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活動報導》 【共創永續 關懷生命】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展延研習─台北場次

由教育部區域環境教育輔導團(北區)、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及關懷生命協會共同主辦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展延研習,來到了第三場了喔!於8月3日在台北市立大學舉辦。

首先由國立台中科技大學的何昕家教授介紹「環境教育法規」,也提醒在場的教師們,不要忘記當時是什麼原因想讓自己成為老師?有沒有勇氣推動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是個既弔詭又前衛的課程,這門課較為後期才推出,史無前例且後無來者,沒得比較且不一定能符合大眾需求。但也因為如此,環境教育才顯得更重要,第一線老師是很重要的一環,是最能影響學生的人,老師的一言一語,都能影響島台下的任何一位學生,不論多少及面向。同時也在演講中重複提到,當一個環教人員需要有不同種的能力,包含教育專業基本能力,及環教內容的能力,而環教內容的能力又包涵知識基礎、教學技能及整合能力。知識基礎是指對於生態、當前社會、在地文化及世界觀的能力;教學技能有聆聽、溝通、善用多媒體、多種教學策略、創新及替代意見的能力;整合能力,也是最重要的,大致包括簡化(或收尾)、連結同學的想法、了解地方與全球及整合課程。

「環境教育法規」課程也邀請了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的蕭文君專員,為現場教師們講解環教法規的種種事項,同時說明展延課程的注意事項及展延的重點。而環教法規規範的範圍還滿廣的,包涵學校、公家機關、政府。

台北市立大學的陳建志教授以「人類活動與地球環境變遷」為題,說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一百年前,美國有一種候鳥叫旅鴿,每次到了候鳥來的季節時,整個天空都能看見牠們的身影,有「旅鴿遮天」一說,據當時的資料顯示,當時至少有50億隻的旅鴿。然而,當時的人類見候鳥數量多,打個幾隻也不會怎樣吧?但是,當時人類視獵殺旅鴿為娛樂,並且越來越誇張。如,當時一個打獵俱樂部一周可以打下一萬隻的旅鴿,最高紀錄有人一天可打下一百隻。照這個速度,旅鴿一下子就被打光了,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沒能看到這種動物在野外飛了,因最後一隻野生旅鴿死於1980年。

專家大概歸納對物種滅絕的前五大原因,分別是棲息地破壞(H)、外來種入侵(I)、化學汙染(P)、人口成長(P)、過度採收(O),簡稱河馬困境(The HIPPO Dilemma),上文的旅鴿就屬於過度採收,過度採集(獵捕)野生動物。

人類的應變措施往往跟不上環境變遷,就用人口膨脹來講,執政者在都市更新上面跟不上人口成長速度,導致人們沒房子住,沒家的人們常是在沒有房子的地方蓋自己的房子,像是河道旁,在這種本來不適合住的地方蓋房子,就容易出事。同時,人多就伴隨著食物供給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其中兩個部分值得一提:蛋白質及貧富差距,其實這兩個問題密切相關,肉食是昂貴的食物,貧窮地區的人連五穀都不夠,根本無肉可食。草原地區發展放牧業已久,現今需求大增,所以大幅提高生產量,養更多的動物,結果導致草原沙漠化。

還有很多人類活動導致的問題,陳教授說,環境倫理影響人類利用環境的方式,維護環境及創造可持續的未來本是我們的責任,但是現在的我們並沒有這麼做,只會使下一代的世界變得更無法居住。

最後,由關懷生命協會的秘書長湯宜之介紹現今動物的處境,並向教師介紹本會透過延續舉辦「大學動保社團連線年會」,與今年的新型式活動「青年論壇」及「審議活動」與青年交流,希望教師分享給更多青年,盼有更多青年的參與,共同改變臺灣動物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