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19反霸凌動物教師培力暨教案設計工作坊(梯次三)

  由關懷生命協會主辦、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協辦的「2019反霸凌動物教師培力暨教案設計工作坊」第三梯次研習於9月21日及9月22日於台北登場,吸引許多教師報名參加,課程氣氛互動熱絡,豐富的課程讓教師們收穫滿滿。感謝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熱情贊助,讓更多教師了解「反霸凌動物」議題,動保教育深根校園。

動物倫理-動保的大哉問

  這次由北京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博士龍緣之老師為我們打開反霸凌動物的第一扇門,從動物倫理開始本次的工作坊。緣之老師首先介紹世界各地動物保護設施,包含動保發源地英國、法國等國家對動物的收容處置,也講述在當地的所見所聞。甚至分享當時「他鄉遇故知」的小故事—緣之老師在當地竟然遇到從台灣收養的狗狗,也讓老師感到十分驚喜。


  緣之老師接著介紹動物權與動物福利,也拋出一個問題:何謂保護?將動物關起來提供食物就算是保護嗎?或者應該不只動物連同其生活的環境也一同保護,才能夠真正讓動物自由自在的生活呢?而「保護」這個用詞,是否又隱含著一些人類對動物上對下的意義,也值得我們去探討。

  下一堂課切入反霸凌動物的專題,緣之老師從畜牧業、海生館等經濟動物、展演動物現在的樣貌切入重點,現今這些動物們仍受到的痛苦不容我們忽視。不只如此,實驗動物也是人們應該關注的議題,儘管目前仍舊無法完全禁止,我們也應該往4R–減少、優化、替代、負責–的方向邁進。


  而動物園的演進與歷史也在老師的介紹下躍然紙上,動物園中的動物自古以來一直到現在動物福利的進展空間仍然很大,不只是動物園對待動物的方式、提供的居住地,連遊客對待動物園中動物的態度都讓人覺察到我們仍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讓動物園中的動物福利更加完善。

  中午休息過後進入到反霸凌動物的專題討論,經過緣之老師早上的詳細介紹,大家分組討論十分熱烈。學員們也勤做筆記,在發表時跟其他組別的學員一同分享自己的感想與體悟,過程中處處可聽見學員們對動物的關懷與溫暖。

圈養動物-動物園真的適合動物嗎?

  經過初步討論後,下午由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老師講解圈養動物的觀察與評估,讓學員們能夠初步了解究竟如何觀察與評估動物園中動物的福利。美汀老師雖然在開頭時也表示野生動物還是應該存在在野生環境中,不該被圈養,但動物園短時間內無法被廢止,所以我們只能盡力讓動物能獲得應有的福利。


  而野生動物對環境之心理需求十分複雜,是我們仍無法研究透徹的一個領域。若圈養野生動物,環境的歧異度不足,造成動物無法獲得足夠刺激,就可能導致動物出現在野外不會出現的異常行為。美汀老師介紹許多異常行為,其中自我傷害、刻板行為、甚至反覆嘔吐等行為都讓學員感到特別衝擊,也特別心疼。美汀老師課中也介紹「動物展示場圈養環境及動物福利評鑑表」,期望學員們在第二天的動物園參訪中能試著運用第一天學習到的知識,為動物園評鑑其環境與福利。

動物園參訪-實際評估動物園之圈養環境

  第二天一早在動物園集合,不同於前一天的陰雨綿綿,微陰的天氣也讓工作坊第二天的行程帶著陣陣涼爽。美國中央華盛頓大學試驗心理學系碩士蕭人瑄老師在帶領學員去看動物前先介紹黑猩猩的習性與動作所代表之涵義,才讓學員們前往觀察。有學員表示:「老師這樣做讓我感覺就像跟黑猩猩產生了連結,不只是像以前那樣只是看看動物而已。」在離開黑猩猩的展場前也看到人瑄老師活潑的跟黑猩猩們道別、飛吻等舉動,就好像在對待自己的友人一般,可愛的舉動也讓學員們會心一笑。

  後續行程將學員分為兩組,一組由美汀老師帶領前往熱帶雨林區,在熱帶雨林區美汀老師就像行走的教學圖書館,舉凡小爪水獺、紅毛猩猩、食蟹獴等動物的習性、棲地種種都信手拈來,讓各位學員們都聽的入迷。在紅毛猩猩展區中,也看到了兩隻紅毛猩猩,看起來年紀較小的那隻個體自得其樂的在盪著人工器材,但年紀較長的個體卻蜷縮著反覆嘔吐又吃回去的舉動讓學員們都不禁感到十分心痛。而最後老師也貼心的留一點時間給學員們自己尋找喜歡的物種去做觀察記錄,讓學員們能夠針對自己所關注喜愛的物種去為其動物福利做評鑑。


  而另一組由惠群老師及萬宸禎帶領,進入到暑假才正式啟用的熱帶雨林館內。但即使是新啟用的展覽園區,仍舊有許多應該而未改進之處。萬宸禎表示,參與的學員們很關心動物個體的情況,不停地詢問著。而當走到烏龜與鱷魚的展示區時,萬宸禎與學員們觀察到五隻長吻鱷魚與烏龜在目測不到三坪的狹小空間內,一半的空間是提供曬太陽之草地,另一半則是超過100公分的水池,中間完全沒有如自然棲地般進入河流的淺灘。如此環境嚴重違反動物基本五大福利,難道動物園在圈養動物之時不需顧及到動物福利嗎?這種環境又會對來觀看的親子們造成什麼錯誤認知呢?

二次討論-實際觀察過後

  下午回到台北市立大學,在吃完午飯短暫休息後就進入了動物園的觀察討論。跟第一天一樣採取分組討論的方式,也許是因為實地見到動物的處境與痛苦,下午的討論儘管熱絡卻也帶著一絲沉重。「覺得在解構動物園,也在解構自己的美好回憶。」第一組分享的時候提到這樣的一句話,這句話似乎也是在場的學員們的共同感想。動物園是多少人童年時的回憶場所,但又有多少人關注動物園的動物福利呢?有時候,並不是人們不關注,而是人們不理解,無從關注起罷了……。但在經過了一天的課程後,學員們能夠分辨圈養動物的環境是否適合該動物,也能夠分辨動物的刻板行為,甚至還舉出動物園解說牌的解說問題,以及動物園教育、保育意義的缺失,看來大家的確都收穫滿滿呢!

  「我想,在現在所有利用動物展演的場域無法消失的世代,能夠持續在教育工作上努力的是影響並改變更多教育工作者回到教育現場翻轉未來世的孩子們能夠意識到動物應有而未有的生命權益,」關懷生命協會動保教育扎根計畫負責人萬宸禎在活動結束後如此表示,「不再認為動物被圈養展示給人類觀看是理所當然,並能夠開始以行動關心動物的處境,持續以各種形式向主管機關和和這些場所提出應符合人類道德的動物福利標準,以改善動物個體身心受苦的狀況和環境設施豐富化,直到這些場域不再利用、剝削活體動物作為展演的工具為止。」也希望在持續不斷的努力下,台灣能夠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