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底,總統蔡英文宣布明(110)年1月1日將開放進口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自消息公開以來爭議持續至今,對於萊豬對人體的風險、對本土豬農的衝擊等疑慮,政府連月來紛紛提出相關說明、拋出百億產業基金方案,也未能讓質疑聲浪停歇,日前立法院才又為了萊豬議題爆發衝突,這場政治口水戰看來短期內仍無法告一段落。
在這場爭執之中,動物的處境鮮少被提及,9月時,雖已有動保團體以動物福利立場反對進口萊豬,但仍不是大眾關注的焦點——餵食豬隻萊克多巴胺,會使動物大腦化學作用產生變化,造成攻擊行為增加;另有研究顯示萊克多巴胺會使豬隻心跳加快,活動力增加,讓驅趕更加困難,動物也更容易受傷;以及使豬隻骨骼脆弱等負面影響。
若回到民眾最在意的健康問題,在擔心萊克多巴胺含量對人體的影響之前,事實上,以目前國人的肉類攝取量,一般的肉就已是健康殺手!今年9月底,農委會發布108年糧食供需年報,國人肉食量竟已超過主食米麵的82.4公斤,每人年食肉量達84.8公斤(其中豬肉佔36.8公斤),換算下來每天約為230克。
這個數字有多高?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行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建議,依照年齡、性別和活動強度,國人每日應攝取3至8份豆魚蛋肉類,就算全以豬小里肌肉來計算(1份35克),一日攝取範圍落在105至280克之間,230克已接近高標,更何況不應全靠肉類作為蛋白質來源,若以普遍建議的每日攝取2份肉類來看,230克已是嚴重超標的數字,每日飲食指南更指出,要有較為健康的飲食脂肪組成,攝取蛋白質的食物類別依序為豆、魚、蛋、肉。
被排在蛋白質建議來源最末位的肉食,如今卻成了許多民眾的首選,整體肉食量過剩對國民健康的影響,是政府亟須面對處理的問題,以「台灣人愛吃肉、瘋吃肉」等關鍵字於網路搜尋,也可見此現象已持續多年。為了不影響本土豬農利益,政府要花百億基金去補助台灣豬;為了國民健康,國民健康署建議的蛋白質來源優先順序,更是政府須投入力氣推廣的項目!
每日飲食指南提及,肉類雖是飲食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但一般含有較多的脂肪,對心血管的健康較不利,故應適量選用較瘦的肉,一般而言,禽肉之脂肪含量少於畜肉,畜肉中又以牛羊等反芻類動物的脂肪酸組成較不利於健康。
而台灣年輕人紅肉攝取過多也已不是新聞,衛福部早在《103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13歲至15歲的青少年中,有36.8%每日紅肉攝取超過100公克,在有多種更優質的蛋白質來源選擇、晚餐仍有可能接觸到其他肉品的情況下,讓紅肉全面退出營養午餐,已是政府可以做,也應該去做的措施。
根據104年衛福部發布新聞,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指出,每天多吃50公克的加工肉品,罹癌機率將增加18%,而每天多吃100公克紅肉,罹癌風險將提高17%,因此將紅肉(豬、牛、羊)列為2A級致癌物(可能致癌物),將加工肉列為1A級致癌物(明確致癌物)。大腸癌位居我國罹癌人數第一名已超過10年,國健署提出:「會致癌!國人肉食族多,國健署呼籲:少吃、趕快做大腸癌篩檢!」也建議國人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可見請民眾少吃肉,確實是符合健康需求的呼籲。
近來政府不斷澄清,每人每日要吃到6公斤的含萊克多巴胺豬肉才會超標,在安全標準下的攝取量對健康影響不大——但說到對人體的影響、安全標準,甚至不需討論到動物用藥殘留量,萊豬尚未進口,國民的健康其實早已因為過度肉食而危機四伏。
備註:
1. 會致癌!國人肉食族多,國健署呼籲:少吃、趕快做大腸癌篩檢!
3. IARC monographs evaluate red and processed meats(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對於紅肉、加工肉的評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