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9《打破牢籠》讀書會 心得集錦

人與動物皆有情,是故平等

武昌

  一開始先來個發自內心的客套話。很高興因為送養志工隊的關係,加入了《打破牢籠》讀書會。本身也相當支持「動物權」,且剛好對於Regan教授的說法也不是很熟悉。除了因為這個緣分得以拜讀此書外,在讀書會上,認識了不同光譜的愛動物人士,彼此就書中內容與「動物權」議題表達不同意見,可謂收穫良多。

  主持者韋任以拋出議題的開放式討論,輔以與會者輪流導讀,並邀請動物福祉科學彭仁隆教授蒞場指導,激盪出許多火花。例如輪到自己導讀的那一段(關於狩獵與實驗動物),促使自己去查詢資料,更加理解了不同領域學者,諸如動物科學(行為學或認知學)、人類學、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等角度,對於動物議題的思維。甚至會後成員們不時在Line群組裡做「激烈討論」,震盪出現實與不同理論之間的裂隙,讓我們反思,橋可以搭在哪裡?用什麼方式去搭?在這些探尋與思索的過程中,眼界得以大開。

  「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說明了人在不同環境與地位,為了適應(或說妥協)該環境,想法做法也會變化。然而,在這個以人類主宰的世界裡,成為客觀上人類的我們,是沒辦法直接跟動物們「大風吹」的。這時要靠我們的「情感投射」與「想像力」為發端,再加上一點點如動物科學領域的專業部分,才有機會對許多動物可能受到的苦難去感同身受,來導以適當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可是,既然是「情感投射」與「想像力」掛帥,仍不免以人類自身利益或目的去思考與作為。這時想起與會者送養志工隊隊長瑾珊在會上提出的大哉問:「人類的情感很偉大嗎?」我想,在「動物權」嚴格意義上,人類的情感的確不偉大,可是卻無法忽視該情感的重量。沒有人類的情感,「動物權」也就沒有開端了呢!

尊重動物不是善舉,而是正義

LAN

  首先要感謝「關懷生命協會」舉辦了這樣的讀書會,讓當時非常想讀Tom Regan動權觀的我立刻有想參加的衝動。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我的發言算是多的,有時也不免激動,謝謝各位讀書夥伴的耐心包容,也感謝有機會聽見許多不同的意見,激發我不斷與自己所認知的動物權觀點、veganism的定義、適合的推廣途徑,乃至於自我道德要求的反覆辯證。事實上,自從將非人動物納入自我的視野和關懷後,相關議題的哲學思辨就常存在每個生活的片刻;這應該是許多動權者都經歷過,或是反覆經歷的生命課題,因為一旦在意識上鬆動了人與動物的疆界,我們將難以在任何一處再篤定地畫出界線——動物權利考驗著我們對正義和平等的理解與實踐,迫使我們正視那些被長久忽略不談的、與他者的倫理關係,解構並試圖重構「人之所以為人」的定義。

  《打破牢籠》這本書啟發我及為我解惑的部分甚多,包括如何細緻又有邏輯地從人權推進動物權(動物作為其自身的生命主體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指出商業集團的言行不一致、動權人士如何遭媒體或既得利益者抹黑,以及非暴力違法行為作為一種倡議的可能途徑等難以詳述,因此在這裡只就最後一次聚會中,討論到進入動物權的路徑是理性或感性這一點來分享一點點心得。

  如果以Regan最簡約的動物權倡議者分類而言,我是屬於大馬士革人。當時的我只是偶然看到Melanie Joy博士講述「肉食主義」的Ted Talk演講。她提到物種歧視和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的關係,說明這三者的核心意識形態是類似的,都是一種暴力的展現,我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因此也幾乎是當下就決定不能再參與其中了(儘管當時對vegan、素食、經濟動物、實驗動物等等都完全沒有概念,可見我「無意識」的生活有多嚴重)。

  在那之後,當我用已經改變的眼光看待動物時,每次與他們接觸都有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體會。動物在我眼中不再是與我無關的他者,而是與人類共享此星球(甚至比人類更重要)的形貌各異的「人」(animal person),就如Philip Wollen所說,他們組成了這星球上人類以外的其他國家(other nations)。每次看到動物受到傷害、虐待或殘殺的新聞,心裡總是有無法言說的痛苦,如果每個物種都是一個國家,人類便是史上最兇殘的帝國殖民者及剝削者;我們可以隨心所欲掠奪一切,但那些孑然一身的動物民族竟連最基本的性命、身體、皮毛和棲地都無法擁有。

