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生命協會「2018年第二季動保大眾講座- 共享都市‧共同生活」最後一場「台灣離岸風機開發對鯨豚的利與弊?」於9月5日(三)舉行,邀請到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周蓮香擔任主講人。
台灣海島的特性,海洋資源的保育與永續便成為重要課題。想到鯨豚,東部有賞鯨活動,西岸則有中華白海豚保育與離岸風機的競合問題。時間的關係,周教授從鯨豚的特性與現況出發,只向聽眾深入介紹白海豚與風機的問題,她能否找到解方?
那些關於鯨豚的大小事
周教授說話幽默風趣,常逗的聽眾哈哈大笑。她首先跟大家介紹最基本的知識,鯨魚和海豚到底怎麼分呢?一般來說,體重大於4公尺的會稱鯨魚,小於4公尺的則稱為海豚。當然會有一些例外,像侏儒抹香鯨和小抹香鯨,雖然只長得跟海豚一樣大,但牠們絕對不是抹香鯨的小孩喔。
另外一種方法則將鯨豚分為鬚鯨亞目和齒鯨亞目。鬚鯨亞目只要靠著像指甲一樣的角質鯨鬚板,嘴巴一張一合的過濾食物就不會餓死,動作簡單因此腦容量也比較小。而齒鯨亞目則必須使用牙齒去抓魚來吃,相對來說是比較聰明活潑的。
那麼台灣可以發現多少種鯨豚呢?全世界89種,其中31種可以在台灣附近的海域見到,幾乎佔了1/3。然而大家比較熟悉的,台灣號稱蝴蝶王國,全世界大概2萬種蝴蝶,台灣只佔了400種,因此台灣也可以算上鯨豚王國吧!
鯨豚的行動是高度仰賴聽覺的,牠們雖然有退化的耳朵(稱為耳孔),但實際上卻是使用下巴充滿油脂的骨頭來接收聲波。一旦鯨豚聽不到,就幾乎沒辦法感知身旁的環境。另外他們也具備高智慧,以及低生殖率的特徵。
有些科學家認為牠們擁有語言,甚至是自己的名字。但牠們不會叫對方的名字,反而不斷發出屬於自己特色的聲波,告訴附近的鯨豚自己在這裡。為了讓聽眾更深刻了解,周教授模仿鯨豚叫到:「蓮香,蓮香,蓮香。」繞著場子走了幾步。
白海豚知多少
回到中華白海豚,有些保育團體或漁民稱牠們為媽祖魚。小時候是棕色的,長大後變成白色帶粉色斑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牠們列在受威脅的等級(NT),而台灣附近的族群則特別標註極危(CR),同時牠們也是一級保育類動物。目前正面臨棲地破壞、環境汙染、魚業捕撈、和船隻噪音干擾等生存危機。
周教授向聽眾展示,她於台大的研究室從2005年開始,展開十幾年的研究記錄。發現白海豚只在水深32公尺以下,距岸邊6公里以內的沿海範圍活動,畫在地圖上就是條從竹苗到雲嘉的窄線。而研究室也透過背鰭照片,辨識出大部份的白海豚都會南北遊動,因此如果要設保護區,就會是跨縣市的超大範圍!這也造成2012年「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計畫書」完成後,林務局於2014年預告設置保護區,短短一個月內卻被抗議下架,可想保育工作的艱難。
周教授也發現,相對於其他地區,台灣沿岸的白海豚觀察到老年期個體的比例較低。往好的方面想,可能是這個族群不顯老,因此看不出來。但更可能的狀況則是,牠們比較早死去。另外研究室也追蹤了40幾隻小海豚,其中只有1/4被觀察進入成年期,這也是最令人擔憂的部分。
離岸風機來了
經過了許多的協調,目前在彰化外海,有大片水深小於50公尺的大陸棚區,極有可能做為離案風機的潛力場址。周教授向聽眾強調了幾個施工的注意面相:區域管制,避開白海豚的活動熱區。施工時段管理,透過場址聲納的監測,發現早上4點到10點是白海豚發出叫聲的高峰期,施工時段的避開應可減少對牠們的干擾。音量管制方面則包括減噪及預警啟動機制,讓可能受影響的白海豚有時間離開施工現場。
最後周教授話鋒一轉,風機不盡是壞事。她舉出在歐洲及美國的發現,離岸風機的基座可視為人工魚礁,創造許多魚類的新家,而海豚也就擁有了充沛的食物來源!目前台灣只在苗栗有兩個試驗基座,半年後現場的魚類資源的確是增加了。但再過幾個月,基座卻被沿海漁民所棄置的漁網牢牢束縛。看來要調解海豚與漁民爭奪可能因風機而增加的漁業資源,又會是一段顛頗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