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反霸凌動物」從知道如何正確觀察與了解動物開始(上)

今年關懷生命協會的動保教育扎根計畫教師培力延續去年的主題,以「反霸凌動物」切入展演動物議題,分別舉辦台北場(8月11、12日)及新竹場(8月18、19日)兩場工作坊,內容包括專題演講與討論、動物園實地參訪與討論,及教案的發想引導等豐富的進修課程。透過兩天的培力以及腦力激盪討論、身心五感體驗、探索式引導,期讓教師們開產出反霸凌動物的概念教學。

台北場的第一堂課由關懷生命協會諮詢委員萬宸禎進行倫理上的闡述,她拿出幾個水果,說道:檸檬相對蘋果是小的,我們就會給它一個小的標籤,但其實跟葡萄比起來又是比較大的,因此在不同的立足點就會產生不同的連結或標籤。就像雞,雞對於許多人或孩子來說是可以吃飽的,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又是朋友或好夥伴。因此讓孩子對動物產生同理的連結,才有助於動物保護。

而為什麼我們要拒看馬戲團動物表演?其一,因為動物被迫練習許多指令與動作卻沒有福利;其二,因為盜獵增加,破壞野生動物保育;其三,因為許多野生動物的傳染病會互相交流,但最重要的還是會讓下一代對動物的想像產生錯誤的連結。接著萬宸禎播放了幾部PETA 拍攝的Draw My Life 影片,敘述大象及虎鯨被從野外被獵捕的狀況。

萬宸禎也簡介了台灣管理動物展演的重要進程:2007野保法修正,禁止馬戲團輸出入保育類野生動物進行表演。2013環保署公布,只要有動物表演(包含騎乘),就不能認證為環境教育場所。2015因為河馬阿河事件,動保法新增展演動物條文。2018動保法修正,重新定義與保障被展演的動物。

展演動物在哪裡?鳥語獸躍(AnimalSkies)粉專經營者林婷憶Sera帶來展演場所第一線的觀察經驗:動物園、農場、餐廳、動物救傷中心等都有牠們的影子。Sera從近期的浣熊餐廳事件、新竹動物園的田野調查、高雄淨園農場小朋友騷擾兔子與天竺鼠的影片出發,談到動物管理的鬆散,以及近距離接觸、沒有遮蔽、單調環境造成動物的痛苦。

下午的討論課程,學員們熱烈地交換早上的所知所學。有老師分享教導學生清理環境的同時,思考如何和周遭的昆蟲和睦相處?有老師堅持校外教學去動物園的經驗,是只透過影片很難取代的。最後有老師提到:「如果觀看動物是一種天性,我們要怎麼思考這些行為伴隨的壓迫呢?」

因此第一天的下午,我們邀請到臺北市立動物園研究員彭仁隆來帶領「圈養動物福利觀察與評估專題」。他一開始就提出許多在展演動物時不得不面對的道德難題讓學員們討論,包括環境豐富化、過剩動物、動物訓練、活體餵食、鳥類的剪翅等。

動物福祉學家Broom定義:動物福祉是個體試圖因應其環境的狀態。彭研究員指出,動物福祉的兩個關鍵問題在於動物是否健康,以及能否依其意志行動。以寵物為例,不讓貓狗叫春或是讓牠們在臭魚上打滾,也是涉及動物福祉的問題。

彭仁隆在演講的最後下了結語:「一個現代動物園的偉大之處,不是因為展示有多先進,也不是因為擁有紅皮書上多少物種,而是在它對於所圈養動物的同理心與尊重有多少。」

第二天上午天氣晴朗,我們前往臺北市立動物園,由彭仁隆研究員和葉惠群保育員分組帶著參與研習的老師們進行觀察,練習使用focal sampling(焦點個體取樣)與scan sampling(掃描取樣)和行為觀察表記錄動物行為。下午,各組統計出所觀察種展現的不同行為的比例,並製作成圓餅圖與大家分享。

彭仁隆強調,本次活動只體驗半小時,並不能代表動物整天的狀態,事實上,就算觀察一整天也無法代表動物四季的行為變化,而科學的證據就是透過這些長久的觀察紀錄一步步累積而成。關心動物的人就可以使用這些數據,知道什麼行為對動物來說是重要的,提出環境改善的空間,或要求給動物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動物福利。

關於如何在既定而難以撼動的動物展演空間長出「反霸凌動物」的概念,彭仁隆認為,我們可以從知道如何正確觀察與了解動物開始。

 

系列活動報導:

「反霸凌動物」從知道如何正確觀察與了解動物開始(下)

如何透過動保教育培育同理心?帶學生來參訪動物收容所吧!

縫合檸檬病患 教師研習營體驗動物實驗替代

「愛要用對方法」 教師研習營深入野生動物急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