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保議題大家談 為教育指引找方向

2021年,關懷生命協會與國教院開會討論,決定合作發展「動物保護教育指引」。因此,我們邀請了多位學者專家、各級學校教師共同規劃,最近也展開一系列「動保教育線上增能課程」,盼能為這份指引打下厚實基礎。

首先登場的是「2021年重大動物保護議題簡介」,由本會教育研究專員黃愷羚負責,介紹13個動保議題的背景、爭議點、大事記、相關新聞、延伸閱讀。概要性的介紹簡潔明瞭,除了提供老師們了解,也很適合社會大眾閱讀,邀請您一起來認識動保議題,每個人都可成為動保宣導者。

2021年重大動物保護議題

針對這13個動保議題,我們已整理好介紹內容,請點入連結觀看並下載。

https://www.dropbox.com/sh/t4f4mbybdxbdvwf/AADXtMOiO5o69g24UDFhhJMda?dl=0

01. 動物保護入憲倡議

02. 比特犬咬傷男童事件

03. 遊蕩動物餵養衝突

04. 虐待動物加重刑罰

05. 動物保護警察

06. 154隻走私貓遭安樂死事件

07. 外來入侵種移除失序狀況

08. 人畜共通傳染疾病

09. 陽明山水牛死亡事件

10. 原民狩獵文化與動物保育衝突:王光祿事件

11. 展演動物議題:XPark

12. 展演動物議題:頑皮世界

13. 保健食品部分功效廢除動物實驗

有些議題是存在已久的狀況,有些雖然是在2021年發生,但也有其更早的歷史脈絡,而議題的共同點是都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動保運動的進展經常是因為重大事件,可能是爭議或悲劇,但也是促進改變的機會。對這些事件整理回顧,讓我們更了解其脈絡,也看到不同立場的緣由,可進一步做整體探討。

雖然某些觀念的衝突很難取捨,在社會中也尚未達到共識,但參與課程的老師一起學習交流,有助於提升動保素養、轉化為教學能量。有幾位老師表示,雖然正式課程中沒有充足時間,無法跟學生完整介紹議題,不過仍然會找機會融入教學,跟學生討論多方觀點,只要能夠開始,就是一個好的起點。

動保議題大家談

課程中,在介紹動保議題之後,由本會「動保扎根教育平台」召集人吳宗憲(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主持討論時間。老師們分享經驗和意見,提出了許多可以衍伸討論的議題:

  • 虐待動物加重刑罰

虐待動物的定義很難判斷,如果飼主縱容寵物去獵殺其他動物,是否也算虐待動物?必須由人親自動手,才算虐待動物嗎?

  • 野生動物議題

有些野生動物會造成農業損害,每當有事件發生,從網路留言中可以看到,農民或當事者可能會想報復野生動物,也有些人希望不要傷害野生動物,要如何能化解兩方衝突、提出解決辦法?或許生態補償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保護石虎,也可保護農民的雞、農作物。

  • 網紅與動物

近年來,有些網紅、Youtuber會飼養並介紹特殊動物,可能因此讓孩子親近、喜歡某些動物,也會去購買人工繁殖的動物,是否跟動保觀念有衝突?

  • 展演動物議題

應不應該去動物展演的場所?有學生認為買票進去的話,就是讓商家利用動物賺錢,也有學生是因為關心動物,想了解動物在裡面的生活情況。

對此,有老師推薦可參訪屏科大保育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因為他們會在進入參觀前給予一些行為規範,例如進園前要消毒,不能喧嘩,不能靠近動物。收容空間的設計,也會讓動物有可以隱藏休息的地方,這樣可能會是比較好的動物園教育。

  • 外來入侵種移除失序狀況

首先討論「移除」的定義,老師們認為應該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從某地移開、做異地收容(例如雪霸國家公園曾移除野貓,方法是結紮和送養)。另一種則是撲殺(例如斑腿樹蛙,繁殖力強、數量多,危害台灣本土蛙類,也無法異地收容,因此做人道移除,在撲殺時盡量減少動物的痛苦,迷昏後再冷凍)。

