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動物之聲2021年刊 】近年來公立動物收容所之改建與轉型

動物與陪伴

作者:蔡育琳(關懷生命協會記者)


過去,公立動物收容所給人的印象不佳,偏遠、老舊、狹小,領養率低,撲殺率高,經常與垃圾場為鄰,似乎流浪狗貓也是一種垃圾。為了改善收容環境及照顧品質,行政院農委會推出「改善政府動物管制收容設施計畫」,自2014年初啟動至2020年底,最終經費為20.9億元,補助各縣市改建原有的收容所,或另尋地點重新建設。

影響收容所的另一重大因素是-2017年2月「零撲殺」政策正式實行,也就是流浪狗貓在收容所12日仍無人認領養,不可撲殺,必須終養,除非經獸醫師檢查有必要方得為之。從此之後,收容所從中途之家變成永久之家,責任及運作方式都有所不同。

不再撲殺是為了保護動物生命,但也不免出現超量收容的問題,引發社會大眾及動保團體關注目前全國32間公立收容所,可容納7000多隻動物2018年調查有14萬多隻遊蕩犬(包括無主犬、放養犬),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流浪貓,但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公立收容所無法收容全部的流浪狗貓,其功能也不應該只是收容。
 


隨著動保觀念及政策變化,各地收容所積極改建也開始轉型,除了收容、送養這兩大目標,還有教育宣導、社區交流、休閒遊憩等方向,更有轉向野生動物的保護收容,或是委託動保團體經營而提升品質的例子。然而在過程中也有衝突,對不少民眾來說,動物收容所是一種嫌惡設施,造成了鄰避效應(NIMBY:Not In My Back Yard不要在我家後院,中譯為鄰避),如何在對立中達到共識,需要各方持續溝通。

對於近年來公立動物收容所的轉變,本文從新聞及相關網站收集資料,希望為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同時也與大家一起思考,收容動物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會有收容這件事?當民眾要求不要蓋在我家附近,公立收容所該如何讓社區接納,並向社會傳達動保理念?許許多多的問題,動保之路仍漫長。

 

已新建或改建的收容所
 


新北市政府毛寶貝生命教育園區

  • 園區於2020年3月啟用,位於原本的板橋動物之家,在不影響原收容量前提下,增設毛寶貝生命教育園區,設有運動區、戶外展演平台、VR智能互動、多媒體教室等。


新竹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

  • 2020年1月啟用,經費1.55億元,園區改造後從440坪增為1331坪,可收容超過400隻犬貓,動物有專屬音樂、醫療設備及活動空間,提供最優質的收容環境。


苗栗縣生態保育教育中心

  • 根據報導,由農委會補助9736萬元,在銅鑼鄉芎蕉灣段分4期興建,2017年8月第1期工程落成2019年11月第4期工程落成,為苗栗縣首座動物保護、收容及參觀場所。
  • 特色包括:猛禽、石虎、獼猴等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舍,並成立石虎環境教育推廣辦公室。另有犬舍、貓舍、生命教育多媒體視聽室、寵物運動公園、動物焚化爐、樹葬灑葬園區等。
  • 2020年3月報導,苗栗縣動物收容所貼出公告,由於中央補助計畫經費嚴重控管,無法維持正常運作,將暫停開放收容所3個月,但仍有每日飼養與管理,此一消息引發各界討論。


嘉義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

  • 原本的「動物收容中心」位於環保局資源回收場內,設備簡陋、環境不佳。2014年農委會補助4200萬元籌建動物保護教育園區,2019年9月落成啟用,新園區內設有動物舍區、認養區、醫療區、戶外運動專區,可收容100隻狗、20隻貓。
     


高雄市燕巢動物保護關愛園區

  • 2014年9月動工,2016年5月完工,經費1.18億元,佔地0.9公頃,可容納650隻狗貓,位於高師大燕巢校區後方深水苗圃,為方便民眾前往,開設2條友善寵物公車路線。
  • 號稱全國首座「五星級」公立動保機構,設有認養與教育中心、人犬互動運動區、戶外親子寵物庭園、診療手術醫療區等。2020年1月通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認證,成為全國唯一以「動物收容所」為議題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


