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巻調查逾3成反應「就是要肉」 立委和民團尋求突破之道
益發明顯的氣候變遷,加上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讓各地都掀起新一波蔬食風潮,反觀我國自2010年3月就由教育部行文國中小學推動的「每周一餐無肉日(簡稱周一無肉日)」,實施至今已逾10年,參與學校不增反減,而且仍有逾3成學生抱持「就是要吃肉」的觀念,令人感慨和憂慮。立法委員劉建國、莊競程、陳椒華今(16)日和關懷生命協會、友善動物協會等動保團體共同舉辦記者會,呼籲政府應落實健康飲食教育,積極達成多蔬少肉的目標,並邀請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師生展示營養美味的盒餐。
對應氣候變遷,我國環保署早在2008年即推出「節能減碳無悔措施全民行動方案」,「多吃蔬食少吃肉」是十大無悔措施之一,2009年立法院更通過臨時提案,要求推廣素食減碳,因而促成國中小學的每周一餐無肉日行動,關懷生命協會為了解實施現況,在今年4月進行問巻調查,發出3267份問卷,回收2028份,回覆率為62%。
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張章得表示,比較2010年及2020年國中小執行蔬食餐的校數,發現2010年為1638校,2020年則是1476校,減少的校數為162所,呈小幅衰退;但比對各校實施無肉日的頻率,雖然持續是以每周一次為主,卻從2010年的67.06%下滑至2020年的55.69%。
另一令人憂慮的狀況的是學生對蔬食餐的負面反應,張章得指出,2010年時「差強人意(47.55%)」和「糟透了(7.58%)」合計達到55.13%,2020年「差強人意(41.95%)」和「糟透了(3.93%)」兩項加總為45.88%,顯示負評有趨緩之勢,不過,認為「口味難吃」的仍有8.42%,只比2010年的11.30%略減,而「就是要肉」的心理在2010年為38.26%,到2020年時仍高達34.35%。
分析「就是要肉」的強烈心理,友善動物協會共同創辦人張家珮藥師表示,除了口味不佳外,還有部分國人對於「只吃蔬食不夠營養、吃肉才健康」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身負國民健康重責的衛福部,除了提供《素食飲食指南》之外,更應與世界潮流接軌,跟進英、美、加、澳等國之官方及營養單位,積極發布聲明以正面表述:經妥善規劃的全蔬食飲食不僅可提供所有族群均衡完整營養,更能降低罹患慢性疾病及癌症之風險。根據2019年發表的台灣研究,蔬食飲食可能減少15%醫療保健支出;美國疾病管制局(CDC)亦指出:慢性病患不但是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感染後死亡率更較一般人高出2~3倍。
她並表示,紅肉已被世界衞生組織(WHO)列為致癌物,國際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研究指出,每天吃超過100克的紅肉(包括牛、豬、羊肉),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全球權威癌症機構也於2018年之癌症預防報告中建議,紅肉攝取量每週不應超過350–500克。而台灣近四成青少年每日紅肉攝取卻已超過100公克!今年九月底,農委會發布108年糧食供需年報更顯示,國人肉食量竟然超過主食量,每人年食肉量來到84.8公斤!(換算下來每天超過200克) 故不論是從健康、環保、動物保護、減少醫療支出或防疫面向來探討,政府有責任破除民眾對於「要吃肉才健康」的錯誤迷思、正視並立即著手改善國人過度肉食之問題。否則即使推行蔬食日,學生仍會因補償心態,而在平日吃更多肉,對身體造成負荷。
另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李佩芬營養師指出,美國權威醫學期刊JAMA的2020年最新研究顯示,以植物性蛋白取代紅肉和蛋,換算起來只要取代約1份(約30克),就可降低13%~24%死亡率。學校平日的營養午餐就應落實《每日飲食指南》建議的蛋白質食物優先選擇順序:「豆>魚>蛋>肉類」。102年公告之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僅建議每周提供豆製品2份,也應與時俱進,增加為每餐1份,以取代部分紅肉,成為健康飲食良好示範。有鑑於此,友善動物協會呼籲中央比照全國週一無肉日實施狀況最好的台中市和台南市,將「每周一日蔬食餐」相關描述增修入法並提供資源,協助學校辦理及提升蔬食日品質,從小培養學童健康飲食概念。
