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六)《Life of Pei》中文場線上新書分享會
作者:李娉婷(關懷生命協會倡議組)
7月13日,關懷生命協會、致理校友會和致理科技大學職涯發展暨校友服務處共同主辦《Life of Pei》中文場線上新書分享會,作者蘇佩芬,為國際組織「行動亞洲」(ACTAsia)的創辦人暨執行長,這本自傳以英文寫作完成,由美國出版社Lantern Media & Publishing Ltd., 出版。目前尚未有中文版問世,但許多人也許會好奇,那麼,為何會由關懷生命協會來主辦這場新書發表會呢?
活動一開始,協會理事長吳宗憲便給出了解答:1992年,關懷生命協會成立,而31年前第一位進入協會的員工,正是蘇佩芬女士。這位職員編號01的動保工作者,在離開關懷生命協會、走出台灣後,繼續在國際進行動保工作,30多年過去,如今仍堅持不輟。
圖|1996年,蘇佩芬在紐約州Farm Sanctuary與火雞在一起。
在介紹完蘇佩芬女士和關懷生命協會的淵源後,同為動保工作者、作家的主持人龍緣之,繼續向聽眾詳細介紹這位作者:「許多我的朋友對她的認識是一名動保人士,卻不知道她同時也是深入地參與許多議題的社會運動者。她擁有英國艾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社會學碩士學位,是國際組織行動亞洲的創辦人暨執行長。她既是一名同理心教育專家,也是臥底調查的專業人士,在世界各地有豐富的野生動物產業和貿易調查經驗。」
新書分享會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眾人好奇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蘇佩芬女士出版自傳的原因,是什麼促使她寫了這本書呢?蘇佩芬女士表示,她自己每隔五年、十年都會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當她在投入動物保護工作已達20年的2012年進行下階段規畫時,都還沒想過接下來會寫書。
直到新冠疫情前的「30年大關」,蘇佩芬女士開始思考,社會工作者——尤其是為「非人動物」努力的工作者——能夠支持30年的並不多,在非營利組織打滾這麼多年,要如何讓自己的經驗能夠傳承?將它們書寫下來,就是答案。
圖|蘇佩芬自傳《Life of Pei》倫敦Watstone書店的新書分享會。
「在我做這些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的社會問題,我們的民間團體,並沒有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事情,而單純只看當下的問題點,但如果我們把歷史的脈絡帶進來,其實會發現,我們可以借助很多經驗。我也很希望我個人30年的經驗能夠透過這本書來分享,將來如果我沒辦法再繼續,希望更多年輕人是可以傳承的。」
而之所以選擇以自傳形式呈現,而不是論述性地去書寫,蘇佩芬女士表示,她認為故事的形式能影響到更多人,如今就算是在做國際的立法遊說,「故事」也很重要,才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蘇佩芬女士舉例,《Life of Pei》從她和自己飼養的第一隻貓開始寫,書中提到,就算從事了這麼多年的動物保護工作,她都沒有覺得自己是一個愛動物的人,她常常會對外國人說「I’m not an animal lover」,許多人會覺得她很奇怪,但她其實是從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的角度去關懷這些無聲的弱勢動物群體,特別是在接觸佛學後,才接觸動物保護的她,在讀到「眾生平等」的觀念後,認知到真實世界的不平等,因而決定去改善這些動物的處境。
圖|一頭被當作寵物飼養的幼年小熊。台灣,1992年。
相較於許多人是先愛身邊的某一隻動物,再拓展到想要為動物行動,蘇佩芬女士說:「我其實是倒過來,因為社會正義,因為平等性問題去為動物發聲,到後來才喜歡動物、愛動物,跟我的第一隻貓建立起感情。」
蘇佩芬女士表示,如果是不那麼愛動物的倡議者,也許就能在這個章節找到共鳴。而書中還有其他章節,也許會讓其他不同類型的倡議者有共鳴。
在關懷生命協會進行倡議,是蘇佩芬女士的第一份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而在1996年離開關懷後,她更是直接走出台灣,在18個月的時間內,用自助旅行的方式拜訪歐美動物保護和教育團體,以學習及參與不同國家的非營利組織工作;之後進入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就讀,取得碩士學位;接著進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WSPA)工作多年;最後做到高階主管的職位時,又毅然決然地辭職,決定於2006年創設新的組織「行動亞洲」。
圖|這個公立流浪狗收容所,僅僅是一個在垃圾場中的洞。台灣,1996年。
是蘇佩芬女士坦言,自己當年離開台灣,幾乎是「職業過勞」 (burn out),因為過去幾年的動保工作消耗過大,這樣緊迫的環境讓她幾乎燃燒殆盡,這個狀況在許多職業中也會發生,有些人會選擇轉行,而她則是選擇換條路繼續。
之後從國際組織WSPA離職,則是因為她漸漸發現,從國際組織到地方發展之間有很大的鴻溝,完全無法跨越,因此她便成立了自己的組織來做為這個橋梁,她說:「當時沒有人、沒有錢,也沒有支持者,有一個WSPA的同事對我說『你怎麼什麼都沒有,就要開始做』,我說『我不會什麼都沒有啊!我有自己,我有想法』,堅持有想法就能走下去,因為這樣就走了18年,這18年當然很辛苦,但也很有收穫。」
圖|蘇佩芬女士。
如今,行動亞洲是一個具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特別諮商地位的國際組織(UN ECOSOC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行動亞洲的生命關懷教育課程(Caring for Life Education, CFL),則是自2012年開始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開設,透過訓練小學老師,使課程進入校園,教授兒童同理心與責任感,目前已經有130所學校實施六年課程,這樣長時間連續的培養,少有國際組織能做到。
除了工作的經歷,在個人生活層面,蘇佩芬女士為何從一個不婚不生主義者,到進入婚姻、誕下女兒,和在書寫自傳到尾聲時的罹癌,以及這些經歷又如何回過頭來影響她的工作方式,都在《Life of Pei》中一一呈現,她在其中書寫個人的生命故事,但談到的內容,絕不僅限於個人的生命經驗,而是能與眾多有志於倡議工作,或現職為倡議工作者產生連結的分享。
原來預計一小時內結束的《Life of Pei》新書分享會,因為聽眾的踴躍提問而稍微超時,她的許多經歷、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都令聽眾感到相當好奇,最後分享會在蘇佩芬女士給予有志於倡議工作的年輕學子的建議中結束,雖然目前本書尚未出版中文版,但她仍推薦對內容有興趣的聽眾,可以將此書當作英文閱讀的起點。
《Life of Pei: The Battle for Compassion》博客來購買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F01a266462?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