屏東縣公立犬貓中途之家

  • 2018年9月,屏東縣政府招標委託民間團體管理,由社團法人台灣愛狗人協會接手,展開園區環境改善計畫,地點位於屏東科技大學內,2019年成為全國送養率第3名的收容所。
  • 因收容空間仍然不足,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另做規畫,在麟洛鄉新田村「隘寮營區」新建收容所,佔地約3.7公頃,預估可容納500隻狗貓。但附近居民反對,擔心噪音及環境汙染,破壞具歷史意義的戰俘營古蹟,爭議一年多仍無交集。


澎湖縣烏崁流浪動物中心


金門動物收容中心

  • 金門動物收容中心新建工程(第二期)於2018年規劃設計,總經費4900餘萬元,2019年5月完工,榮獲優良農建工程獎

 

規劃或施工中的收容所
 


 


基隆寵物銀行

  • 基隆寵物銀行於1999年興建,建築及設備皆已老舊,向農委會爭取9957萬元經費改建,2020年7月動工,預計2021年12月完工,可收容150隻狗、50隻貓。

 

臺北市動物之家新建工程

2020年5月報導,為改善犬貓收容「爆籠」情況,台北市政府將以6億餘元經費,在內湖動物之家原址新建動物之家。中繼站規畫在內湖復育園區旁,預計2021年7月啟用,等狗貓搬遷至中繼站,動物之家主體工程開始興建,預計2023年啟用。

  • 台北市動保處指出,新建動物之家為多功能送養及生命教育中心,依動物年齡分區飼養、維持通風、營造舒適環境,設置美容室、醫療中心、物理治療室、行為矯正中心、浪浪回家故事館、生命教育教室等。


新竹縣動保教育園區

  • 2020年6月報導,新竹縣家畜所現有收容所自2005年啟用,以鐵皮屋結構為主,僅能收容50隻狗貓。全新的動保教育園區已完成規畫,總經費6658萬,最快2021年底完工,將設有犬舍、貓舍、醫療區、犬隻運動場、假日互動廣場、公共藝術、臨時安置區、密林散步道等,可收容150隻流浪動物。


彰化縣生態保育教育園區

  • 2017年5月,彰化縣政府在溪州鄉舉辦「可愛動物園區」說明會,遭當地居民反彈、引發流血衝突,最終與標商終止契約
  • 2020年7月,縣府在芳苑鄉漢寶村舉辦「彰化縣生態保育教育園區」說明會,同樣引發不滿,居民認為園區設置在養殖區,汙水流出後誰敢買漢寶海產,認為縣府應另擇位置。

 


南投縣公立動物收容所

  • 2019年3月報導,南投縣家畜疾病防治所計畫新建收容所,向中央爭取約5000萬元經費,獲得支持並分3年、3期方式補助。新建收容所最大特色是「犬貓分離」照料,並增設動物教育室、研討會議室、情緒觀察室等。


嘉義縣多功能動保園區

  • 原本的嘉義縣流浪犬中途之家是一座鐵皮屋,位於垃圾場下方,縣政府向中央爭取將近7000萬經費興建新園區,2020年3月在民雄鄉動工,預計2021年完工。新園區將可容納210隻狗貓,並有隔離檢疫區、動物病舍、診療室、手術室、恢復室、毛小孩展示區、生命教育多媒體簡報室,推廣認養及教育宣導,成為生命教育示範園區。

 


台南學甲動保教育園區

  • 2020年7月,台南市學甲區民眾籌組自救會反對建設動保教育園區,台南市農業局動保處表示,為杜絕學甲區流浪犬誤傷民眾悲劇,由中央及地方投資1.5億規劃動保教育園區,已爭取200萬研究規劃費用,全力爭取社會共識後才會正式動工。
     


花蓮縣狗貓躍動園區


花蓮縣原本的流浪犬中途之家位於吉安鄉,僅能容納100隻狗貓,花蓮縣政府向中央爭取經費1億3680萬元,2019年1月在鳳林鎮動工,預計2021年3月完工,新園區將可容納350隻狗貓。但附近居民反彈,擔心會有汙染,痛批縣府沒有與在地協調。

