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共創永續 關懷生命】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展延研習 中南區─雲林場

「農博生態園區」為2013雲林農業博覽會而興建,原為一片荒廢十年的林地、沒有水資源的基地,興建時引入周邊生活癈用水淨化,除了成為汙水處理的天然循環系統,形成的人工湖和人工濕地帶來生態多樣化轉變,也因此被稱為「虎尾鎮的腎臟」。在農業博覽會結束後,縣政府將此地轉型為環境教育場域,兼具生態公園、休閒、遊憩等多功能,親子享受同遊、體驗農事之樂。透過雲林縣虎尾溪社區大學的協助,得以於此有豐富自然生態的環境舉辦雲林場研習。

雲林縣友善農業推展協會理事長王瀚老師努力推動,食農教育,創立協會除了積極發展雲林在地農業有機無毒農產品及農特產品行銷,輔導產業創新與創造,亦長期擔任食農教育、農業相關證照講師。在王瀚老師的講述中能夠明白,食物消費和農業生產銷售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從農作物的生產、收穫、加工處理到餐桌上的菜餚烹調,以至於飯後廚餘的處理,都牽扯到很多農業產銷活動和消費者的食物選擇、處理過程。

在傳統社會中,各種農業、畜牧業是大多數家庭的營生方式,多數家庭成員都參與了從農場、牧場到餐桌的工作。之後工業革命開始,隨著運輸、傳播、材料和生物科技等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張,機械化的生產,大量地採收農產品,集約式的飼養經濟動物,畜產品被大量又快速的供應,使人們以低價就可買到食物的方便性,也讓大家從事農業及畜牧業生產的動機快速降低,直接跟生產者買產品的必要性漸漸減小,在地食物網絡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食物網絡。隨著人們和農業、畜牧業的疏離,現代社會中的人們跟食物和產地的接觸也產生重大的質變。

這些年有餿水油事件的發酵,加上塑化劑、毒澱粉等食品添加物問題、農產品被檢驗出過量農藥、抗生素等事件的不斷發生,食農教育的推廣即是重新連結餐桌到農場,建立健康的飲食、農業生產方式的食農教育,這是很重要的生活常識教育。王瀚老師也帶著學員實際親自下田做農事的體驗,從栽種、除草、採收,當天收成下來的農作,讓學員們親自烹煮,共同享用這份老天爺賜給我們的美好食物。

簡淑娟老師除了介紹動保扎根教育平台的豐富教學資源,也分享自身透過遊戲與教學包《盲犬亮亮》,讓孩子練習站在不同立場去思考問題,尊重萬物生命,引導孩子同理動物的處境。由淑娟設計《準備好了嗎?》寵物防災系列教案,除了讓孩子能學習基本的防災知識外,也能強化學生飼主責任的觀念。最終也鼓勵在場教師們除了運用動保扎根教育平台資源外,也可思考如何將自己的影響圈擴大,讓環境教育、動保教育深耕在校園中。

延伸閱讀:

盲犬亮亮(教學包)

http://awep.org.tw/teaching-package/companion-animal/398-dogs-lianglia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