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物園-沉重的方舟

動物園-沉重的方舟

今天上午(10/7)動保行政監督專業志工培訓課程來到了台北市立動物園,一直以來這個承載了無數人童年歡樂記憶的地方,創造了許多紅極一時的動物明星,然而在小朋友天真歡笑聲的後面,有更多動物的沉默,等著我們用新的了解去聆聽。今天請到了彭仁隆老師跟我們談談圈養野生動物的真相-動物園的本質。動物園的存在原為保育動物而生,但若我們進一步深思,會發現「所謂的動物園教育其實有著不明確邊際的兩項潛在功能。一個是體驗,另一個才是教育。」 然而動物園對大部分的民眾來說,與其說是一個教育場域,不如說是一個娛樂場所,究竟,動物園要教育的到底是什麼呢?

動物園-一個犧牲了很多動物的地方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不如先了解建構動物園的困境吧!

 1. 動物過剩的問題。
 我們看到的每一種動物都才幾隻呀!怎麼會有過剩的問題呢?
每當動物園引進一種動物,便需擔負起延續世代的責任,然而雄性動物,尤其是食肉目動物,在自然中所需的活動與勢力範圍很大,但在動物園空間有限的條件下,一個展場卻只能有一隻雄性動物,否則便會產生競爭、傷亡的情況。然而,一隻獅子媽媽生出的小獅子們,約有一半是男生,在只能展出一隻公獅子的條件下,其他的兄弟們,其一生大部份的時間只能被關在籠子或房間裡,期待有沒有機會交換到其他的動物園,無法擁有足夠的環境和空間產生了嚴重的健康或精神問題。而家族體系單一(例如引進時就只有一公一母)更無法避免近親交配所產生的基因問題。為了展示一種動物,事實上背後我們要犧牲很多動物。
 
2. 不能被看見的不完美
 事實上動物園不僅圈養健康的動物,也收養被民間生態農場及民眾不當飼養或遺棄的動物,這些動物可能因為掉毛、殘疾、或受傷,不斷被民眾抗議,一部分的民眾認為不好看、做為消費者我不滿意,另一些民眾則指責動物園怎麼沒有善待動物,在大眾不理解也不接受的情況下,這些動物只好離開展示場,到後面的籠子或水泥地生活。在美國,許多不符合民眾期待的展示動物甚至會被直接安樂死。

3. 刻板行為與自殘
許多野生動物在野外是需要走上十幾公里的路覓食、遷徙的,然而在小小的園區裡,除了沒有地方可以滿足他們獵食、遷徙的本能,還得承受大批遊客所造成的干擾高壓,因此大部分的動物都會出現重複性的刻板行為,一隻刻板行為搖擺不停的北美棕熊甚至會讓遊客以為牠很開心的在跳舞。
而因為單一環境與高壓出現的自殘行為也非常常見,例如動物拔自己的毛,或咬斷自己的尾巴。
 
 
動物園-應該是面對真正大自然的窗口

「教育如果能把動物園合理化,絕對不是只有把動物間進起來在放上一面解說牌而已。不論展示場修飾的多麼自然、動物活的多麼健康,動物園教育仍不該以關養野生動物為基礎,而應鼓勵遊客將目光與關心放在柵欄外的野生動物與棲地,聚焦在整體生態系的保護上。」

今天真是百感交集的一天,當以後我們走進動物園,想與家人一起享受一個舒服的陽光週末時,別忘了想想,我們為什麼要有動物園,也許它的存在,是為了提醒我們,世界上這些美好的生命,和我們一起存在,我們該做的永遠不是圈養,是尊重共存。
 
 
 
延伸閱讀:

圈養野生動物的倫理爭議─從動物園的存在價值談起】作者/彭仁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