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系統循環性思維的食肉解方
講者:邱奕儒/花蓮慈濟大學永續暨防災碩士學位學程 教授
講座時間:2024.11.03(日)10:00-14:00
紀錄:王鉉淯(關懷生命協會 副研究員)
本場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舉辦的講座,題目為〈系統循環性思維的食肉解方〉,邀請到慈濟大學永續暨防災碩士學位學程的邱奕儒教授主講。演講的開場,邱老師問了與會讀者兩個問題,你每天吃的食物是誰生產的?這些為你生產食物的人,生產食物的過程中,快樂嗎?邱老師以這兩個看似簡單,但並非那麼理所當然的問題,開啟了演講。
《殺戮農場:餵養企業化農場的戰爭》
首先,邱老師先播放了紀錄短片——《殺戮農場》。此短片探討跨國企業在中南美洲生產「黃豆」所帶來的問題。中南美洲因為屬於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為了快速賺取財富以進入全球化的貿易體系,中南美洲國家大多將大片的熱帶雨林給予跨國公司種植經濟作物。但在跨國公司的開發下,產生諸如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農藥大量噴灑、當地勞動者大量被剝削的社會問題。當地居民喪失了糧食自主權,且大量財富聚集到跨國公司手中,最終使得低廉經濟作物傾銷回歐洲,使得歐洲傳統家戶式農業不敵競爭,以致凋零。《殺戮農場》替我們揭示了,現代的生產模式所帶來的「牽一髮動全身」的全球性問題。而邱老師則以此基礎,提倡其所主張的「系統性思維」。
▲殺戮農場(截圖自取自youtube)
現在的經濟制度是不是有問題?——系統性的思維
什麼是「系統性思維」?這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現今的經濟制度鼓吹消費者追求購買最便宜的商品。但這樣的思維邏輯,卻間接促使了生產者追求更低廉的成本,使用欠佳的材料、剝削勞工權益、造成環境汙染,以追求利潤的極大化。而這些外部成本則會再度回到消費者身上,由消費者一同承擔。邱老師將「世界是一個整體」的思維,稱為「系統性的思維」。
大自然的經濟運作邏輯
邱老師進一步以「大自然的經濟邏輯」來闡述系統性思維。邱老師帶領與會讀者一起思考,大自然是如何自我運作的?以「水」為例,透過水的循環,使得土壤被滋養,萬物可以生生不息。大自然的循環邏輯,就好比上天經營一塊土地的過程,有其道理存在。但現今的經濟生產模式,卻是倒著大自然的運作邏輯而行,比如說為追求高效率的生產與高利潤,砍伐大量雨林,以生產黃豆。且世界的財富聚集到少數人的手中,缺乏流動,就如同人體的血液,聚集在某一臟器,勢必會造成整體系統的失能。
三種經濟模式:個體分散化模式、集中化管理模式、社群分散化模式
也因此,邱老師指出以系統性的思維,可將經濟模式分類為三種,並辨識其優缺點。第一種經濟模式是「個體分散化模式」,此種模式是部落式的生產模式,以自給自足與個體間的交換為主導。優點在於,此種經濟模式的生產關係平等,不易形成階級衝突,且對生態環境的衝擊較小;但缺點是,在此種模式中,科技、教育、產業不易發展,無法以有效率的方式運用資源。
第二種經濟模式是「集中化管理模式」,此種模式資本、權力、壓力集中,並非常強調競爭,以大企業為生產關係的主導。優點在於,因為資源集中,得以以有效率的方式發展;缺點則是,因資本與權力過度集中,使得階級關係易對立、獨裁式領導與環境承受災害之能力低落。
第三種經濟模式是「社群分散化模式」,此種模式以人為本,並以合作社(民主企業)為其形態基礎,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非追逐資本與權力。優點在於民主且平等的參與模式、縮減貧富與城鄉差距,且無明顯的缺點,是「個體分散化模式」和「集中化管理模式」的綜合體。
邱老師指出,若從系統性的思維來思考「食物」與經濟體系的關係,「社群分散化模式」能使我們在生產食物的過程更民主與平等,減少大企業於生產過程中的剝削,進而使得我們吃的每一項食物,能使世界越來越好。
▲三種經濟模式優缺點比較圖(本會整理自邱奕儒老師演講內容)
如何朝向更永續的經濟制度?
對於如何將經濟制度轉向對世界更友善的「社群分散化模式」,邱老師提出了他的解方。邱老師認為關鍵在於「直線式思維」與「循環式思維」的差異。在過往的經濟制度中,追求效率與利潤的極大化,生產者與消費者易產生「直線式思維」,追求CP值,而忽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社會問題。但若將思維調整成「循環式思維」,以整體自然與平衡社會為思考的前提,建立人、動物、自然的合作關係,進而能達到社會「韌性」的建立。
本場講座的最後,邱老師以他在花蓮慈濟大學所建立的「消費Coop」合作社為案例,告訴與會讀者,「社群分散化模式」確實是可能的,且此種經濟模式對自然、環境與生產關係更為友善。並提供了三本相關書籍:《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食物正義:小農,菜市,餐廳與餐桌的未來樣貌》、《第三餐盤:人類退場,讓大自然接手!繼「從產地到餐桌」後,下一波飲食新潮流》,供讀者參考閱讀。
▲邱奕儒老師演講照片
延伸閱讀:
Dan Barber(2016)。第三餐盤:人類退場,讓大自然接手!繼「從產地到餐桌」後,下一波飲食新潮流〔郭寶蓮譯〕。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15)
Kristin Ohlson(2016)。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周沛郁譯〕。大家出版。(原著出版年:2014)
Robert Gottlieb & Anupama Joshi(2018)。食物正義:小農,菜市,餐廳與餐桌的未來樣貌〔蘇采禾、朱道凱譯〕。早安財經。(原著出版年: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