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環境論壇中的生態與動物保護

環境論壇中的生態與動物保護
《2013全國NGOs環境會議-十週年》-公民團結.捍衛家園 會後報導

十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全國NGOs環境會議》一個由民間團體主辦的全國性論壇會議,從2004年起每年舉辦,迄今十年從不間斷,實屬難得。在環境運動的領域中,民間能量的持續性、專業性及獨立性日趨成熟。在議題上,也從團體間關注的問題,擴展到一般民眾生活中可及之處。《2013全國NGOs環境會議》以「公民團結」為大會主題,不僅呼應今年核四公投與309廢核民意的展現,更強調進步性議題的行動倡議及政策參與,公民的角色至關重要。

而另一個與民眾關係越趨緊密,在近期受高度重視的議題-動物保護,在今年也以《生態與動物保護組》為名放入議程中,邀請學者、團體成員、動保運動觀察者和行動者分別對於「動物保護與社會運動」、「議題倡議與公民參與」兩個主題進行分享與討論。

 

動物保護與社會運動

談到動物保護,你會想到什麼?近來動物保護的意識逐漸升高,有人提倡注重個人層次的飼主責任,有人投入流浪動物收容與絕育的工作,有人登高一呼帶領群眾怒吼政府的管理與制度對動物的迫害。但你可知道動物保護運動就曾出現在那個狂飆的八、九零代呢?

第一場次「動物保護與社會運動」的引言人汪盈利,身為動保關懷者的她,投注許多心力進行台灣動保運動的歷史回顧研究。她提到為台灣動保運動鋪陳的相關行動與理念包括:環境運動、佛教運動和權利/權益運動,且以社會運動脈絡來觀察,台灣社會「人權」或「權利」觀念的普及,對於動保運動而言是重要的,當「權利」觀念透過社會運動高度曝光,普及至大眾日常生活中時,運動才有條件轉移,進一步談「動物的權利/權益」,成為運動關注的主體。而在解嚴前後成立,且有別於慈善形象的的動保組織,在早年促成立法與政府體制的組織建置上有相當實際的影響。對於台灣動保運動的未來展望,她認為大部分動保團體關注重點在流浪動物,議題的完整性仍有擴充的空間,在行動的人力上,也應吸引更多民眾的實際參與。

引言後,與談人紛紛提出對動物保護及動保運動的觀點。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秘書長黃慶榮希望大家可以思考為何動保組織無法團結、若為收容所動物爭取更長的收容期限,是否對動物更不利等問題。

蔬食抗暖化聯盟召集人賴芬蘭則認為,人只有在與自身利益有關時,才會真正重視議題。因此,她開始發起蔬食抗暖化行動,不僅減少對動物的利用,也減緩環境問題,如此善待動物的表現,其實帶給人類更大的回饋;並強調公民是否能發揮勇氣舉報違法、違反動物福利的事件,將是動保運動的關鍵。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吳宗憲則分別以社群主義、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等意識形態切入,談到要落實動保本土化,應先思考、討論台灣社會慣用的意識形態脈絡。至於動保團體無法相互團結的問題,吳老師則認為動物保護因涉及高道德性的議題,在利他的動機下,較可能形成自己認為自己是對的情況,反而不利於團體間的合作。對未來動保運動的發展,吳老師期許有更多領域的人投入研究,尋找策略、行動上更為有效的方法與模式,提供行動者作為討論與尋求共識的參考。

本場次主持人,關懷生命協會.動督會執行長何宗勳總結表示,政府資訊公開與透明,對動保運動而言將是一大進展,針對不同的動保運動議題,也應制定不同的策略。

原訂與談人之一的公視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因故無法到場,特來信表達對動保運動的看法。柯導演認為,「動物」雖是動保運動的重要角色,也是媒體的焦點,更是議題發酵擴大的符碼,但是在現實的政治、經濟與保育的拉鋸中,主體性往往被模糊淡化。因此,動保與經濟產生衝突時,保育主張的壓力強度,更須足於撼動政治利益,才可能達到預期目的。例如:美濃黃蝶、黑面琵鷺、白海豚及紅毛猩猩、長臂猿、老虎等物種,都是經過教育與傳播、長期堅持、跨界串聯,方能獲得保育戰果。對於動保團體在擬定運動策略時,必須準備科學性的研究、明確與深度的論述,及各種足於作為證據的物件與影音素材,並且主動深刻的經營網路社群,透過交叉網絡平台的支援,與媒體交互為用,如此才能掌握資訊傳播的節奏,達成動物保育目的。

議題倡議與公民參與

第二場次的「議題倡議與公民參與」邀請四位動保行動者,分別針對「動物戲謔」、「環境開發與石虎保育」、「彰化139縣道流浪犬」、「野鳥在都市的生存危機」進行分享。

從生命教育的角度談台灣動物戲謔

關懷生命協會主任林憶珊藉由影片播放,使與會者深刻感受到台灣展演動物被業者利用於賺取經濟利益,為增加民眾娛樂之下,未被妥善照顧的悲慘情形。此現象更隱含著民眾對動物不尊重的行為與價值,也是生命教育需要被重視的原因。她提到,關懷生命協會特別對於孩童,以拒絕動物表演、動物釣撈、動物餵食、動物騎乘、對物觸摸、非人道動物展示等六大面向,推廣終止動物戲謔的生命教育理念,希望藉由讓孩童了解動物的痛苦,影響成人,進而達到動保教育的功能和目標。

