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生命不分貴賤 把握環境教育新契機

生命不分貴賤 把握環境教育新契機

環境教育法六月上路,國內多處標榜「生態戶外教學」的場所卻以虐待、欺凌、公開投注等霸凌動物的方式,大賺黑心錢。

這些不良業者一旦通過環境教育場所認證,將「合法」吸引大批學校兒童以戶外教學的名義前往。戶外教學隱憂重重,嚴重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孩子淪為教育下的犧牲者,也成為霸凌動物的幫兇。

關懷生命協會與中國國民黨籍立委丁守中於昨日上午召開記者會,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及相關政府代表出席。

動物表演出奇招  錯把殘忍當有趣

猴子騎單車、鱷魚拔河、鸚鵡溜冰、小豬跳火圈這些常見的動物表演,每年吸引大批學童慕名前往。然而,關懷生命協會直擊動物表演現場,映入眼廉的卻是被繩索倒吊、拉扯的猴子、被異物戳刺而被迫跳火圈的小豬、已呈脫毛狀態的鸚鵡,這些表演顯然已違反動物保護法第五、六條「不得惡意或無故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之規定。

從動物表演中所展現的特定動物行為,例如,猴子張口咬馴獸師、因不堪虐待而自自啄羽毛等,可得知訓練過程中動物被對待的方式。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指出:「這是牠因害怕而出現自然防衛行為。猴子在表演的過程是齜牙裂嘴的,如果對動物行為了解就知道猴子在表演的過程是充滿恐懼,可見訓練是以負面懲罰的方式進行」。

荒腔走板的生命教育

「在訓練過程中,失蹤的失蹤、死掉的死掉,所以僅存這樣真的是不容易」,業者在動物表演現場當著小孩的面驕傲的說出這段話。丁守中指出,環境教育本應尊重人與環境的共生,但不少業者為了追求商機而枉顧生態環境教育傳達尊重生命的使命。台灣師範大學科教所副教授劉湘瑤亦認為,「生態教學場域場所,動物離開牠們的生態棲息環境,我們看到的是不良的飼養環境及方式及隱藏在背後的人的價值觀:人是怎樣操弄動物」,「假藉教育的名義做違反教育的事,這是我們要的生態教育嗎?」。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教所所長陳建志以鱷魚刷牙為例,說明「這並不是人與環境的正常關係。這種把動物當寵物的表演場域,反而引起孩子收集野生動物的欲望與對動物的戲虐,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環境教育」。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費昌勇強調,「在孩子面前展現這些迫使動物從事違反天性、霸凌動物的行為,等於教育孩子虐待、剝削弱勢族群的價值觀」。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以自己女兒參加東港魚市場戶外教學的經驗為例,環境解說員將活生生的魚從水中撈起並進行解說,孩子在旁一邊觀看因垂死掙扎而來回彈跳的魚,一邊聆聽,最後是「女兒都看不下去,叫她把魚放回去」。

如果環境教育縱容對動物的欺凌、迫害與缺乏同理心,我們很好奇這樣的環境教育會有什麼成效?或只是養成孩子對剝削、壓迫、殘忍對待的認同,並合理化這類行為?如果這就是我們教育下一代孩子環境與生命教育的方式,您放心嗎?

環境教育應扎根於生命教育

台灣在環境教育的推動上,令人遺憾的將生命教育排除在環境教育之外。裴家騏認為,「環境教育與生命教育不應該有這樣有落差,這樣的生態教育或寓教於樂的方式,只是讓我們持續把動物當成畜牲而沒有辦法讓我們學會尊重生命」。劉湘瑤表示,環境問題是心態問題,我們應該自覺地改變以人類為中心、恣意使用、對待自然環境、資源與生命的心態。歐盟1978年通過的125號條約,尊重動物是有感知的存在體,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費昌勇認為我們應該深加反省。

從今年開始,九年一貫課程加入動物保護這項新政策,陳建志籲請教育部能真正落實,並強調「動物表演很多都違反動物自然行為,例如,猴子騎單車,這些訓練是用制約的方式,有做到才有東西吃,沒做到就被處罰」。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執行秘書張子超承諾,教育部將「配合環境教育法對戶外教學會特別要求,在教學品質上會嚴格監督各級學校,不讓動物表演成為參訪的主題,並教導學校師生動物表演背後所牽扯的動物福利議題」。

配套措施闕如 法律有名無實

針對民間對動物福利與生態環境戶外教學品質的關心,環保署綜合計畫處處長葉俊宏回應,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及管理辦法中,「特別強調要尊重生命,將來認證將交給委員會,包括中央目的主管機關及專家學者。至於是否違反動保法可以再討論」,並承諾「將來各位的聲音一定會在認證委員會中表達」。丁守中則質疑,環教法既然已於六月五日上路,為何至今有關業者審查認證的配套措施付之闕如,並強調「已經有業者打者環境教育的名義向學校招攬生意了,政府不能視而不見」。

動物虐待太主觀? 政府態度消極迴避

針對動物表演在訓練與展示過程中所涉及的動物虐待問題,動物保護法主管機關農委會畜牧處處長許桂森回應:「動物虐待的認定太主觀,而且各國標準不一,很難因動物表演而開罰」。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張章得表示,對於農委會的回應相當失望,並質疑鐵鍊鍊猴、小豬跳火圈、鸚鵡寫字等表演,難到不屬於動保法第五、六條「惡意或無故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的規範嗎?同時,對於以動物表演的方式公開投注的行為,明顯違反動保法第十條,不得「以直接、間接賭博為目的,利用動物進行競技行為」的規定。

農委會進一步回應,「若訓練過程中有不人道或虐待的情事發生,縣政府動物保護單位會進行處理」。然而事實同樣讓人失望:執行稽查的動保員人力大為不足,某些縣市甚至完全沒有動保員,或必須由其他行政事務人員兼任。因此,民眾若沒有主動舉發,動物虐待事件被處理的機率趨近於零。

體會動物痛苦 拒絕動物表演

費昌勇強調,我們應該體認,「讓動物承受非必要之苦即為虐待」。劉湘瑤提醒,我們要關心環境教育的執行方式,主管機關要確實為環境教育把關。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張章得亦進一步呼籲,希望大眾體會動物的痛苦,拒看動物表演,拒絕到有動物表演的場合消費,憑藉大眾的愛心抵制,來制止壓迫動物的歪風。目前已有超過五十餘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共同連署,希望政府在環境教育場所認證時將動物福利列為審查重點。

生命不分貴賤 把握環境教育新契機

過去對於環境問題的論述,焦點主要集中批判、反省人類本位主義的思考方式,這無疑是一項進步。然而,不少論述方式仍是從如何達成人類永續發展的「自利」動機為出發點,而諸如動物權、動物福利這些與環境問題密不可分的議題卻悄然缺席。在這種論述模式下,動物與環境似是二種截然分割、獨立的命題。

光憑動物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育法,只能從消極層面制止人們對動物的侵害,並不足以突破上述僵局,無法真正將問題的討論拉至「人-動物-環境」三位一體的生態環境教育。民國一百年六月五日上路的環境教育法無疑是一個新契機,讓環境問題的討論,能透過「教育」的方式,讓孩子以更積極的態度學會「尊重生命」、「共享世界」,真正在反省中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侷限性,成就「共生」「利他」的價值。若能如此,我們可以期待一個展新的生態環境世界與另一種思考生命的觀點。相關政府部門和教育界如何把握此次新的契機,透過法令的落實,貫徹生命教育的意義,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