移至主內容

【動保教育新知】寵物防災應納入不同族群文化的飼養觀!

本次動保新知引自——Smart, C., Nou, T., & Lassa, J. (2024). Pets are family, keep them safe: A review of emergency animal management in remote First Nations communiti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39(2), 20-29.

本篇文章為一篇研究型(research)文章,作者想探問,在澳洲的災難動物管理計畫與寵物防災教育中,對於偏遠的原住民社區(First Nation Communities[1])是否有不足?以及,對於整體的備災與寵物防災教育,少數民族的經驗能給我們什麼啟發?作者以比較文獻的研究方法,對既有的寵物防災管理計畫進行整理,並和澳洲現有對偏遠原住民社區的防災計畫與教育措施進行比較,以整理出現有偏遠地區在寵物防災上的不足。

國際經驗與教訓——卡崔娜颶風

作者首先回顧了2005年於美國的卡崔娜颶風所產生的影響,在當時,美國由於沒有適當的防災計畫來應對寵物的撤離,進而導致大量的民眾選擇與寵物一起留在災難現場,導致人員與動物的死亡大量上升,也因此,美國於事後制定了《寵物撤離與運輸標準法案》(PETS Act),強制要求各地在緊急應變的防災計畫中納入寵物管理,並設立專門的動物避難所,而該法案的實施也確實為美國於日後的寵物防災增加了效果,其中又以寵物和飼主之間的「條碼腕帶」發揮效用。

若對照澳洲當地的寵物防災計畫,則可發現在澳洲,尤其是北領地的偏遠社區,類似的政策相當不完善,當地的《領地緊急計畫》僅有部分的條文涉及動物的管理與疏散,且該計畫的思維相當西方中心,缺乏對於特殊的少數族群有深刻的了解。

偏遠社區動物管理與寵物防災教育的不足

在澳洲,許多原住民社區大量飼養同伴動物(特別是犬貓),而因為其特有的族群文化,使得該社區對於「個人和寵物的關係」、「寵物的飼養模式」、「寵物和社區之間的關係」,和一般白種西方人的思維有所不同。在澳洲的原住民社群,普遍把同伴動物當成其家庭與社會結構的一份子,情感羈絆強烈,且往往同伴動物可能和族群的傳統精神與信仰產生強烈的連結;同時,因為澳洲原住民社區獨特的「社群性」,族人和族人間有強烈的社群意識,均視族人為親密的家人,也因此習慣讓同伴動物於社區各家庭中來回穿梭,產生所有族人都是同伴動物的主人,但沒有明確責任歸屬的特殊現象(即自由放養,由多個家庭共同照顧)。

作者指出,此類由族群文化產生的特殊「飼養觀」與「飼養模式」,也許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但當災害來臨時,卻可能造成許多防災上的困境,比如說撤離時能如何有效追蹤、安置這些動物。而在寵物防災教育與防災計畫中,對於少數族群文化的不了解,以及對於西方、白人、都會、中產階級的觀點覺得理所當然的態度,則會減損少數族群與其同伴動物的抗災能力。

作者的建議

作者此處針對澳洲對於偏遠的原住民社區的災難管理與寵物防災教育提出了他的改善建議。

(一) 災難管理面:

  1. 強化社區參與:應建立由原住民社區成員組成的顧問委員會,確保政府的動物管理政策符合當地文化與需求
  2. 發展適合偏遠社區的動物撤離計畫:政府應設置專門於偏遠地區的動物避難中心,以確保撤離者與同伴動物能一起安置。

(二) 寵物防災教育面:

  1. 應在事前的寵物防災教育上,納入少數族群的觀點(各種由傳統價值所衍生的動物飼養觀),並依照此些特殊的觀點設計教育材料,以更具文化多元性的方式教導寵物防災,這樣才能使得偏遠的少數族群被涵蓋在整體的寵物防災教育的架構中。

本篇文章對臺灣寵物防災教育的啟發

此篇研究雖為澳洲在地研究,但對臺灣有重要啟發,即臺灣同樣作為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有一定比例的原住民族群居住於此,從過去的原住民運動以來,除了談論族群正名與權利外,也針對漢人主流思維提出批判。原住民基於其特定的文化脈絡,產生了有異於漢人的世界觀(包含環境觀、動物觀、財產觀等),而此些文化差異在教育現場極有可能被忽視,進而導致教育內容和原住民所面臨到的實際情況有所落差,更有甚之,臺灣近年也越來越多新移民與新臺灣之子,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是教育必須面對的,而本篇研究提出關於「文化」的討論,將俾利我國寵物防災教育有更全面的視野。


[1] First Nation Communities又稱「第一民族」,為英國殖民前居住於澳洲的原住民。

【😊 捐款支持~動保教育有您真好😊 】👉  https://reurl.cc/eGojGM

★本專欄由農業部補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