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動物解放、動物權與生態平權──東、西方哲學與宗教對話,系列報導(一)
動物權思想與動物解放運動的兩位代表性重要人物──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與湯姆.雷根(Tom Regan)同時出席26、27日在玄奘大學舉辦的「2014動物解放、動物權與生態平權──東、西方哲學與宗教對話」國際會議。兩人已屆古稀,時隔15年再次相見,分別就動物解放思想史與動物權之哲學論述發表焦點演講。
兩天的會議中,除了當代西方動物權哲學,也論及儒、道、佛、老子、伊斯蘭教、印度社會等東方觀點,分析東方的「護生」、「不殺生」等思維背後的動物論述,以及對人類「善」行為的追求。
實務面的討論則涵括人畜共通疾病防治、動物保護法規、野生動物保育等,共有來自美國、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法國、德國、印度的專家學者與會,與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台灣等地的聽眾,交流不同文化、宗教、哲學思想下的動物保護與環保行動。
暢談動物權利 Regan:樂見促成公共討論
Singer首先從西方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對動物的不同態度,進而陳述自己以效益主義哲學(Utilitarianism)的論證,應減少有感知能力的生命之痛苦,平等地考慮所有生命的感受與福祉。Singer並提出如何衡量不同種類動物的痛苦,甚至貝類是否具有感知能力等,仍待未來科學研究及哲學思辨。
第一次訪台的Regan目前已76歲,最近被診斷出罹患帕金森氏症。他以微弱的聲音,緩慢堅定地說:「這場會議之後,回到美國我會繼續燃燒我的熱情!」為會議畫下句點。
有機農、「出家樹」泰國用宗教守護環境
從動物權思想家的角度而言,保護生態環境是保護動物的必要行動之一。近代潮流中也有一股強大的環保運動。
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 INEB)創辦人Sulak Sivaraka介紹了泰國的一群「環境僧侶」,他們在面對汙染、乾旱、森林及水土流失等環境破壞時,經由其對佛教教義的再詮釋,促成了泰國社會更多對社會正義與福利的對話。
這些環境僧侶為樹木舉行出家儀式,這些「出家樹」一旦獲得神聖地位,人們便開始尊重並保護,也阻擋了砍伐樹木的行為。因為近期在台灣各地大量的砍樹事件,此則案例引起了聽眾的高度關注。Sivaraka說,掛上了黃絲帶的樹不只對佛教徒而言是神聖的,其他信仰的人也會尊重這些繫了黃絲帶的樹木,因此很多樹木得以存活下來。
慈濟內湖案爭議遭忽視 釋昭慧:做善事應要被鼓勵!
鄭維儀運用系統理論,指出慈濟的佛教環保運動運用了宗教的符碼和語言來推行環保,但實際上這些環保論述也是為了鼓勵信眾行「菩薩道」。
對於聽眾提問「如何從放生行動和慈濟內湖案,看待佛教的環保論述和主流環保運動的衝突?」鄭維儀明顯避而不答,釋昭慧則回覆:「放生不該是大量、商業性的購買來放生;而且強調放生積善業的說法已背離了佛教無我的精神」,然而對於環保團體批評慈濟內湖開發案破壞保護區制度,她則說:「以前也有許多保護區被解編破壞,沒有道理別人可以做慈濟卻不可以。做善事應該是要被鼓勵的!」
|
環保、動權如何互助推展?Singer:有難度
釋昭慧則表示,雖然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運動在某些議題上會產生分歧,但是在有共識的議題上卻經常合作。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裴家騏教授則表示,環保運動常注重族群,動保運動常偏重個體,對此他僅回應表示,近期有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瀕臨絕種,因此環保團體和社會大眾也越來越傾向於關心個體。
釋昭慧進一步對目前社會高度爭議的「反黑箱福貿」、「反核」運動提出看法,認為民眾的行為雖然違背法律,但是面對生命受苦等更重大急迫的問題,若違背法律能帶來改變「我願意承擔,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點此看系列報導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