  話說回來,儘管我對動物的認識極為淺薄,卻能因為基於理智上、認知上的轉變(Carol J. Adams所說的「Gestalt shift完形變換」)而開始用前所未有的同理心去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求,並且認可在所有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事情上(生老病死,愛恨情仇)動物他者與我們人類沒有不同。簡言之,將我帶入這個領域,改變意識、價值觀和認同的主要因素是理性的說服,而感性經驗則在接下來的時間讓我深化這個價值觀,繼續挑戰那條理智上已鬆動的界線(例如對昆蟲、甚至是對根莖葉植物的道德考量)。

  Tom Regan個人轉變的路徑則是情理交雜:先是受到白貓被殺來吃的影片衝擊,接著是愛犬的死亡及閱讀甘地的著作,但他的這本書仍是以非常理性的方式陳述,抽絲剝繭爬梳動物權利的意義。儘管後來受到一些女性主義者暨動權/動福倡議者的批評,認為他和Peter Singer一樣,彷彿特別強調對動物的關懷只是出於理性,刻意要強調理性優於感性,從而抹煞了進入動物權利論之具陰性氣質的感性路徑,但我並不認同這種二元對立的觀點。恰恰相反,我認為正好是透過理智的反思和釐清,訴諸情感的關懷才能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倫理原則。

  舉例來說,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很疼愛(或溺愛)同伴動物,或是傾家蕩產照顧流浪貓狗,但那種強烈且單一的情感勾連和情感對象終究無法使他們把關愛的眼神拓及至其他動物!無論是與他們生活最息息相關的餐盤上的經濟動物,或者做過動物實驗、含動物成分的日用品,可能都絲毫無法引起他們的關注,遑論反思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黃宗慧在《以動物為鏡》中有個註解,說明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對於本能與智性的差異,柏格森認為兩者並沒有高下之分,也並非對立,而是兩種不同的「知識模式」或「兩種趨向」(P217)。

  若由此推衍,感性可謂一種本能,理性則是智性的表現,兩者也並無優劣之分;本能所關注的是「與自己相關的客體…直接擁有對這些客體的知識」,智性則是「從一無所知開始,但會…延伸去理解客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哪些條件下會產生什麼結果」(P217)。我無意抹煞純粹以感性出發而對動物做出貢獻的人,實際上本來也就不存在「去感性」、「無感性」或「反感性」的動權倡議者。哲學家納斯邦也指出Tom Regan和Peter Singer對動物生命的想像本身就是感性的表現(P220),我純粹只想強調理性論述作為將動物權推進到類似人權般的「普遍真理」的重要性,因為這種智性的探究客體關係(人我關係)的知識模式是構成倫理的基礎,並能迫使人類把自身放入「關係」的脈絡中討論,避免不斷掉入人類例外主義(human exceptionalism)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泥淖。對我個人而言,情感的理性化發揚(透過理性架構、節制和不斷拓展的情感模式)具備一種普遍的、無私且利他的珍貴品質,而這一點令我深深嚮往。

不同的背景,相同的是都有著「愛動物的心」

阿霞

  第一次參加動保團體的讀書會,為期半年,讀的是「打破牢籠」。參與的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有著不同的背景,但相同的是都有著「愛動物的心」。

  作者湯姆.雷根論述動物所遭受的苦難,並以自身的經驗講述捍衛動物生命權利的精神和過程。此次讀書會最特別的是除了大家會分享對各篇章的想法外,都還會有許多的議題延伸,比方:動物權利和動物福利的關係、對吃素的看法、人類該不該飼養寵物、工作犬是否該存在、自然環境的保護等,每次幾乎都討論到忘了時間。

  印度聖雄甘地曾說過一句話:「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端看它對待動物的態度。」然而動物保護實在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和課題,亦使我覺得現今人類能為動物做的仍遠遠不足夠。不論是動物權或動物福利,我們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真心希望能夠越來越好!

希望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能被善待!

