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講座主題是「台灣不是牠的家-外來種的省思」,主講人是陳建志老師,老師是台北市立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主任,也是環境資訊中心理事長,是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育及野生動植物的專家,吸引了不少關心環境的人前來請益。
老師精闢的解說,讓聽眾又是認同的猛點頭,又是感歎地猛搖頭,不時還穿插風趣的語句,讓大家笑聲連連。其中有一位聽眾因為家裡有事無法聽到最後,走之前還用依依不捨的表情說了一聲「好可惜」。本年度【扎根講座】還剩最後三場,每場內容主題都不一樣,如果也錯過了,就更可惜了。
陳建志老師首先給大家一個觀念,環境被破壞,對生態的影響才是最大的,一個健康的環境,外來種就沒那麼容易進入,就像小花蔓澤蘭會在開墾地旁造成危害,但是不容易入侵沒有遭到濫砍濫伐的森林。在健康的森林裡,不同的植物輪流開花、結果,動物一年四季都有食物可以吃。
但島嶼生態是很脆弱的,封閉的環境演化出獨特的生態。如模里西斯島的渡渡鳥這類的走禽,因為沒有其他天敵,可以在島上悠閒地走著不再需要飛翔,當人類進入,並帶來老鼠等動物,渡渡鳥被人類大量捕食,鳥蛋被老鼠吃掉,牠們對入侵的物種來不及演化反應,短短的100多年就滅種了。
經過長久的演化,生物的身上必然帶有適合環境的基因,或許在環境變動或其他時候會用到,例如某些族群不容易染上某種疾病,或許是身上帶有抗病的基因,若是基因淡化或消失,也許就也找不到對應的方法了。基於道德上,我們有義務要好好保護牠們各自的基因。例如許多北部學校蓋蝴蝶園,卻從中南部買大白斑蝶放養,中南部種逸出到野外,久而久之,或許就沒有北部的基因和型態了。即便是台灣原生種,在基因、物種等也有地理上的差異,不能僅說是台灣原生種就恣意移入。
老師說外來種並非全部都不好,人們吃的食物、動物也都是外來種,而外來種也不一定能在野外生存。但不是猛龍不過江,外來種一旦存活下來,往往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被可以在野外建立族群,影響原生生物多樣性的,被稱為「入侵種」。如東方果實蠅,從日據時代進入,每年造成上億的農損,雖然學界試過幾種方法,但都無法有效防治。老師目前最擔心的是非洲牛蛙入侵,非洲牛蛙可以長到像小貓一樣大,生活的緯度跟台灣差不多,台灣豐沛的水量,溫暖的氣候,一旦入侵對其他動物肯定是一場大浩劫。
最後老師也一一介紹台灣10大入侵要犯,緬甸小鼠、小花蔓澤蘭、布袋蓮、多線南蜥、入侵紅火蟻、福壽螺、松材線蟲、梨木蝨、蘇鐵白盾介殼蟲與似殼菜蛤。老師說飼養動物是一種趨勢,阻擋不了,但希望政府能加以管理,如登錄、業者回收機制等,民眾最好是不要飼養野生動物,如果要養就養牠一生,就像老師開玩笑說的「不是養到牠死,就是養到你死。」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