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動保新知介紹的文章是引自——Philpotts, I., Dillon, J., & Rooney, N. (2019). Improving the Welfare of Companion Dogs-Is Owner Education the Solution?. Animals, 9(9), 662–645.
此篇文章為一篇回顧型(Review)文章,作者想要討論,「飼主責任教育」是否為改善家犬動物福利的一個有效方法?
在當今的社會中,家犬被廣泛飼養,並被視為家庭的一部分,但隨著家犬角色的轉變,家犬於飼主家中的動物福利處境,並沒有隨之提升。越來越多家犬出現諸如行為問題、身體肥胖、不良繁殖、心理健康不佳等健康問題,這在在顯示出,隨著時代進步,許多家犬的基本福祉並沒有同步獲得滿足。有論者認為,對飼主進行「飼主責任教育」,是改善家犬基本福祉的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但學界的討論中,對於「飼主責任教育」的有效性存在著質疑。此篇文章將探討飼主責任教育在改善家犬福利中的影響與面臨的挑戰,並對「飼主責任教育」提出跨學科的解決方案。
家犬福利的現狀
首先,作者先對英國的家犬福利的現狀做評估(運用RSPCA等機構的調查資料),發現在英國,就算許多飼主均自認為「愛狗」並致力於提供良好的生活,但飼主的實際行為卻未能滿足家犬的實際生活需求(比如:飼主低估了家犬的照顧成本、未能正確解讀家犬行為、忽略了家犬孤獨問題)。且雖然國際上對犬隻福利的關注不斷上升,但對所謂「良好福利」之定義存在著分歧,這也導致了飼主在實踐飼主責任時,存在著困境。如何讓飼主充分理解與應用,是目前家犬福利所面臨到的大挑戰。
飼主教育的角色與挑戰
由於上述所提的家犬福利困境,許多人認為「飼主責任教育」是解決家犬福利困境的解方,但什麼是「飼主責任教育」?「飼主責任教育」能達到多大的成效?
作者依據「教育」的定義(接受或給予系統性的指導過程,場域特別是在學校),來檢視「狗主人」獲得相關知識的途徑,其中包括:犬隻專業人士(獸醫)、法律規範、慈善機構、個人資源(社交圈)、學院、商業行為(購買寵物用品)和大眾媒體(相關產品廣告)。作者指出此七項途徑是狗主人獲得飼主教育的重要管道。但此些知識來源途徑卻存在著相當大的可信度差異,舉例來說,未經認證之訓練師提供之資訊,將有害狗主人照顧家犬;部分商業媒體以利益導向所製播的廣告,也有誤導狗主人的疑慮。且就算教育的資訊有正確傳遞,施行「飼主責任教育」還取決於飼主對於相關資訊的接受程度;許多飼主並不認為自己需要被教育,他們認為「愛狗,就是好飼主」,進而拒絕相關知識的接收,導致飼主責任教育成效不佳。
作者接著去探問,在以上的情況中,「教育」是可以改善家犬福利的方法嗎?如果不行,我們該如何調整現有的教育模式?
跨學科的解決方法
作者指出,欲解決目前飼主教育所面臨到的困境,要以跨學科的合作與創新方法來調整「飼主教育」的內涵。
- 跨學科的教育知識探討
在現今的飼主教育中,很常淪為以「生物學」的硬知識為教育主軸。過於專業化的科學知識,容易窄化了動物福利科學的討論,也容易讓飼主們對相關知識感到無趣。作者以「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的概念,指出單純知識的傳遞,並不足以改變接受資訊者的行為。要將飼主的價值觀、情感、文化背景均納入教育的範疇,建立一個跨越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跨領域的飼主責任教育,將有利於飼主更加樂於接收關資訊,進而提升家犬的動物福利。
- 行為改變理論的應用
作者以「行為改變理論」來討論,如何深化飼主責任教育的可能性。在英國有許多公共健康領域(如戒菸與肥胖問題),均納入「行為改變理論」,旨在注重個體行為的驅動因素(如動機、社會影響、環境支持),形成可能的改變。作者指出,透過整合目標行為、干預策略與相關政策,可以強化推動「飼主責任教育」的成效,並可以透過設計具體教育措施,形成可能的改變,進而提升家犬動物福利。
結論
作者在結論中,並不是要否定「飼主教育」作為改善動物福利的能力。飼主教育肯定是改善家犬動物福利的重要途徑,但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改善家犬的福利,僅僅依賴飼主教育是完全不夠的。現今的飼主教育要脫離單一學科的框架,和各學科進行跨學科的互動;同時,教育策略需要更具針對性,並考慮到不同飼主的需求與其特殊的脈絡。
飼主責任教育並不是解決家犬福利困境的唯一解答,但其在多元化策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透過對教育內容進行更全面的提升,我們才能夠實踐家犬生活品質的提升,使人與狗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