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保教育新知】不同的飼主責任觀,居然會有那麼大的差異!

本次的動保新知的文章引自——Westgarth, C., Christley, R. M., Marvin, G., & Perkins, E. (2019). The Responsible Dog Owner: The Construc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throzoös, 32(5), 631–646.

本篇文章想要探詢,究竟「飼主責任」中的責任意味著什麼?我們很習慣在動保教育中宣揚要做一個「負責任」的飼主,希望透過此概念的宣導,促進犬隻於家中的動物福利。但本篇研究的作者想問,這個問題真的如大家想得那麼簡單嗎?

本篇研究是一篇研究型(research)的文章,研究者透過質化訪談與民族誌[1]的研究方法探詢,究竟對狗主人來說,「責任」意味著什麼?本研究進行了12場的深度訪談,並同時搭配14場簡短訪談(於公園遛狗的飼主),試圖了解飼主們對於「責任」的理解,以及不同責任觀所產生的相應行為。

飼主責任的多樣性

經過研究發現,所有受訪談的狗主人,均認為自己是一位負責任的飼主,可是在履行飼主責任的實際行為上,卻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受訪者普遍認為,狗狗是家庭中的特殊成員,就如同自己的孩子或孫子;因此飼主們對於狗狗有無條件的愛,進而產生與狗狗的相互依賴關係。然而,雖然飼主和狗狗普遍存有強烈的情感羈絆與依賴關係,但飼主對「責任感」的表現形式卻因人而異。舉例來說,部分狗主人認為每天遛狗是負責任的飼主行為,但部分飼主則基於健康或環境考量,而選擇以其他形式滿足狗的戶外需求。

飼主履行責任行為之挑戰

由於上述飼主對於責任的多樣性產生的不同行為,研究者欲繼續探問,飼主在履行其「飼主責任」時,會因為哪些因素,使飼主的「飼主責任」行為受到挑戰。作者透過訪談資料歸納出四項可能的挑戰:

  1. 與狗狗的關係過強或過弱

飼主與狗狗之間的情感連結的強弱,可能會影響飼主的責任履行。情感連結過弱可能會導致狗狗的需求被忽視(缺乏適當照顧或遛狗);而情感連結過強則會導致飼主過度保護狗狗,產生以狗為中心(忽視他人或社會的規範)。作者更指出,有部分飼主因為對狗狗過度保護,而拒絕將狗委託予他人照顧,甚至在自身無暇遛狗的情況下,也不願接受外人的幫助。

  1. 對於「什麼對狗最好」的詮釋存在分歧

飼主們對於「什麼對狗最好」的詮釋相當不一致,而這些不一致往往來自於社會文化與個人價值觀的差異。舉例來說,是否應該遛狗與進行絕育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歧。部分飼主認為讓狗狗自由奔跑才是符合其天性,但部分飼主則認為負責任意味著重視狗狗的環境安全,進而導致減少遛狗的次數。這些分歧在在顯示出,「負責任」的定義因人而異。

  1. 公共場合中的衝突預防

作者指出,在公共場合中對衝突的預防(與其他犬隻的互動、陌生人的態度、對公共環境之影響),這對部分飼主相當具有挑戰性。飼主對於衝突的預測與化解衝突的能力,將會決定飼主是否履行飼主責任。舉例來說,部分飼主會主動將狗狗拴上牽繩以避免衝突(在台灣,依據《動物保護法》規定,飼主必須替寵物拴上牽繩,不可疏縱犬隻)。

  1. 忍受負面之影響

對於大部分飼主而言,養狗所帶來的不便(清理排泄和髒亂),通常被視為養狗「可接受的代價」(大部分飼主認為這些不便和狗狗帶來的情感支持相比微不足道)。但在非飼主眼中,這些負面影響往往成為其和飼主之間的衝突根源,進而產生飼主於公共場合中的衝突。

責任的平衡

研究者還指出,飼主的責任存在著私人與公共間的衝突。當狗狗進入公共場域時,「責任」此概念就會變得相當複雜與具衝突性,飼主必須在保護狗狗安全與考慮他人的需求間尋找平衡,但這種平衡並非總能達成;對於部分飼主來說,其對狗狗的偏愛有時會超越對於社會規範的考量。

「飼主責任」政策與教育所面臨的挑戰

在現今社會,「飼主責任」此概念相當廣泛運用在政策與教育的宣導上,但作者指出,經過本研究的發現,「責任」有定義模糊與多元化解讀的可能,這會使得政策推廣與教育宣導成效不佳。本研究還發現,僅告訴飼主「要負責任」並無法推動行為的改變,畢竟大部分的飼主均認為自己是負責任的飼主。

作者建議,未來的政策擬定與飼主教育推廣中,要考慮到飼主對於責任的多元化理解,並以飼主的實際經驗與需求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計畫。舉例來說,應對不同背景的飼主提供個人化的教育資源,才有可能更有效地實踐「飼主責任」的推廣。

結論

這是一篇以訪談為方法,探詢飼主們對於「飼主責任」相關看法的研究。研究表明飼主責任是一複雜且多面向的現象,其中涉及飼主與狗狗之間的情感連結、對於「什麼對狗最好」的詮釋以及社會互動的平衡;且責任的建構並非單向的價值傳遞,而是要考慮到個別飼主的具體生命經驗。在政策制定上,需要了解到飼主與狗狗之間的情感連結與行為模式,才能設計出與飼主價值觀契合的相關計畫。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精準且有效地提升犬隻的福利,進而達到人與狗和諧共存的社會。


[1] 民族誌為社會學與人類學常用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於田野的實際觀察經驗為記錄,並將其應用於現象的探討與詮釋。

【😊 捐款支持~動保教育有您真好😊 】👉  https://reurl.cc/eGoj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