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過往扎根研習心得(二)

過往扎根研習心得(二)

在國中任教,常接觸到的情況,一是學生因為無知、恐懼,二是因為無聊、好玩,而做出傷害其他生物(或同學)的事情。出於無知、恐懼者,譬如對蜘蛛不了解,而厭惡或懼怕蜘蛛,只要看到蜘蛛必先除之而後快。遇到這種情況,身為生物老師的我,就必須發揮自己的專業,教導學生認識生物,進而學習和生物的相處之道。通常在了解之後,學生多能和這些生物和平共存。比較令人煩惱和憂心的是:出於無聊、好玩者,大多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因為只是好玩嘛!他們玩得挺開心的,不會為「被玩」的對象設想。我曾看到學生拔蟑螂的腿、觸角,又企圖用火燒牠。待我將蟑螂搶救出來,他們還想「要」回去繼續「玩」。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戲弄、欺負弱勢的同學。糟糕的是,欺負人的人,也是覺得好玩,不認為這有什麼大不了。面對這樣的學生,除了懲處、說理、曉以大義外,我們還能怎麼做?有感於自我的貧乏,所以當看到關懷生命協會舉辦有關動物保護教育種子教師研習時,就迫不及待的報名參加,希望能汲取前輩的經驗,並由課程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動保研習的內容非常豐富,理論與實務並重。礙於時間的關係,我只能選擇五天中頭尾兩天的課程,雖有遺珠之憾,但仍大開眼界。兩天中,我由基礎課程認識動保的相關理論,了解什麼是「動物權」,也才知道所謂的「環保」和「動保」在出發點上是有差異的;而前輩的實務工作,有實際動保教學的規劃和分享,有教科書中圖文內容是否符合動保理念之分析。而最後一天的實驗動物與動物利用課程,使我無法不正視今日動物利用的現況,似乎諸多的故事只能用「慘」一個字來形容。諸多的事例,或許我們只看到光鮮的表象─醫學如何如何進步,造福了廣大的群眾;或者我們早已麻木、習已為常─美食蒐奇節目中譁眾取寵式的生吞活吃;也或許是長久以來一廂情願的想法─人類利用動物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舉凡夜市鏢烏龜、馬戲團表演、囚禁黑熊取膽汁,就沒有什麼不妥了。

兩天下來,內心十分的震撼,也為學生無聊、好玩,而去傷害動物或他人的舉動,找到了答案:孩子一出生原本是純潔的,然而在「病態」的大環境不斷「薰陶」之下,會變成怎樣的麻木和嗜血,也就可想而知了。

研習期間遇到學校進行實驗:「小魚尾鰭血液流動的觀察」,正好可以把動保研習所學拿來應用一下。研習時,前輩說孩子接觸動物之前,最好先讓他們有心理準備,而且教師須示範如何操持動物,孩子才能有所依循。甚至如果能讓孩子幫動物命名,則孩子對動物會有特殊的情感,更能激起愛護之心。若孩子不能體會動物面對人的不安和恐懼,可以讓他們試試角色互換……。於是實驗前兩天,我先預告會有小魚的實驗,並在詳細說明實驗目的和步驟後,很慎重的介紹小魚的來源,及實驗之後的歸屬。聽到有魚可「玩」,孩子們的眼睛頓時發亮,並有小小的躁動。所以我再次強調:「只是觀察,沒有要解剖!我們希望觀察完畢,每一隻魚都活得好好的。」聽到「沒有要解剖」,有些孩子露出失望的神情。於是我把「同理心」拿出來運用。我說:「如果今天有一個巨人突然來到班上,莫名其妙就把你蓋棉被,然後丟到水裡,還三不五時伸手把你從水裡抓起來看一看,再丟回去,最後把你放到檯子上要解剖你,你會不會感到很恐怖?」孩子們覺得我的比喻很「有趣」,所以我接著說:「想想這種情形,就是你們做實驗時,小魚的遭遇啊!」至此前置作業告一段落。

終於到了進實驗室的時刻,除了兩天前講過的部分再次復習和叮嚀外,我親自示範如何輕輕的用手將魚從水中托起,如何以溼棉花覆蓋魚身保溼,及必要時如何安撫受驚嚇的魚。示範完,孩子們來領魚時,我跟他們說:「你們也可以幫你們的小魚取名字,譬如小橘紅啊!像你家的寵物一樣,好好照顧牠。」時間就在忙亂中溜走,有些組很順利的用顯微鏡看到尾鰭血液的流動;有些組則魚「不乖」,三番兩次出狀況,弄得孩子們驚呼連連。好在下課前五分鐘各組大致「完工」,也沒有哪一組的魚「掛掉」,此時我憶起前輩講的:可在活動後讓孩子們分享心得,深化他們的印象和體會。所以在嘉許他們將小魚平安送回水中後,我詢問是否有哪一組願就今天的過程進行心得分享?原本以為沒有指定的話,依平常孩子們的習慣,大概不會有人自告奮勇。沒想到有人舉手,又帶動了另兩組也有人發言,只是內容不出第一組的範圍,可見「同儕模仿」不容小覤。更令我震驚的是孩子們分享的「心得」。孩子們居然將小魚取了─顯然他們不喜歡的─政治人物的名字,而觀察小魚在實驗過程中的掙扎時,他們享受那種「投射」的快感。這樣的結果真是始料未及的,再次印證了社會對孩子們的影響力。大環境如此,大人的榜樣如此,我們能期待教育出怎樣的小孩? 後來我跟孩子們說:「幫小魚取政治人物的名字並不恰當,因為如果你幫小魚取了你不喜歡的政治人物的名字,你可能不會善待牠,甚至把氣出在牠身上,這樣是不對的,不公平的,因為魚是無辜的。」

雖然事先不知道這樣的「細心」引導,會激出意外的火花;也不知道事後試圖導正學生觀念的說法,他們是否接受?但我還是很慶幸自己跨出了這一步,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並思考解決之道。現代的孩子欠缺和一般動物接觸的經驗,又缺乏批判的能力,我想動保教育,如果只是課堂上說理,唱唱高調,成效是有限的。未來如果時間許可的話,我希望教授生物課程時,在不傷害動物的前提下,能多給孩子們接觸動物的機會,因為這會讓他們意識到動物是真實的存在,也才能學習面對動物時應有的態度。此外,既然孩子受大環境影響很深,又欠缺批判力,所以不妨從社會事件中取材,透過班級的共同討論(甚至辯論)和教師的引導,較能建構孩子們正確且穩固的價值觀。總之,動保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竟其功,但若社會上有更多的人有此自覺,終能蔚為風氣,而「教育無他,惟愛與榜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