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有兩則提案引發關注:「我國應禁止餵養流浪動物」、「反『我國應禁止餵食流浪動物』之提議」,也都跨過了5000人附議的門檻。農委會決定合併處理,於10月27日舉辦線上會議,出席者因不同立場,有相當激烈的討論。
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執行長劉晉佑也出席這場會議,這兩個協會都以絕育為主要任務,有豐富經驗及具體成果。本會特別採訪兩位執行長,探討絕育的重要性及影響,希望為流浪動物的問題提供解方。
餵食與絕育
我國是否應立法禁止餵食流浪犬貓?郭璇認為,光是靠法令很難讓餵食消失,目前依照《廢棄物清理法》,如果餵食造成環境髒亂,可罰1200至6000元,但餵食者不會怕也不會改,除非大幅度加重刑罰。郭璇說:「如果我們是一個極權國家,規定餵食流浪犬貓就要坐牢、罰到傾家蕩產,我相信會有用,但我們不是極權國家,不可能罰到這麼多。」
有些人急著想把狗解決掉,抓不到狗就禁止餵食,郭璇認為這是對實際情況不夠了解,應該先釐清問題的先後順序。「餵食的行為有可能讓狗的存活率提升、族群變大,但不是餵食造成有狗,而是有狗才造成餵食。」根源是有狗在那裡,一直生就越來越多,然後就可能看到狗跟野生動物的衝突,看到有些餵食者造成環境髒亂,或是讓野生動物吃了不該吃的食物,這些都是後續衍生的問題。
「要讓餵養人消失,就要先讓狗消失,絕育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郭璇以台北一位愛媽為例說明,卓媽媽平常要照顧狗園的30~40隻狗,還要餵食在汐止、內湖的100多隻流浪狗,雖然不是生態敏感區,也算淺山地區。而現在卓媽媽在外面只剩2隻狗要餵食,郭璇解釋:「這些年來,大家一直幫卓媽媽抓狗結紮,我們協會也在北部大量結紮,所以她幾乎不用餵狗了。」
相信動物在絕育行動中發現,他們與餵食者的合作情況,決定了抓狗的容易程度,如果無法合作,就要多花好幾倍的時間。面對一些固執的餵食者,相信動物的工作人員軟硬兼施都沒用,即使請動保處出面開罰,效果還是很有限。
郭璇表示,曾與他們合作的餵食者約有800人,即使餵食者願意配合抓狗,每次溝通還是需要不少心力。舉例來說,在絕育的前一天應停止餵食,狗會因為飢餓而容易被食物誘進圍籬中,但某些餵食者相當堅持,一天也捨不得讓狗餓肚子,郭璇說:「最後就是我們配合他們,才有可能抓到狗。」
由於這些實際經驗,郭璇認為想要管理餵食者,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此外她也提出疑問,如果修法禁止餵食犬貓,要由哪個主管機關執行?若是各地的動保處,原本就人力不足,再增加他們的工作量,只會讓行政資源更分散。
移除遊蕩犬貓?
有人認為在生態敏感區應禁止餵食,並移除遊蕩犬貓,以免傷害野生動物。郭璇對此表示:「就理想來說,沒有狗在這些地方是最好,大家都同意這一點,但是就現實來說,可行性很低,陽明山就是一個已經發生過的例子。」
陽明山的生態狀況一直受到眾人關注,特別是流浪狗與野生動物的衝突,2014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就宣布禁止餵食,也不同意動保團體進行TNvR(捕捉、絕育、注射疫苗、放回原地)。因此當相信動物從2016年開始進行高強度絕育,在北北基的範圍內,只有陽明山國家公園不曾進入。
陽明山禁止餵食,但還是有人餵食,陽明山不做TNvR,只靠公部門和零星志工捕捉,但山上常有人棄養,捕捉的速度趕不上繁殖。如今,台北市動物之家每年約有200隻幼犬進入,幾乎都來自陽明山,郭璇說:「目前在台北,唯一可以隨便就看到一群流浪幼犬的地方,就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裡面,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了。」
2020年,陽管處同意進行TNvR,台北市動保處也展開行動,與「流浪天使護佑生命協會」合作。相信動物也收到合作邀約,但因為協會已轉向桃園絕育,郭璇表示,以後若有充足人力、適當機會,可能會再回陽明山做TNvR。
撲殺或收容?