 

結論與省思

從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發現,收容所的改建經費從數千萬到數億元,收容數量卻只有數百隻,似乎不是那麼值得?然而把流浪狗貓全部捉進收容所,就是最好的方式、唯一的目標嗎?流浪狗貓是一個長久而複雜的問題,社會必須共同面對,如果只要求收容所擴大空間、提高收容量,其實並未徹底解決。

除了硬體設施,人力資源也是重點,根據農委會推出的動物福利白皮書,2018年12月統計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駐場獸醫師114人(專職81、兼職33)、管理人員258人(專職243、兼職15),以當時全國收容所的動物在養數量6948隻計算,平均每位駐場獸醫師須照護約60隻動物,管理人員則須照護約26隻。

另外在2019年3月,全國動物保護檢查員共136人(專職76、兼職60),若以2018年接獲民眾檢舉及自行稽查共36萬975案,平均每年、每人辦理案件數為3111案。這些數字反映出現實狀況,所有工作人員都負擔沉重,甚至可能身心俱疲。
 



公立收容所面臨的問題,並非改善環境就能解決,除了前面提到的「改善政府動物管制收容設施計畫」(2014至2020年),農委會也推出了「推動友善動物保護計畫」(2020至2023年),總經費為13.7億元,重點包括:強化零撲殺政策配套措施、架構多元專業創新之動保行政體系、扎根國人與專業從業人員動物福利知能。

在動物福利白皮書的七大策略中,也有跟公立收容所相關的部分--策略五:提升動物收容品質及強化遊蕩動物之減量措施。

  • 完善動物收容體系,促進功能多元化,兼具教育功能,提高民眾參訪意願,落實動物保護與生命教育。

  • 發展公私協力,推動多元認領養方案,鼓勵建構動物送養後的通報、追蹤與訪查機制。

  • 集中資源於遊蕩犬、貓群聚熱點區域,加強絕育及寵物登記,以有效降低犬、貓群數量。

由上述幾項政策看來,未來的公立收容所不只有收容、送養功能,也提供民眾遊憩、社區參與的空間,轉型為生命教育、環境教育的場所。當民眾發現收容所的進步,與鄰里友善互動,沒有噪音及汙染,還會吸引人潮,自然有助於包容接納。

但這份願景並非指日可待,收容所仍需做到最基本功能,目前的送養率無法突破,一來是有意領養的民眾可能已經領養,二來則是動物本身的情況,例如年老、病殘、不親人、有行為問題等,不容易找到家。收容的狗貓送不出去,但民眾持續棄養或通報捕捉,超收問題一再出現,工作人員負擔加重。

如今的收容所不只等民眾上門,也會採取主動出擊,例如到鬧區舉辦送養活動、媒介學校或公家單位領養、由商家收容動物代為送養等,此外也有補助領養的方式,由當地政府補助費用,委託動保團體、愛心人士收養。然而民間180多處收容所因為種種困難,至今仍無一處合法化,還有一些動物處境堪憂,如何輔導改善、追蹤後續,需要更多規劃及行動。
 


日常生活中,狗貓是最常見的同伴動物,卻也是數量最多的流浪動物,我們如何製造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問題?常聽到「領養不棄養」,簡簡單單五個字,要做到卻不容易,否則又怎會有收容所的存在?更進一步的想,狗貓活在煉獄或天堂中,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也是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責任。

從旁觀角度來看,公立動物收容所的轉變,正反映了台灣動保運動的進展,跟過去相比,如今的收容所已有天壤之別,可見動保觀念的耕耘成果。除了政府持續推動相關政策,也期待越來越多人投入其中,包括志工、社區、學校、動保團體等,結合公家與民間的力量,才有可能讓流浪狗貓成為歷史名詞,讓收容所成為真正的教育園區。

 

推薦閱讀:
犬殤專題之二:聽見生命在低泣…各縣市公立流浪犬收容、留置場所現況
【主題倡議】推動流浪動物絕育、參與「收容所零撲殺」政策
公民觀察收容所 開拓動保新思路

 

延伸閱讀:
台灣動物之聲 第68期 2021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