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北區種籽教師
我想回家
文 / 博愛國小老師 張淑梅
每當夕陽西下,倦鳥歸巢,母親呼兒回家之音溫馨響起,若在動物園外有同類動物呼喚,會不會引來回應:我~想~回~家~,回到自由自在的大自然。
每個人都喜歡到五星級飯店,享受美食和週邊設施,享受著被服務的感覺,當假期結束回到家後,逢人便誇耀度假的感覺真棒! 但是,假設現在在五星級飯店,你被告知只能待在房間裡,三餐有服務生送餐到房間,且每餐菜色變化少,你不能走出這個房間和其他人交際、互動,你所面對的景象就只有這個房間,如此住一星期,感覺如何?
在自然界中,動物要自己覓食,隨時提高警覺,維護自身安全,否則可能會成為其他動物的晚餐。在動物園的動物,在客觀環境上,好似寵物般,每天有人固定餵食,生活條件看似無憂無慮。可是牠們被圈養著,是否跟你住在五星級飯店,只能待在房間裡的感覺一樣呢? 但,牠們是住一輩子,而不是一星期。
動物園幾乎都用籠舍將動物圈養,好一點的籠舍,空間稍微大一些,但這些環境幾乎一成不變,活動空間就只限籠舍裡面;如果人們離群索居,個體的刺激少,除了沒有社交能力外,還會因刺激不足而反應變差,甚至精神狀況會很差,引發神經質及精神疾病。動物也像人一樣,也需要和同伴互動,而不是孤獨的終老一生。
有些動物園會仿動物生活習性與棲地而布置其圈養環境,但活動空間仍然不足。例如:花豹侷限在欄內,看似空間大,但對牠而言,無法滿足在草原上瞬間爆發力的衝刺,也因此花豹經常在有限的空間內來回踱步,習得無助的產生刻板行為。綠簑鴿居住的高度空間不足,無法飛行,令人擔心是否喪失飛行能力。籠內各處地板鋪設成水泥地面,打掃起來很方便,但對蹄類動物來說,很傷害蹄和腳。鱷魚適合在沼澤地帶生活,在動物園內只能屈就在水池中。有些動物需要隱密的空間才有安全感,可是園方為了讓遊客能很快的看見動物,於是將其居住環境布置成空蕩蕩,對動物來說容易產生焦躁不安,就如同住家沒有任何遮蔽物或窗簾,外面行人來來往往,屋內的人也擔心自身安全和隱私外露。
動物園的設立,出發點是為動物的福祉著想,肩負對民眾教育的功能呢?如果為動物福祉著想,園方有站在動物的立場,盡可能布置一個適合各個物種需要的居住環境嗎? 而動物眾多,每一隻動物被照顧或關愛的時間足夠嗎?會不會想招睞遊客,而將經費投注於明星動物,讓其他動物受到冷漠,孤獨一生。甚至有些動物適應能力差,或照顧人員有愛心,但因專業知識不足而客死異鄉。
德國柏林動物園所圈養的北極熊努特,小時可愛,受到眾人寵愛,但隨著年齡漸長,毛色泛黃,失去眾人焦點後,竟然像發瘋似地經常失控吼叫。2011年3月19日,努特竟然在六百多位遊客面前暴斃,消息傳開,震驚國際。 如果肩負對民眾的教育功能,迎合民眾觀看式的圈養方式和居住環境布置,其實就是一個反教育。導覽說明牌雖然將動物習性和居住環境說明清楚,籠舍內的環境就該照說明牌布置,讓遊客一看環境,就了解動物生活棲地與環境,而不是為了方便遊客的觀賞,而將籠舍內的居住環境布置得赤裸裸的,毫無隱蔽性,使得動物長期處於緊迫和焦躁不安的處境。
動物的家在大自然,他們天生有遷徙的能力、有自由奔跑飛翔的能力、有好奇探索大自然的能力、需要家人互相扶持關愛,人類莫為了育樂而圈養動物,讓動物成為人類娛樂的犧牲品。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理當負起教育的責任,讓動物回歸到大自然,教育大眾反盜獵、反戲謔動物、更不應虐待動物,將心比心的了解何謂切膚之痛,動物雖然不會說話,外型和人類大不同,但他們與人類一樣擁有覺受喜、怒、哀、樂以及恐懼與痛苦的能力。
每當夕陽西下,倦鳥歸巢,母親呼兒回家之音溫馨響起,若在動物園外有同類動物呼喚,會不會引來回應:我~想~回~家~,回到自由自在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