郭璇認為,在生態敏感區要移除犬貓,捕捉後有兩個方向,一是撲殺,二是收容。目前國內是零撲殺政策,即使改回撲殺政策,在執行上也很困難,首先是餵食者會更執著於餵食,免得犬貓因飢餓而進入誘捕籠;其次是公家機關人力有限,也不可能拼命去捕捉,會拼命的大多是有熱忱的動保人士。
「如果知道抓到以後要撲殺,根據我對大部分動保人的了解,沒有人會去做這樣的事情。」郭璇進一步說明,如果不做撲殺而是收容,目前公私立收容所的空間有限,難以安置大量遊蕩犬貓,另外興建收容所將面臨資源問題,終生圈養對動物也並非一件好事。比較起來,TNvR的成本較低,而且是可行的解決方案。
「如果有人要出來負責,把陽明山的狗都移除,不管是撲殺或收容,我不會去干涉,我覺得他們講的也有道理,確實兩邊都是生命。」但是對郭璇來說,她不會去參加這樣的計畫,因為她有很多其他可以做的事。「我覺得人類沒有那麼偉大,有權力去評估這些動物可能會傷害其他動物,所以就要讓這些動物過得比原來不好。在我看來,絕育算是程度最低的介入方式。」
高強度絕育
何謂「高強度絕育計畫」?相信動物的做法是集中資源,進行地毯式調查,只做母犬絕育,基本上有三個階段:
1. 選定結紮計畫地區,與動保處協商合作。
2. 把狗找出來:透過家訪、餵養人通報、動保機關通報、網路電話通報等管道,獲得未絕育母犬的資訊,包括無主的流浪犬、有主的放養犬、有主犬室外圈養(籠養、鏈養、庭院)。
3. 捕捉放回:目標是將區域內的母犬全數絕育,至少要絕育80%才有效果,然後將已絕育的狗放回原地占據地盤,避免外來的未絕育狗移入,再繼續擴張結紮計畫地區。
「地區性密集的絕育行動,才能真正減少流浪動物的整體數量。」郭璇以新北市各動物之家的幼犬入所量為例,從2015年的2694隻,降到2020年的536隻,並規定未絕育的幼犬不能送養。此外,在台北市動保處的人犬衝突通報數,近年來從4900降低為1200案,可見相信動物的絕育行動,對於收容量、通報量都有降低效果。
各方合作努力
郭璇表示,高強度絕育計畫的家訪行動,必須先與公部門協商合作,請地方動保機關提供公文及絕育法規,以便在宣導時出示,降低民眾疑慮、提高配合度。而在抓狗的時候,抓狗的圍籬要先放置一、兩個星期,讓狗習慣圍籬的存在,這時也需要公部門的公文,才有可能安放在當地。
動保法規定飼主應為寵物絕育,違者將處5萬至25萬元罰鍰,但主管機關能否確實執行是最大重點。在北北基的絕育行動中,郭璇最推崇的是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因為他們的態度夠堅定。
當時基隆約有100戶飼主不願絕育,相信動物的工作人員多次勸導無效,由動防所出面向民眾表示:「不結紮就罰錢。」公權力的介入發揮了效果,98戶飼主最終妥協,僅有2戶拒絕配合,其中一戶的罰款超過30萬。
有民眾擔心餵食流浪犬貓會引發衝突,郭璇提醒大家應該了解,家犬家貓未絕育才是更嚴重的問題。當飼主不願替家犬家貓絕育,就有機會繁殖更多犬貓,飼主通常會分送出去,如果從A地送到B地、C地,新飼主也沒有替犬貓絕育的話,甚至轉為放養、棄養,可以說是後患無窮,比待在固定區域的流浪犬貓更有繁殖和擴散力。
因此,郭璇希望公部門能正視飼主不願絕育家犬貓的問題,強力要求落實,否則就開罰;也希望民眾在自家附近多留意,若發現未絕育的家犬家貓,可通報當地動保處來處理,若發現未絕育的流浪犬貓,可通報有進行絕育工作的動保團體。
「絕育行動是一種專業,就是要把流浪狗的『生』擋住。」對於其他動保人士和團體,郭璇表示:「如果大家有共同目標,有人想要學習的話,我們很樂意分享。」例如台灣之心的「全面絕育中」計畫,就從相信動物這裡得到許多家訪的經驗談。
「這十幾年來,我們累積起來的經驗、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讓流浪犬減量。」從大學社團到動保協會,郭璇一直投入在動保領域中,雖然無法評估要多久才能完成全國的高強度絕育,團隊的夥伴們都確實看到了進展和改變,因此相信動物將繼續為動物努力下去。
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小檔案:
- 前身是台灣大學關懷生命社,2016年1月成立協會,目前專職員工28人、志工約20人。
- 執行長郭璇:「當有一天我們的行動成功了,我們回頭才會發現,那些抗議的聲音都不見了。2016年,我們開始做絕育的時候,社子島的里長們反彈非常大,不肯讓我們把狗結紮之後放回去,但是過了幾年,抗議的聲音消失了,因為他們看到狗不見了。」
- 相信動物最終目標:「以全國的高強度絕育,徹底解決流浪動物問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