環境開發與石虎保育

苗栗自然生態學會總幹事洪維鋒以照片和地圖標示,清楚介紹2008年由二級升為一級保育類動物的石虎,其特徵、生活作息、分布情形、受害原因和研究追蹤成果。洪總幹事更進一步提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從2005年到2008年透過無線電與自動相機拍攝追蹤石虎的活動範圍,發現石虎大多在苗栗淺丘一帶活動。其中追蹤的6隻石虎,不到一年因誤觸捕獸夾、毒餌、交通事故而死亡。人類的開發行為,例如在苗栗越來越密集的公路與後龍殯葬園區的開發,導致棲地破碎化,直接影響石虎族群的生存。雖然環評結果備受爭議,苗栗縣政府依然表示開發案對石虎的棲息並無直接影響。在保育策略上,則結合政府部門、學術單位、生態保育團體、社區大學、環保團體進行清除獸鋏、救傷圈養、宣導調查、棲地規劃等工作。洪總幹事最後表示,如果連苗栗的石虎都絕跡,在台灣其他地方可能更難見到石虎了。

彰化139縣道的流浪犬議題

位於八卦山脈通往南投的彰化139縣道是許多自行車愛好者的最佳自行車道,然而因為人們不熟悉犬隻行為及應變方式,導致有許多流浪狗族群的139縣道演人狗衝突。彰南動物醫院林世賢醫師長期關注流浪動物議題,在會中特別介紹當地愛心媽媽與社區居民藉由將犬隻誘離主幹道、乾淨餵食與絕育,試圖減少人狗衝突而努力。即便認為流浪動物不應存在,但林醫師認為,在設法從源頭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同時,應正面看待流浪狗存在的現況,透過落實植入晶片登記、裝置監視器以防棄養行為、架設看版教導自行車友犬隻行為,讓彰化139縣道成為生命教育的場域。

野鳥在都市的危機

  談到鳥類,一般人常忽略人類和鳥類的關係,然而,牠們卻是我們在都市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野生動物之一,鳥類的存在同時更豐富了都市的自然生態。台北市野鳥學會救傷組資深義工高康傳達都市野鳥因道路開發、撞擊大樓玻璃和車禍、黏鼠板、修剪樹木、不當飼養及不當放生等人為因素導致生存危機的訊息。談到野鳥救傷和收容,高小姐流露出尊重生命的關懷之情,她生動地以自身照顧受傷野鳥的經驗,向民眾分享遇到傷鳥時的注意事項,例如,除非存在立即的危險時,不妨先保持距離觀察親鳥是否在附近。收容傷鳥後,如要進行野放也應觀察牠是否可自行進食和飛行。另外,她也以親身經驗談到,在路邊看到用網子或袋子販賣鳥禽的攤販時,可以向前詢問是否在賣鳥、是否有執照,讓攤商心虛。說明公民的小小行動,也可制止對生命不友善的行為。

 

與會者對動物保護的看法

經過第一場次和第二場次引言人、報告人精彩的分享後,參加「生態與動物保護組」的會眾也相當踴躍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於動保政策,有人建議將替代役男納入動保警察、動保員的編制中,以擴充政府動保業務的人力;將各縣市公立收容所轉型為動物醫護中心;將不適合耕種利用的國有地釋出,建造收容所;除了道德勸說,應訂定法源依據管制業者、民眾動物戲謔的行為;學校並未真正落實生命教育,學校老師對於動物的認識有相當的有限,應更積極推動在知識與意識的教育。另外,有在座的學者認為,政策及法律仍是社會運動的核心目標,動保社會運動應挑戰既有的政治法律核心概念,並發展全面性的論述。

 

結語-壯大環保與動保運動的可能

  從動物保護運動的理論基礎來看,平權運動、環境保護、動物保護三者息息相關,其本質的共同處,在於改變價值觀的期望與對既存生活模式、習慣的拉鋸上。雖然各運動的策略和所欲達到的目標或有所差異,但我們常看到支持環境運動的朋友也關心動物保護,許多民眾更容易將情感投注於關心動物的處境。另外,從宏觀的層面,不可否認無論動物或人都在環境中生存,若環境受害,人與動物也都共同受害,如此「願同弱少抗強權」的出發點,讓我們不禁思考,環保與動保在相互交流、學習、行動上是否建立越趨緊密的關係,近來我們也在反國光石化、環教場域認證排除動物表演行為、濕地法、彰化139縣道人狗和諧共存等議題和行動中,看到人們同時為了環保和動保的理念付出努力的成果,也說明了當環保與動保相遇,行動更有力!

 

延伸閱讀:

1.【世界地球日】-動保不缺席! 
     關懷生命協會 創會會長釋昭慧向馬總統提四大動保訴求
https://www.lca.org.tw/node/3792


2.關懷生命協會 向 馬總統提動保建言書 政府回覆情形說明
https://www.lca.org.tw/node/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