立委劉建國指出,台灣早在1982年即草擬《國民營養法草案》,但38年過去了,這部攸關國人營養與健康飲食知能、建構健康飲食環境的專法,至今仍未走出政府的大門。很多人至今仍不曉得《每日飲食指南》的內容,更別提該指南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政府並沒有把均衡飲食當成國家大事,國人因此付出的卻是肥胖、三高、失眠等代價,因此呼籲衛福部盡快將《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送進立法院,唯有立法,才有穩定的預算,國家營養大計方能永續。
立委莊競程指出,建立健康低碳的飲食型態,同時可以守護環境也守護健康。根據國健署的報告指出,國人蔬果攝取普遍不足,18歲以上成人每日攝取「3蔬2果」比率僅達13.8%,也反映出,教育部應持續鼓勵國中小實施「無肉日」活動,從小培養蔬果飲食的習慣。另一方面,環保署也曾提出「全國民眾響應一日蔬食餐 相當於減少4866輛汽車行駛地球一圈」,多吃蔬菜還可以救地球。台灣的蔬果豐富,有許多當季在地食材可以選擇,為了環境與個人的健康,推廣蔬食的政策一定要更加落實。
立委陳椒華更表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已於2019年公布報告,指明蔬食是人類可以減緩並因應氣候變遷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在政府採購、健保、教育推廣等涉及公眾營養和健康政策的面向上,鼓勵蔬食,將有助於節約糧食資源,減少國人健康照護支出。
她進而指出,有報導顯示國人每天攝取肉類超過飲食指南建議攝取量的3倍!許多人對環境無感、對健康無感,因此政府各機關應積極主動帶頭示範,加強蔬食環保的各項推動;校園也應提升蔬食日的次數與品質,讓學生從小注意自己的健康以及學習環境保護的觀念。
「台灣週一無肉日」聯絡平台總召集人張祐銓針對參與學校衰減的現象,籲請各縣市首長務必積極推動蔬食,因為氣候變遷目前已達緊急狀態,而環保署在10年前是主推週一無肉的政府單位,也曾將推動蔬食列入工作項目,辦理相當多活動,但都沒有持續,此時環保署應當更積極地推動低碳飲食。
至於每餐平均預算僅約40元的營養午餐,有沒有機會做到營養又可口,又是另一現實問題,受邀與會的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及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的三位師生,特別帶來他們研發的三款蔬食盒餐,證明這雖是項不小的挑戰,運用巧心調配,仍能達成目標。
曾任教育部長的楊朝祥強調,佛光大學很樂於推廣蔬食,也願意運用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的資源,提供團膳業者和學校廚師短期培訓課程,借此培養出更多能兼顧健康和美味的蔬食大廚,培訓課程的影片並可放置於網路,方便各界取用。他進而表示,如果教育部能協助,佛光大學更可以在台灣北、中、南、東分區,利用高中職的廚藝教室進行培訓。
教育部國教署專門委員邱秋蟬、衛福部國健署研究員林真夙、以及環保署環管處高級環境技術師吳孟兒,也在現場就委員和民團的訴求做了回應。邱秋蟬表示教育部致力推動綠色生活、綠色運輸、綠色採購,並樂意與佛光大學合作加強廚工製作蔬食的能力。林真夙展示許多衛福部出版的飲食指南指標,並答應更頻繁的針對新的研究更新網路資料,以及與委員討論《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吳孟兒表示環保署在署內會議持續落實週一蔬食,也推動「全民綠生活」挑選在地當地蔬食,以及「低碳永續家園」的認證,讓社區共同耕作與共食,並將重新研議於網站上強調蔬食的重要性。
媒體報導:
立委籲校園推蔬食 教育部:積極舉辦廚工廚藝訓練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422837
立委籲校園推蔬食 教育部:積極舉辦廚工廚藝訓練
https://reurl.cc/avM5DD
調查:國中小無肉日推行10年 參與學校減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97341
超過三成學生「就是要吃肉」 立委呼籲政府推廣蔬食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94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