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繪本」,大家應該直覺認為這是給小朋友看的讀物。其實繪本蘊含許多小故事大道理,大人也能從繪本獲得觀念啟發。
10月28日,關懷生命協會與歐巴桑聯盟合作舉辦動保大眾講座,邀請到兒童文學作家洪佳如老師,簡介中西看待動物的視角,分享自己創作繪本的經驗與方式,並帶讀了「海鷗與脆脆」、「是誰躲在草叢裡」、以及「過過過馬路」三本蘊含動保理念的繪本,推薦給大家。
佳如老師非常用心帶了各式可愛的動物布偶小道具來到現場,她目前每周會去一次台東的部落,和需要早療關懷的孩子們說繪本故事,並請小朋友用畫筆畫下喜歡的動物,和她分享自己和動物相處的經驗。佳如老師提到她經常問小朋友在哪裡看到海豚,最常聽到的答案是在海生館,或是坐賞鯨船去大海看。這兩種答案背後反應了小朋友看待動物以及動物娛樂的不同想法,但是兩種答案其實都沒有錯,因為孩子對待動物的態度,很大程度是受到原生家庭成長教育背景塑造。
「孩子有書,鳥有翅膀」佳如老師分享自己小時候在嘉義長大,期待每個禮拜到巡迴書車去看書。正如《自私的基因》書中寫的一句話「我們不能期待小孩生下來就知道愛人,這是我們必須教他們才會的。」佳如老師認為讓孩子有機會多閱讀繪本,並且確保繪本中涉及動物的內容是正確的,是教育孩子學習愛的很棒的方式。
佳如老師分享自己身為兒童文學工作者,如何從生活經驗和觀察衍伸出創作的雛型。例如她的作品《蒂蒂今天不下蛋》,源自於小時候村裡來了一隻流浪雞,牠每天會在不同的人家下蛋,沒有人知道這隻雞是從哪裡來?於是佳如老師想了一個故事,牠如果是從一隻雞舍逃出來的母雞,牠重獲自由後要學習當一隻「雞」,怎麼玩沙、啄蟲、吃石頭讓食物消化等等,這些事情是被格子籠飼養的雞無法體會的。只要不把生活中的情境視為理所當然,經過好幾層適當的轉化變成故事語言,相信孩子能感受到動物處境的情感。
知識性的內容是重要的,但是專業知識很難感動一個人。繪本世界儘管經過簡化,但能帶給孩子共鳴,留給他們探索世界的空間。大人也同樣能從中得到樂趣與觀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