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新竹動物園再生之路 需要志工與民眾促成

動物與生活
文/
蔡育琳(文字、拍攝)

1936年建立的新竹市立動物園,自從2017年5月29日休園,進行「再生計畫」工程,花費2.5億元、兩年半時間,將於2019年12月28日開園。隨著時間接近,民眾和媒體都相當關注,園方正緊鑼密鼓的籌備中,官方也發布了市政新聞,新竹市長林智堅說他期許:「新竹市立動物園作為台灣的動物園典範。」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成為典範?

關懷生命協會曾三度拜訪新竹動物園,提出勘查報告及建議,包括2000年《動物展示館觀摩報告》、2002年《新竹市立動物園勘查報告--動物福利暨動物園更新計劃之檢討》、2005年《新竹市立動物園圈養動物福利報告》。從過去的資料和照片中可以看到,在圈養環境、動物福利、保育和教育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應該力求改善。

如今,新竹動物園重新開園指日可待,各種推廣活動陸續推出,包括多場記者會、限量紀念品、動物彩繪列車等,還有一首專屬歌曲:《熟悉的家園》。在這些光鮮亮麗的包裝中,新竹動物園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動物需要的、民眾想要的,是否能達到平衡點?這座83歲的動物園會有怎樣的新風貌、新思維?

基於提倡動物權的宗旨,本會反對興建更多動物園,迫使更多動物被長期圈養,對於已存在的動物園則是站在監督的立場。新竹動物園若能有所改善,提升動物福利、不買賣動物、以救傷收容為主,我們當然非常肯定也樂見其成。本文將以相關的新聞內容,以及新竹動物園長楊家民的受訪內容,簡述新竹動物園的改革理念,並期待社會大眾也能改變觀念,讓園內動物得到真正的再生。

 

復興、再生與革命

《新竹市立動物園再生計畫》(來源:新竹市政府公關與新聞科)https://youtu.be/GncPUPcgZEw

根據新竹市政府發布的新聞,林智堅在2012年擔任議員期間,即推動「動物園復興計畫」,當選市長後更提出「動物園再生計畫」。園長楊家民介紹動物園再生計畫,以在「公園裡的動物園」及「對動物友善的動物園」做為出發點,不只增加動物活動空間,打造對動物友善的環境,也增加人與動物的互動的空間,改變「動物關在籠子」的傳統做法,翻轉傳統「動物被看」的模式,會是嶄新的生命教育基地。

除了「復興」與「再生」,楊家民接受本會記者採訪時,進一步表示這是動物園的「革命」,需要更新的不只是設施,更是大眾的觀念。至於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屬於動物的動物園,那會是怎樣的動物園?在新竹市政府發布的影片中提到一些概念:創造類棲地、偷偷看動物、建構共生環境、創造動物福利、空間加大、來動物園給猴子看等等。大致看來,是一個以動物為主的動物園,至於如何具體呈現,是否能讓民眾理解並接受,就要等開園之後來觀察了。

從新竹動物園網站上的歷史沿革介紹,可以看到在1960年代,曾由日本引進獅、虎、象、金錢豹等動物。而在2016年,日本的上野動物園曾提出要贈送黑腳企鵝,但經過專家評估後,「認為台灣的氣候與新竹動物園的環境,並不合適黑腳企鵝生活,因此園方並不考慮飼養。」由此可見,新竹動物園不再以引進明星動物為優先,而能以動物福利為主要考量。

目前新竹動物園的動物大多是救援收容而來,楊家民也表示不會買賣動物,要朝動物救傷中心的方向發展,等動物康復後,能野放的會盡量野放,若評估無法在野外求生,才會留在園內照顧。平常收到受傷動物的通報,園方礙於人力和空間有限,對於保育類動物一定會收,對於其他動物只能量力而為,每次做決定都非常困難,因此他很期待能蓋一座醫療大樓。

 

