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狂犬病公文執行調查結果記者會
議程資料
10月4日為世界動物日,關懷生命協會與丁守中委員、田秋堇委員共同於國會辦公室中興大樓召開記者會,記者會由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何宗勳主持,邀請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理事林雅哲醫師、資深大學動保社團連會成員盧逸洋及教育部相關官員,共同檢視國內大專院校校園遊蕩動物管理辦法,並對國內各高等教育學府提出呼籲,應與動物和平共存,共享地球資源。勿將殺戮動物視為理所當然,解決防疫問題的首選、甚至是唯一方法。
關懷生命協會表示,自六月爆發狂犬病以來,官方資料顯示,全台各地已累計銷毀兩百多隻野生動物(錢鼠、松鼠、家鼠、鼴鼠、土撥鼠、白面鼯鼠、大赤鼯鼠、臺灣煙尖鼠、山鼠、山羌及臺灣獼猴)、六百多隻食肉目動物(鼬獾、白鼻心、麝香貓、食蟹獴、黃鼠狼及雪貂等)以及一萬三千餘隻犬隻(八月份收容所安樂死數量為六月份的兩倍)。同時為了因應狂犬病疫情,教育部於今(2013)年8月呼籲各級學校加強校園犬貓管理,並訂定「各級學校犬貓管理注意事項」函送各地方政府及學校辦理。
然而自此公文發佈以來,陸續接獲各大專院校學生回報告各校執行公文狀況,各校管理方法大相逕庭。某些學校尊重生命,採行人道的管理措施,勘為楷模;但亦有校方敷衍了事,以全面捕抓做為管理的手段,實為最差勁的生命教育示範。常云言教不如身教,身為國內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不應放任高等教育學校虛應故事,做出最糟糕的生命教育示範。
關懷生命協會肯定教育部公文敦請各級學校加強管理犬貓的做法,但呼籲不可只看管理結果而不論管理手段,讓各學校虛應故事或便宜行事,以撲殺作為唯一管理手段。
關懷生命協會匯集教育部公文發佈後,各校校園犬貓管理制度出現的問題,並針對普遍問題向教育部提出三項建議:
一、校園遊蕩動物管理方式不應以校犬貓、野犬貓分類,應要求學校全面管理
將分類改為適合留校與不適合留校符合目前大部分校園管理現況,提供管理人員執行時的明確的判斷依據。適合留校動物便造冊管理,不適合留校動物(例如習慣性咬人犬隻)則視動物習性送養或捕抓移除校園。
二、以捕抓作為主要管理方式的校園,應列入教育部評鑑的最差等級
大專院校為社會的縮影,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被認為是未來社會的菁英,因此更應該想辦法解決校園公共問題,注重校園內的生命教育。一所不注重生命教育、不敢承擔公共責任、不肯想辦法解決社會問題的學校,絕對不可能培養出有同理心、負責任並願意追求真理的學生。
三、各校校園遊蕩動物管理方式應公開、透明、可供公民檢視
校內動物的管理方式應該經過校內公開討論,以符合人道關懷精神及比例原則為前提,若校方人力不足,則應該主動招募志工協助處理校園動物問題。而教育部應對大專院校遊蕩動物管理方式進行普查,並公開資訊以供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