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1 關懷生命協會 新聞稿】
狂犬病傳狗,爆政府防疫輕忽與漏洞
昨(9/10) 狂犬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台東一未滿三個月的幼犬在八月中旬遭鼬獾咬傷後,於本月八日確診感染狂犬病( Rabies ),成為自七月爆發狂犬病以來,台灣首度出現犬隻染病的案例。
政府防疫嚴重缺乏對人與動物生命的同理
關懷生命協會認為,政府未正面接受專家學者對幼犬施打疫苗的意見,也未對幼齡寵物防疫提出因地制宜的積極對策及宣導,其心可議,如此更使民眾因恐慌而丟棄或通報捕捉幼犬,造成生命浩劫。本會執行長何宗勳表示,政府不僅直到有幼犬染病,才和專家爭辯疫苗效力,還很無感的說不意外犬隻感染,根本是是對民眾及動物生命安全毫無同理心的表現。而且既然不意外犬隻染病,又規畫進行對防疫毫無意義的動物實驗,簡直自相矛盾。若政府不思考變革,對於有利於防疫的做法仍採取封閉保守的態度,相信關心生命價值的民眾與動保團體不會坐視讓政府繼續消極作為,放任防疫漏洞一再出現。
飼主多關心留意 幼齡動物可免疫
臺灣大學獸醫院葉力森醫師接受本會訪談時表示,此事件由於發生在未施打疫苗的幼犬上,應屬個案,但也暴露出動物未達施打疫苗年齡的防疫問題。葉醫生更表示,由於幼犬抵抗力較弱,不只是狂犬病,也很容易得到其他高風險的疾病。基於寵物健康,飼主更應注意幼犬生活環境的照顧。
另位接受本會訪談的中興大學獸醫院林荀龍醫師也表達相同的看法,提到國際上對三個月以下且未具備抗體的幼犬狂犬病防疫建議,的確是盡量避免和野生動物接觸,而讓幼犬在戶外生活,則大大提高了感染的機會,但台灣部份民眾的放養習慣,確實會是防疫的關鍵問題。
另外,對於防檢局長張淑賢昨日提到國際間僅針對三個月以上幼犬施打疫苗,林荀龍醫師說,雖因為幼犬免疫反應較差,無法達到完全免疫的效力。但如果幼犬的媽媽已施打疫苗,則可藉由哺乳的過程,將抗體移轉給幼犬。至於未接種疫苗的狗媽媽所產下的幼犬,也有研究文獻顯示,若在四到十週之間施打,同樣可產生抗體。而台灣大學獸醫系費昌勇教授也提到幼犬滿六週齡即可施打疫苗的看法。
跳脫框架 政府應積極思考TNVR防疫
針對政府在防疫的方向,雖依台東縣動物防疫所說法,縣內動物疫苗接種率已達90%,但出現幼犬感染狂犬病的現象,葉力森醫師表示,政府不能因之前疫情趨緩而鬆懈,此事件反而讓政府應更為警惕,積極持續的進行疫苗施打。林荀龍醫師更表示,除了疫苗施打外,也應透過母犬絕育,即TNR的方式,因應台灣部份放養的習慣,以減少繁殖的數量,避免使幼犬成為防疫死角。另外,林醫師認為目前狂犬病疫情明顯是以鼬獾為感染族群,政府應更積極進行野生動物的防疫,規劃口服疫苗的投餌作業,而不是為了為了學術發表,進行研究結果不會對政府及民眾在防疫上產生正面影響的動物實驗。
對於狂犬病疫情發展至今,本會有以下呼籲:
一、請民眾善盡飼主責任,絕不應棄養寵物,對於幼犬應妥善照顧,以免因疾病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二、政府長期將流浪動物問題視為民眾飼養習慣與縱放疏忽所造成,雖然再三強調飼主責任概念,但執行成效不彰,政府應增加投注資源,透過民政村里系統跨域協力,加強民眾飼養宣導,使防疫不致前功盡棄。
三、政府主管機關不應屢屢以民意缺乏共識及反對為名,漠視鄉村地區飼養寵物的習慣,應重新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基於生命同等的關懷,因地制宜支持以TNVR ( 捕捉、絕育、施打疫苗、回置) 作為防疫的策略,並挹注相關的資源,承擔政府領航的角色。
四、隨著疫情的發展,台灣狂犬病發生地區及對象並未大範圍擴散,當民間專家學者都建議以口服疫苗投餌進行野生動物族群的防疫,政府不應遲緩地以評估、監測及成本考量做為延宕的藉口,而應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各界的建議。
延伸閱讀:
狂犬病狗首例確診 遭鼬獾咬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9100033-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