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習於9月24日於國家實驗動物中心舉辦,主題為實驗動物議題,參與者不只有多位教師,還吸引了許多對實驗動物議題有興趣的人:包括大專院校學生、動保協會、動物養殖者等,現場的討論氣氛熱烈,許多人對此議題都有感而發。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企劃推廣組組長秦咸靜博士以「生活中的實驗動物」為題,說明實驗動物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聯,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有經過實驗動物檢驗,以確定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但實驗的有效及安全是如何判斷?動物們又是如何應用在實驗中?
實驗動物的種類相當多,對人類幫助非常大,我們應該謹慎思考,落實遵守「3R」原則:減量(reduce)、精緻化(refinement)與替代(replace),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牠們。
對教師們來說,更切身的是在教學場域所遇見的實驗動物問題,因此,秦博士也介紹國內外替代實驗教學方式及教學策略,現場也有許多替代道具可以實際操作,老師們都展現高度的興趣,並對其細緻性讚嘆不已。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王建霖以自身的學習經驗為例,探討醫學教育與動物實驗之關聯,動物實驗對醫學教育是必要的嗎?他提出兩個解剖實驗的迷思:學習解剖是為了讀醫科嗎?解剖動物可以幫助人們瞭解人體結構?當世代改變,觀念也該與時俱進才對,最重要的是回歸醫學教育的本質,如果只是為實驗而實驗,不問目的與思考手段,實驗真的是必要嗎?
王建霖同學的經驗給予眾人極大的震撼,當一件事變得理所當然,我們便會容易忘記思考一切從何而來,放棄改變甚至精進的可能。
最後,由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賴亦德分享替代教學經驗。賴博士曾經擔任普生實驗課助教,他分享自己曾經教學替代的經驗:精緻化青蛙解剖實驗 、實驗順序調整以達到減量、改變鬥魚實驗讓減量與精緻化雙管齊下,強調所有的實驗都要思考目的與學習效果。
談到活體動物使用的必要性,賴博士判斷,屍體與標本不容易取得是最大主因,他認為可利用畜牧廢棄物、外來種,或是無脊椎動物取代脊椎動物等。改變事在人為,並非不可能,賴博士期待教學用實驗動物可漸漸被取代,不要讓實驗流於形式,而是開始思考目的與方法。
經歷一天精彩的研習後,老師們也拋磚引玉提出自己的教學經驗與疑問,其中蠶寶寶的處理讓人頭疼,經過一番討論之後,發現解決方法其實不少:結繭之後就隔離、只養一隻、養蝴蝶、現場觀察等。
秦咸靜博士介紹實驗動物的基本資料與倫理道德觀,王建霖同學啟發思考,賴亦德博士提供自己的經驗與替代方法,會後又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各位講者的上課內容,本會將撰寫更完整的文章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