然而老師們也發現,決定是否要移除外來種,是一個困難的道德抉擇。外來種的種類多、數量多,是否一定要專家來移除?如何做到全面的人道移除?本土種若因外來種而滅絕,生態圈失去生物多樣性,移除外來種有其正當性,但外來種也是生命,這就造成兩難的爭議。

有些人擅自移除外來種,可能用殘酷手段,如果錯認的話,原生種可能誤死。因此,生態調查非常重要,必須有野外長期的監測調查,才能了解外來種的影響程度,進而採取人道移除或其他解決方案。外來種若能融入生態,不影響原生物種,和平共存,就算是歸化種,不能貿然移除,以免對生態產生二次傷害。

對於外來種入侵的問題,吳宗憲老師建議採取開放的角度:「我們儘量讓這些議題保持開放,讓同學有多面向的思考,對於外來種,如果一定要人道移除,也應該哀矜勿喜。」並特別向老師們介紹,農委會今年4月成立寵物管理科,對於哪些動物能養、不能養,會有官方的規定,以後老師們在教學時可做參考。

相關新聞:浣熊綠鬣蜥等8480種動物將不得輸台 源頭管控外來種(2022/4/18 中央通訊社)

將動保融入教學中

由於在現行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中,動物保護尚未成為正式議題,那麼要如何將動保融入教學呢?在這幾次的分享會中,不同領域的老師們分享了幾種方式:

  • 隨機進行生命教育

在各種課程中隨機點出「我們生活中許多行為都在傷害動物」,例如依照1960年代的空拍圖,顯示學校與週邊都是農田,對照2020年都是住宅房屋,我們佔去了許多生物生存的地方。

  • 美勞科的教學融入

可以帶領學生製作校園裝飾,預防窗殺發生(鳥類以為玻璃可穿越,撞擊玻璃而傷亡),或指導學生參與美展,主題與生態有關,並將作品介紹給全校。

  • 自然科的教學融入

可以探討動物相關的新聞時事,介紹各領域不同的觀點,強調沒有標準答案,以引導學生有更多思考。可先從知識面探討,再引導做批判性思考,討論為何有這種事發生、為何不得不這麼做?

  • 成立動保社團

教師可在學校內成立以愛護生命為主旨的社團,對象不侷限於貓狗,而是擴大範圍。

但由於孩子最容易產生興趣的是貓狗,可先讓學生認識貓狗的需求、肢體語言,邀請朋友帶著救援的米克斯貓狗來訪,或是帶學生參訪收容所。再來,行有餘力可討論貓狗之外的其他生命(農場動物、野生動物)。此外,因為有些學生正在飼養的各式動物(例如刺蝟),老師都可以帶學生討論這些動物是否適合飼養,以及如何飼養的問題。

最後,由於學生也很關心動物園裡的動物,課程也可延伸到動物被圈養的情況,了解動物園進口野生動物的時事,並從經營者、販售者的角度,以及消費者、關懷者的角度來出發進行討論。

  • 成立閱讀與寫作社團

可以英文教學、雙語教學吸引家長和學生,學習作文的議論題、批判思考的能力,或是講解同理心、平權、兩難問題,先介紹人文關懷的部分,再置入動保觀念。

  • 建立教學網誌,融入動保觀念

可以成立雙語教學網誌,結合多方觀點,邀請國內動保人士借分享文章,也轉傳外國的動保行動及法規文章。

  • 主持人結語

吳宗憲老師表示,在動保領域內談權利,有兩種不一致:人跟動物的權利不一致、不同動物之間的權利不一致,這些議題都很難取捨。

所幸我們不是實際的政府決策者,非得要對於不同的政策做出決定,但我們能夠帶領學生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從多個方向思考,要如何引導、如何煞車,需要老師們的經驗,再做進一步延伸。未來將會走到哪裡,我們無法預知,但總是要開始,試著做看看,讓動物保護教育在課堂中自然的發生。

推薦閱讀

讓動保教育無所不在 從關懷與行動開始

從戶外教育強化動保 研究成果報告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