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汪汪好運到】守護校園的生命:校犬計畫

來賓:關懷生命協會 湯宜之 秘書長、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邱秋蟬 科長

今年國教署推展了「校園友善犬貓試辦計畫」,希望能透過流浪狗認養,把動物保護融入生命教育。

幼年記憶

科長表示她小時候住在鄉下很怕狗,因為家附近有很多野狗,常常有被狗咬的經驗。有一次,她哥哥騎腳踏車載她,經過他們知道有狗出沒的地方時就開始加速,當他們騎經一個窟窿時,科長不小心從車上掉下來。當時所有野狗都圍著她,她只好一直哭。即使長大出了社會,還是會被狗咬。也有過養動物的經驗,她說,曾經在她家附近看到兩隻小鴨在馬路上,她和她的兒子就把牠們撿回家了。每天早上兒子一醒來,就去看鴨子,看牠們還有沒有水、餵飼料…等等,母子倆還會一起幫牠們清大便,整理紙箱。等到鴨子長很大、不能養在家裡的時候,她把鴨子送到小孩的阿嬤家,阿嬤不開心鴨子養在院子裡,每天到處大便。某一天,阿嬤把這兩隻鴨子殺來吃了。這之後孩子對鴨肉都很敏感,不敢再吃鴨,但是在這期間培養出來的責任心,是無法抹滅的!

為甚麼要實施這個計畫?

動物保護教育不是因為想養狗而推動校犬計畫,而是為了要傳遞一個概念,希望人們學會與動物和平相處。最近有一個調查顯示,現在孩子最常接觸的動物是流浪狗貓,大部分住在都市的家庭因為家小,而且經濟型態的關係,所以家裡都沒有養寵物。

現今的流浪動物,有一部分來自小孩的一時想要,當小朋友看到好可愛的動物後,就跟大人說我要養,在沒有經過詳細思考的結果,很快就玩膩了。一隻狗正常有至少十歲的壽命,被棄養後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辦?因此,湯秘書長說,希望藉著這次機會,告訴大家:流浪動物最一開始是怎麼出現的。

這幾天協會舉辦教師研習的時候,很多老師回饋說,知道教育部推動這個計畫後,覺得相當感動。當老師們知道教育部能夠補助後,不用再擔心為了養校犬影響到自己的開銷,之前他們都要自掏腰包才有辦法養校犬。

不過有一個現象:很多學校看到這個公文時,都會認為他們學校沒有流浪狗,不需要養校犬,就無視這個公文。其實這個計畫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要建立動保社團,推廣動保課程及教育。有一個迷思是:愛動物就要養動物。這真的是錯誤的觀念。希望藉由整個計畫的推動,能從影響小孩子開始,讓所有人知道養動物前不要衝動,記得要想清楚,讓他們把這些東西帶回家,改變爸媽,最後改變社會。

實行上碰到的困難?

當學校在決定飼養校犬、校貓的時候,一部份擔心如果途中不想養了,怎麼辦?不認識也不確定,整個團隊有沒有能力飼養一隻動物,因而卻步。湯秘書長建議:利用漸進的方法、成立學生社團,讓同學及師長藉由體驗及參訪的方式接觸,接著蒐集資料讓大家認識,直到確定大家都認同之後,再認養狗狗。

一開始申請不是很踴躍,因此在各地辦了分區說明會、推出補助組合:認養流浪犬、成立動保社團、將愛護動物加入生命教育及參與競賽。對於領養的津貼,教育部與地方各公部門協調,讓他們協助資助學校。這對學校來說是很正向的支持。

印象深刻的事情?

某些學校除了申請補助之外,還會募款,甚至聽說有些同學在募款後,會持續的做公益,看到學生們有這樣的成長,令科長很欣慰,也是在預料之外。

之前鶯歌高工在沒有任何資源補助的情況下,全校師生共同認養了一隻校犬。其中有許多溫馨的故事,尤其最讓科長感動的是,在狗狗生命到最後一刻時,從送醫到狗狗離開,老師都讓同學全程參與。同學們幫牠做了一個墓碑、清出一塊校地當墓園,已經畢業的同學聽到這個消息,都回來學校來送牠最後一程。

 

去年,教育部將愛護動物加入生命教育,這對於動物保護的意義重大,尤其是今年二月,執行了流浪動物零撲殺。在這其中,教育部一方面推動愛護動物的觀念,一方面也實質鼓勵了中小學對校園裡的流浪動物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