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講座報導】《以動物為食─翻轉食肉的新可能?》農場動物與動保議題教學

講題:農場動物與動保議題教學

講者:王順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講座時間/時間:2024.09.22(日)14:00-15:00

紀錄:王鉉淯(關懷生命協會專員)

(農場動物,取自PIXNIO

   本場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舉辦的講座,題目為〈農場動物與動保議題教學〉,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的王順美老師主講。本場講座為兩本繪本《在我被吃掉以前》和《希望牧場》的導讀,帶領與會者從動物、飼養者(農夫)的不同視角,討論農場動物的動物福利議題,並延伸思考在工業化後,追求效率的肉品生產所帶來的問題,以及更美好未來的可能想像。

《在我被吃掉以前》

   首先,王順美老師帶領與會者一起閱讀繪本《在我被吃掉以前》。繪本的主角是一隻在隔天即將被宰殺的牛。在牠即將被宰殺的前一天,牛逃離了飼養場,去做牠想做的事。一直以來牛都羨慕馬的自由,因為在飼養場中,牛不具有自由;牛也羨慕著動物園的動物,因為牛在飼養場都孤零零地,沒有人和牠互動。牛因為想念牠出生即分離的媽媽,於是默默地來到牛媽媽所在的牧場,想見牠最後一面。不過,小牛擔心牛媽媽看見牠不健康的體態,以及知曉明日將被宰殺的消息會傷心,最終選擇不與牛媽媽相認,默默離開。最後,牛在臨死前,牠希望吃掉牠的人,能夠理解牠活著時的種種複雜情感。本繪本提出叩問:「吃動物的人,對動物們的生命有任何想法嗎?」

   接著,王順美老師帶著與會者討論這本繪本所帶來的相關意義。王順美老師指出,在工業化後,農場動物從過去的家戶飼養,轉變成追求效率的「工廠式」飼養。這樣的轉變中,動物的生命轉變成生產工具,動物的生命不再被重視。同時,也因為城鄉分工導致追求「效率」的極大化,畜牧業開始追求品種改良(追求能產出更多產品的品種)與飼養管理技術的提升(降低飼養成本)。王順美老師援引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道德考量(即動物具有感知能力,故應注意其福祉),帶領大家看見農場動物的處境。繪本中的牛顯展露出心裡的感知與渴望,但這些感知與渴望在人類的生產過程,完全沒被考量。王順美老師最後提出,消費者才是造成農場動物受剝削的主要原因(因飼養者要配合消費者的喜好),鼓勵大家認同動物福利與購買動物福利友善的產品。

(工業化,取自Elīna Arāja Pexels )

《希望牧場》

   在讀完《在我被吃掉以前》後,王順美老師帶領大家閱讀《希望牧場》這本繪本。繪本講述日本311大地震後的一家牧場,因為核電廠輻射外洩,居民需要撤離。有一位養牛人卻留了下來,照顧被人類留下來的動物們。不管政府如何勸導,養牛人就是不願意拋棄動物離去。因為身為養牛人的責任感以及其對動物的情感,他細心照料留下來的動物。最終,牧場的動物們在他的細心照料下,慢慢再次繁榮起來。

   王順美老師指出,這本繪本呈現出畜牧農夫和飼養動物之間的關係,兩者是存在著互動情感的。由此基礎,王順美老師進一步補充Wikie的「農夫與他的動物關係架構」,以「依附-疏離」程度分為四種關係(concerned detachment;concerned attachment;attached attachment;detached detachment)給大家參考。

綜合討論

   最後的綜合討論,王順美老師指出,兩本繪本提供我們兩個不同的視角。《在我被吃掉以前》以動物在被宰殺前的心境為主軸,讓讀者理解到,動物也存在著各式心理上的掙扎與哀傷。《希望牧場》則談到飼養者面臨動物的抉擇時,所面臨到的情感兩難,這部分是非飼養者的我們缺乏的視角。兩本不同視角的繪本相互交叉互動,王順美老師於此之上提出更大的結構性問題——集約式管理。集約式管理,剝離了人和動物之間的互動關係,讓人和動物的關係轉化為「生產」和「商品」的關係。在效率導向的商業模式中,動物不再是動物,而是人類獲得財富的手段,於此種轉化關係中,被犧牲的是農場動物的「動物福利」,而這也是本次活動,和這兩本繪本,不斷提醒我們的事。

(集約式管理,取自Mark Stebnicki Pexels

延伸閱讀:

長谷川祐次(2023)。在我被吃掉以前〔郭孚譯〕。聯經出版。(原著出版年:2022)

森繪都、吉田尚令(2016)。希望牧場〔周姚萍譯〕。小魯文化。(原著出版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