小詹

  這次「打破牢籠」讀書會是我第一次參與討論動物權利的議題,作者湯姆•雷根以自身的經驗及動物產業鏈的事實來述說為何要為動物權利發聲,尤其本書第四部分變形記,將利用動物的方式、數量以及人們的反應真實表達,使讀者更能感受到動物們所遭受的痛苦,揭露人類的食物及生活用品是利用動物以何種方式製造而成,這對從來沒有實際參與動物保護議題的我,無疑是一項震撼的事實,也使我開始注意生活中的物品,它的源頭是否為另一個生命痛苦的開端。

  參與讀書會的成員們,大家除了針對書中議題做討論,還延伸出許多不同的議題,大家以自身的經驗為例做討論,更豐富讀書會的內容,且給予我許多建議,例如哪些製品沒有動物成分、自身心態的轉變等等,就像作者湯姆•雷根所說,此書是獻給還在躊躇不前的人,很高興我參與了這次讀書會,使我在動物保護議題上又往前跨了一大步。

打破牢籠,不僅在破解所有動物的牢籠,也要打破我們心智的牢籠:動物權的實現並非不可能,只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證明健康愉悅的生活,不需要靠剝削動物來實現

君武

  在偶然的機會中看到關懷生命協會開了《打破牢籠》(Empty Cages)讀書會,而由於先前參加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開設、錢永祥老師講授的「動物倫理學入門」課程,學習到Tom Regan這位動物權的重要學者,因此發現他的著作竟然有已有中文版時,感到十分興奮,而且能與具有同樣關懷的朋友共同閱讀、討論,更是難得的機會,就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這個讀書會。

  翻開《打破牢籠》才發現,原以為書中提倡的「動物權」,尚未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所以也許需要一些篇幅來鋪陳、建構觀念。實際開始讀,卻完全不見文謅謅的理論探討,與抽象的辯證,反而更多著墨於作者參與動物權運動的經驗與心得,並且幾乎是開宗明義的告訴讀者:動物權運動者與動物福利支持者的差異,以及相關利益團體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選擇表現支持動物福利的態度,並將動物權運動者妖魔化的偏頗手段,顯見作者已經拋開友善動物這種無謂的討論,直接進入如何做才能夠實質而徹底的有利於動物!

  作者在扉頁就寫道:獻給全世界還在躊躇不前的人,因此對於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傷害到動物,以及已經為了動物而選擇改變的人,並不是作者訴求的對象。即使如此,就自詡為vegan的我而言,閱讀此書仍然有所收穫,包括理解到在媒體報導中看似激進、非理性的動權人士如何基於理性思考而採取他們認為合理的行動,以及面對反對動權主張的人士種種的質疑,該如何回應?以及當我們想要破解躊躇不前的人種種藉口的時候,又能如何洞悉對方的心理,提出有力的反證。

  書中許多論述看來都十分決絕,可知Regan的立場非常堅定,告訴讀者沒有任何逃避空間,所以如果您對於改變仍然躊躇不前,這本書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您已經是動權的推廣者,本書的許多觀點與事實陳述,也提供了你許多可以運用的子彈,只是何時與如何加以應用,就考驗著你的智慧了。

  參加本讀書會也讓我認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在動物權益NGO組織的工作者、環境保護NGO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研究生、上班族等,有些夥伴也利用假日擔任協助流浪貓犬被認養的志工服務,令我感到佩服。由於每個人在動物權益議題的光譜上分別站在不同的位置,所以彼此經常對於陪伴動物、經濟動物在人類觀念如果進步的條件下可能面對的未來,以及自己所曾經驗到的道德困境,或是動物議題相關時事提出討論,而常常欲罷不能;又或者每一章負責導讀的夥伴有時會分享相關影片、文章、書籍,甚至有珍藏的國外動物權主題攝影輯,都是參加本讀書會過程中,額外的豐碩收穫。

讀書會場次紀錄

2019.03.27加入《打破牢籠》讀書會 分享動物倫理觀點
https://www.lca.org.tw/node/7177

2019.04.24動物有權利是因為人生活在道德社會?
https://www.lca.org.tw/node/7202

2019.05.07《打破牢籠》讀書會 分享素食經驗
https://www.lca.org.tw/node/7254

2019.06.26《打破牢籠》讀書會 關於動物的二三事
https://www.lca.org.tw/node/7330

2019.07.31競爭或利用?人們是否有權如此對待動物?
https://www.lca.org.tw/node/7331

2019.08.28《打破牢籠》讀書會─給那些躊躇不前的人
https://www.lca.org.tw/node/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