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保教育新知】動物防災教育應重視心理強度與防災間的關聯!

本次動保教育新知引自——Day, A. M. (2017). Companion animals and natural disas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 IJDRR.24, 81–90.

本篇文章為一篇回顧型(Review)文章,作者的問題意識是,根據現有的實證研究,在自然災害發生前、發生當下、發生後,飼主對於伴侶動物的動物監護(companion animal guardianship)[1]會對防災有何影響?作者針對2006年至2016年間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並挑選出19篇相關的期刊研究進行文獻的評述。

災害中影響撤離決策的因素(災害發生中)

首先,作者透過既有研究討論在災害中,影響飼主決定撤離的因素。過往經常在新聞報導中看見許多飼主因擔憂寵物的安危,而選擇不撤離,甚至在撤離後返回災區尋找失散的寵物。經過作者的整理,發現影響飼主撤離決策有三個潛在因素:社會學人口特徵、死亡率指數 (MRI)、社會經濟能力(SES)。

在社會學人口特徵上,既有研究指出低收入、非裔、單親、女性等特徵的飼主,在災害中越不願意撤離。可能的原因來自於,此類特徵往往是社會較為弱勢的族群,其常將心理寄託放在伴侶動物上,基於對同伴動物的情感關係,不願意撤離。在死亡率指數(high morality index)上,既有研究則發現在中高/高死亡率的區域,更傾向於將伴侶動物攜帶於身邊,就算災害已危害飼主的生命時。在社會經濟能力上,既有研究指出,低社會經濟能力的個體,也越不願意在災害中做出撤離的決策,其原因也是弱勢族群的脆弱心理。

災害中飼主的心理影響與創傷(災害發生後)

作者接著指出,災害發生後對於飼主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影響,且心理影響也存在著程度差異。伴侶動物於災害中的死亡或遺失對於飼主的心理健康影響甚鉅,許多飼主在失去寵物後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創傷(諸如憂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其中,弱勢族群和低年齡者在心理創傷的反應更為嚴重,原因歸咎於對於伴侶動物的依戀程度。同時,災害中伴侶動物的死亡或遺失,會延長與放大飼主們對於天災的負面感受,進而加深創傷。

動物監護對抗災能力的影響

經過對既有文獻的回顧,作者指出目前的社會對於飼主的動物監管與抗災能力缺乏了解。不同特徵者有著不同的心理狀態與依戀關係。若社會缺乏對於同伴動物於自然災害中的角色認知,將進一步複雜化災難的影響(比如因為拯救同伴動物而複雜化搜救流程,進而影響救援人員的安全)。

教育現場能怎麼做?(災害發生前)

最後,作者藉由本篇回顧文章的結果總結,在政策面和教育面我們能怎麼做?在既有研究中,可以看出影響著飼主的「動物監護」,很大程度是飼主的內心心理強度。弱勢條件的飼主對同伴動物的強烈情感依賴是影響其在天災發生時啟動撤離決策的重要因素,社會連結弱者,不管在災害發生時或災害發生後,抗災能力都是較弱的。

在災害發生前,我們應該在教育現場建立起飼主們對於如何應對災害,以及如何同時保全同伴動物福利的相關知識,這些事情是目前教育現場積極正在努力的部分。但作者指出,單單宣傳飼主的防災意識並不足夠。作者最終基於此篇回顧文章給出了他的解答:他認為在教育現場中,我們需要在災害發生的各個階段(災害發生前、災害發生時、災害發生後)提供特定族群「客製化」的教育資訊。舉例來說,當我們知道弱勢族群因為低社會連結,將情感全部依賴於同伴動物,進而產生於災害發生中決策困難的現象時,那教育現場應該針對此些特定群體提供相關的教材與知識。這樣做的目的不只是在完善動物於災難中的福利,同時也是在建構整體社會對於天災的抗災能力。

結論

本篇回顧型文章將過去同伴動物與防災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評述,其提供了一個更為宏大的視角,讓我們理解到不同背景的人在面對到自然災害時決策能力的不同。並依據此發現提出了不同於以往的「動物防災」教育解方,是為此篇回顧型文章的重要貢獻。


[1] 「動物監護」在作者的語境中,是飼主對其伴侶動物的管理。飼主認為其對伴侶動物有責任,並肩負起管理職責。其中牽涉飼主對於伴侶動物的情感性依戀,驅動肩負起責任。

【😊 捐款支持~動保教育有您真好😊 】👉  https://reurl.cc/eGojGM

★本專欄由農業部補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