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潘定澤 / 關懷生命協會副執行長兼公眾參與主任
講座時間:2025年1月20日(一)11:00-12:00
講座地點:LUSH
講座紀錄:王鉉淯(關懷生命協會副研究員)
本會副執行長兼公眾參與主任潘定澤,1/20受邀至LUSH進行企業講座,本次講座題目為〈轉變為純素者的生命經驗〉。
在講座的一開始,潘講師表示過往提倡素食飲食,很容易淪為生硬的遊說或勸服,讓聽眾感受到過大的壓力。因此本次的講座,定澤講師將以自己轉變為純素者的生命經驗,以分享的方式,讓聽眾用輕鬆的氛圍認識蔬食飲食。
如何接觸蔬食飲食?——找不到一隻自願成為人類食物而死的動物
定澤講師第一次接觸蔬食飲食是在大學時期,當時因為北上至台北讀書,極度思念家中的狗狗,於是加入學校的動保社。原以為動保社是在收容所幫狗狗打掃環境,殊不知是一個注重「動物權利」的社團,也因此定澤講師於社團中讀到了哲學家彼得·辛格的經典著作——《動物解放》。讀完此書後,定澤講師極為震驚,並受書中的論述所懾服。定澤講師表示,因為我實在找不到任何一隻動物,願意為了成為人類的食物而死去,也基於此理由,定澤講師開始接觸蔬食飲食。
▲定澤講師分享《動物解放》帶給他的啟發
當兵的偶然過程——自律經驗養成
雖說下定決心要開始進行蔬食飲食,但從葷食轉向素食的過程並不順利,過去十多年的葷食習慣難以改變。此時正值定澤講師當兵服役的階段,此段偶然的過程讓他慢慢練習蔬食飲食。定澤講師表示,當兵階段不一定能夠學到很多有用的技能,但卻能夠讓人養成「自律」的習慣。在當兵的階段,定澤講師慢慢拉長一週吃蔬食的天數,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往全蔬食飲食推進。
五種保持自律不破戒的方法
什麼是自律?定澤講師表示,自律是一種生活習慣,驅使自己的身體去做那些「應該」要做的事情;自律是比智商更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完整控制自己身體的能力。定澤講師也介紹了五種保持自律不破戒的方法,方法如下:
第一,尋找替代方案:在生活中尋找植物肉、素肉以及更好吃的蔬食料理;第二,轉移注意力、眼不見為淨:將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面來轉移嘴饞的感覺;第三,打造一個破戒邊際效益低的環境:舉例來說,當兵時葷食和素食的好吃程度差不多,那不妨改吃更健康的蔬食;第四,分享你的目標給他人:讓親友幫忙監督你,無形中也會自我監督;第五,累積成就點數:累積吃素食的成就點數,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五種保持自律不破戒的方法
更健康的飲食
接著,定澤講師從健康角度探討蔬食飲食的重要性。他指出,即使不成為素食者,聽眾也應限制紅肉的攝取量,因為紅肉已被列為「2A級致癌物」,每週建議攝取量不應超過350至500毫克。蔬食飲食相較於葷食,不僅更健康,還能減輕身體負擔。定澤講師進一步介紹了「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的資源,說明如何搭配營養,讓素食餐飲也能兼顧美味與健康。
知覺消費——共促更美好的世界
最後,定澤講師將本次講座帶往更高層次的討論——知覺消費。選擇蔬食飲食最終會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我們會選擇對自己、對動物、對環境、對世界更好的食物,而這就是所謂的「知覺消費」。仔細閱讀每項產品背後的成分表,選擇較好、較健康的食材,而這正也是大企業們最不希望消費者所做的事。定澤講師最後總結:「素食飲食也許會帶來一些不習慣,但相較於身體生病或大規模的氣候變遷,素食飲食所帶來的不方便都非常微小。」也期待與會聽眾透過此次講座,能更了解蔬食飲食,並為更好的世界一起努力。
▲講座後的Q&A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