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指導、關懷生命協會主辦的「2019動保扎根教師研習」同伴動物專題5月18日於桃園登場,課程內容包含動物保護教育與流浪動物、認識狗狗伙伴、動物倫理及動保教學經驗分享等。感謝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熱情贊助,讓關懷動物、尊重生命的種籽能透過教師的影響力深入校園。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秘書長萬宸禎以Martha C. Nussbaum的理論解說動物權概念。(圖/陳珊珊攝)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生事務及校園安全組學校衛生科專員胡文琳應邀蒞臨致詞,她表示,感謝各位老師前來參加關懷生命協會「2019動保扎根教師研習」首場同伴動物專題,收到多位老師給的正面回饋,歡迎大家繼續支持教育部辦理的活動。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秘書長萬宸禎主講「動物保護教育與流浪動物」,首先以Martha C. Nussbaum的理論解說動物權概念,Nussbaum主張人類除了要了解動物受苦的處境,還要尊重動物社群,最重要的是對他者的悲憫心,「悲憫心是人類道德的起點」。此外,她也談到Boris Levinson的同伴動物與兒童發展理論,Levinson指出透過同伴動物的移情作用,有助降低孩子潛在殘酷心理與行為的可能性。她說,「扣著動物保護及教育哲學理念,希望帶給老師批判性思考、利他及引發孩子的同理心等三個面向,尤其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有同理心的關鍵期,老師在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學生事務及校園安全組學校衛生科專員胡文琳應邀蒞臨致詞。(圖/陳珊珊攝)
「定格不動,通常是狗狗第一個出現、卻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安定訊號。」正向思維藝術行為訓練師許朝訓(Polo拔)提到,狗狗之間會透過肢體語言、聲音語言、呼吸變化及荷爾蒙等方式傳遞訊息,也用自身的模擬影片說明安定訊號的觀念。Polo拔表示,當我們了解狗狗的肢體語言後,就可以同理或適當回應狗狗所要傳達的訊息,若在缺乏同理心的狀態之下,可能會做出不友善、甚至對牠們有威脅性的舉動,引發人犬衝突問題。Polo拔說,「狗狗跟人類一樣,也會有情緒,雖然牠們溝通表達的方式跟我們不一樣,但其中的意義可能是相同的。」
▲正向思維藝術行為訓練師許朝訓(Polo拔)表示,當我們了解狗狗的肢體語言後,就能適當回應狗狗所要傳達的訊息,降低人犬衝突問題。(圖/陳珊珊攝)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蒲世豪以哲學家Peter Singer的經典著作《動物解放》來說明動物倫理。蒲教授指出,動物解放運動是種保護動物不被人類作為工具或財產來對待的社會運動,有些人希望為動物爭取被仁慈對待的權利,也有些人主張動物應該享有類似於人權的基本權利。他認為,「動物的問題不僅僅是個人同情心的問題,而是嚴肅的社會運動,『減少動物不必要的痛苦』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重視的課題。」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蒲世豪以哲學家Peter Singer的經典著作《動物解放》來說明動物倫理。(圖/陳珊珊攝)
除了動保教育教學經驗之外,本會種籽教師─新北市金龍國小簡淑娟老師也分享動保教案《小狗花花》及寵物防災教案《準備好了嗎?》的設計經驗;淑娟老師也建議學員可以從培養學生建立飼主責任觀念,作為推廣動保教育的起點,「愛牠不一定要擁有牠,小朋友看到小動物可能很喜歡,但是喜歡動物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要把動物帶回家才是愛動物;若家庭經濟狀況許可,則可以用檢核的方式,讓小朋友評估自己是否具備飼養動物的能力;若確定要飼養動物,可以用領養的方式,而非購買。」
▲關懷生命協會種籽教師─新北市金龍國小簡淑娟老師分享動保教育教學經驗。(圖/陳珊珊攝)
當流浪動物跑進校園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另位本會種籽教師─新北市集美國小李心儀老師以曾常駐在集美國小的3隻流浪犬與學生的故事為例,分享自己在校園參與的動保行動經驗,「小朋友與狗狗彼此互不干擾,這是人犬和諧相處的最好示範」。而對於還不熟悉動保議題的教師,心儀老師則推薦可以運用「動保扎根教育平台」的教學資源,方便將動保教育融入日常教學。研習課程最後由本會倡議主任林韋任介紹「動保扎根教育平台」的動保教育資源。
▲關懷生命協會種籽教師─新北市集美國小李心儀老師推薦學員踴躍運用「動保扎根教育平台」的教學資源。(圖/陳珊珊攝)
▲關懷生命協會倡議主任林韋任介紹「動保扎根教育平台」的動保教育資源。(圖/陳珊珊攝)
「2019動保扎根教師研習」分為同伴動物及野生動物專題,5月起將於台北、桃園、宜蘭、花蓮、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地辦理共7場研習課程。6月15日(六)將於高雄舉辦野生動物專題研習課程,活動詳情及免費報名請至關懷生命協會官網,歡迎來電(02)2542-0959洽詢本會倡議主任林韋任或來信apply@lc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