關閉的動物與人心

楊家民說,新竹動物園是許多新竹人共同的回憶,自從園內的大象和長頸鹿過世後,20多年來不再引進,物種從70多種逐年減為40多種,民眾的參觀次數卻沒有減少。除了歷史悠久、情感回憶、交通便利之外,到底這裡有何特別之處?他坦承自己之前並未想過這些事,而是在成為園長之後,收到許多人的建議甚至批評,這四年多來讓他不斷思考及調整。

楊家民認為,如果要看珍奇異獸,可以花錢去買,但這就是大家想要的嗎?自從他來到新竹動物園,每減少一種動物,園方就會在籠子上貼告示,說明這動物已經離開了,希望不要有動物被關在裡面。

園內的鳥籠是一個歷史景點,卻也是禁錮鳥類飛翔的一個象徵,對此將會如何規劃?在2017年的一篇報導中提到,「會由廠商引入有特色的動物造型餐車,並將有80年歷史的圓拱形鳥籠保留下來塑造成鳥籠咖啡館,讓遊客走進籠中品嚐一杯鳥籠黑咖啡,體會白鵜鶘在籠中的苦澀滋味。」楊家民表示,鳥籠裡面不再有鳥,只要把自然生態環境營造好,自然會有鳥飛來,但民眾需要細心觀察、耐心等待。

「你願意看到鳥永遠被關在籠子裡面嗎?我們要繼續錯下去嗎?還是我們要做一些改變?」籠子就是籠子,再大都是籠子,楊家民說:「我也不希望看到動物被關在籠子裡,動物不應該是娛樂的工具。」除了休閒,動物園還有保育、教育、研究等功能,他希望未來能更落實保育與教育這兩大目標。

 

誰來決定動物園?

在園長辦公室採訪約半個小時,就陸續有五通電話打進來,都是詢問動物園何時開園?對方可能不知道,接電話的正是園長本人,楊家民親切回答每個問題,希望民眾在開園後繼續支持。每天都有許多詢問的電話,說明了民眾等待已久、期待極高,但這也帶來不少壓力。

儘管楊家民相信他們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卻不能肯定民眾對於再生後的動物園會是什麼反應?除了醫療志工,動物園也招募了講解志工,介紹每隻動物的故事、園方的規劃理念,楊家民表示:「他們講得可能都比我好,可是民眾會願意聽嗎?」從新竹動物園的網站資料看來,正式的編制員工只有八人,顯示人力不足,需要志工團隊的支持,此外更需要大眾的肯定。

新竹動物園重新開幕之前,近日有日本動物園的專家進入參觀,根據報導中敘述,「若生謙仁表示,他特別讚賞新園區無鐵籠的開放式設計,改善動物居住空間,日本擁有約100個動物園,但一般都是部分整修,從來沒有動物園1次完成全區重新整修再開放,以後日本許多動物園將可以參考新竹動物園的再生計畫經驗。」如果有越來越多動物園能採取開放式設計,籠內與籠外的界線或許也能逐漸淡化,讓民眾更加認知到,地球不只是人類的生活空間,更是動物的生存棲地。

楊家民最近到社大演講,他最後的結論是,新竹動物園會是一個怎樣的動物園,其實就是由民眾來決定。就如同新竹市政新聞中所提到的:「期待所有的大小朋友們一起改變想法(change mind)、改變行為(change behavior)與保育自然環境(conservation),這才是新竹市立動物園再生最重要的價值。」

確實,民意的支持是動物園改革的重要基礎,本會也殷切期待,有更多動物園能以動物福利為優先考量,打破過去的收集、展演、娛樂觀念,主動引領社會思潮的變化。不打擾動物、以動物為主體、讓動物開心生活,當這些理念能被社會大眾認同,不只是新竹動物園,全世界的動物園才有再生的機會。

 

相關文章:

動保教育在新竹動物園 探訪獸醫室醫療小志工

推薦閱讀:

圈養野生動物的倫理爭議─從動物園的存在價值談起

從韓國動物園調查反省臺灣展演動物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