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隨想07【動物與人類社會】動物生命的美好生活

動物倫理
文/
林欽傑

 

如果妳或你看得見動物,眼裡有動物存在的姿影,想為牠做些什麼;那麼,想像動物生命的內容,秉此,為牠保有或創造美好生活的條件,會是妳或你必須走過的歷程。

偏狹而全面[1]

西方文明在跨入現代之前,源自希臘的西方傳統思想,大多想像人類「脆弱」的肉體生命,遭受諸多內在、外在因素的騷擾,難於自行掌握生命的律動;因此,發展出一套「超越」肉體宰制的哲學:亦即運用「理性」能力,釐清生命真正的價值,循此路徑,方得擁有美好的人生。如此思考路徑所開展的倫理學思索,自然將理性對立面的動物性,視為亟欲超越的對象、或逃離的概念;其結果便是千百年來,動物的生命完全在西方倫理學的考慮之外。

十八世紀以後的現代價值觀,已不再一昧地要求超越,而希望在動物性的肉體生命本身找尋價值,此時,追求最大幸福、最小痛苦的效益主義應運而生;沉潛一百多年、1960年代以降,得力於伸張民權、女性自主、殖民地自決所形塑的平等主義社會氛圍,[2]1975年,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著述的《動物解放》一書獲得廣大迴響,在排除物種主義的平等原則之下,直視人類加諸動物的痛苦;並在不同個體、群體之間產生利害衝突時,比較其間受苦程度的輕與重,做為制定公共政策的依據。隨後湯姆•雷根(Tom Regan)立論強調:動物是具備「本有價值」的「生命主體」,理應獲得尊重的對待,擁有追求或達到其欲求目標的權利,並在這過程中感到滿足,進而符合牠自身的利益。

簡而言之,辛格關照動物受苦的處境;雷根則廣為開拓其關照面相,處理動物生命主體的意識、感覺等領域;然而,若以動物的生命、生活的全體而言,直至瑪莎•納斯鮑姆(Martha C. Nussbaum)發展的「能力論」,方才系統性的做出回應:動物生而具有其生命運作的能力(Capabilities to Function),假若此運作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得以不受剝奪、阻礙,並可盡其所能的發揮,動物的生命便足以追求其美好生活。

動物倫理學開展至此,對動物生命的想像已由偏狹而漸趨全面,雖然面對生命的繁複、多樣,人類的思考或許難以周全,但這是值得我們持續探索下去的議題。

能力列表(Capabilities List),展開動物生命的全貌

納斯鮑姆理論中引人注目的能力列表(Capabilities List),一如以下所列,她特別強調各項能力之間的平等價值,[3]精細的勾勒出動物的美好生活,需由任動物得以運作其本有能力。

  • 生命(Life)
  • 身體健康(Bodily Health)
  • 身體的完整性(Bodily Integrity)
  • 感覺、想像與思想(Sense, Imagination and Thought)
  • 情感(Emotions)
  • 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
  • 聯繫(Affiliation)
  • 其他物種(Other Species)
  • 遊戲(Play)
  • 對自身環境的掌握(Control over One's Environment)

 

今年(2017)六月,德國柏林動物園以年租金92萬歐元、15年租期的條件,自中國引進兩隻貓熊,園方為此投注大筆資金新建貓熊館,完工開館後大為吸引市民目光;但是,幾個月下來,其中一隻貓熊也許因為水土不服,「總是倒著走,經常磕磕絆絆,尾部還會撞到牆或玻璃」,而且「活動範圍一直都很小」;PETA引據其相關動物觀察的經驗,認為倒退行走是明顯的刻板行為,[4]而依據目前動物行為的認知,刻板行為源自其單調的生活與緊迫的心理狀態。

若以今日動物福利評估標準所訂定的「五大自由」(免於飢渴、免於疾病傷痛、免於恐懼、免於不適、表現自然行為)審視,柏林動物園對貓熊的照顧,似乎僅在表現自然行為一項未能達成,達成率80%;甚至以1960年代針對農場動物所訴求的五大自由(轉身、弄乾身體、起立、躺下和伸展四肢)而言,達成率是100%;但是,若以納斯鮑姆的能力列表看來,僅有前三項在園方的考慮之列,達成率僅30%。

這告訴我們動物的生命與生活的複雜層面,經由專家學者逐年的研究,日益精進。納斯鮑姆的理論幫助我們,更為擴大對動物生命的想像,提醒我們如何依據動物擁有的能力,關照那些「不得不」為人所管領的動物,成就其美好生活。甚至,為人類「不應利用動物」寫下註腳。

動物園動物運輸重案實錄

依據臺北市立動物園飼育員陳德和先生的回憶,羊是十分敏感的動物,容易受到驚擾,每當他要進入羊欄工作時,必須在離羊群一段距離之外,便開始持續使勁地踱步前進,向羊群預告有人來了;如果飼育人員一聲不響的接近他們,羊兒突受驚擾,容易因奔跑、逃竄、撞擊圍欄而受傷,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骨折、死亡。也因為飼育員大都對動物的習性十分瞭然,1986年,動物園從圓山遷往木柵的過程當中,達成令園方非常自豪的零死亡率紀錄。[5]

陳德和先生的寶貴經驗,呈現他對動物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掌握,以上述面對羊所採取的作法,至少在感覺、情感、聯繫、其他物種、對自身環境的掌握等能力列表上的項目,能適度回應羊隻的能力運作,並推擴至其他動物,方能創下紀錄。

時光快轉三十年至2016年,因應動物園的繁殖規畫,須由臺北載運一隻長頸鹿至新竹。園方從裝箱到鎮靜,執行預先擬定的運輸計畫,但是,運輸車輛尚未離園,長頸鹿已然傾倒;雖一度甦醒,但是沒多久長頸鹿便停止呼吸,急救無效,創下首度動物園運送動物的意外死亡案例。[6]筆者無意質疑園方的專業,但是這揭露我們對動物仍不夠瞭解,未能充分回應能力列表,因而上演這齣死亡悲劇。

納斯鮑姆對動物美好生活的貢獻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如何建立,源自我們對動物生命的想像,如同我們期盼美好生活一樣,動物也有過美好生活的權利。筆者認為納斯鮑姆的鉅大貢獻,在於她展開動物生命全貌的企圖,並建立動物的能力列表,幫助我們審視是否已為動物的美好生活做好妥當的準備。甚至,能力列表當中某些項目指涉的內容,並非在人類利用動物的網絡裡得以達成,暗指人類不應該利用動物。

雖然某些研究者運用納斯鮑姆的能力列表,再行援用其他的哲學理論,謀求人類與動物之間利害衝突的解決方案;但筆者認為我們已有太多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基礎」,無須再為爭取人類利益、犧牲動物找尋理論出口。而辛格的理論以單一向度的標準:苦痛,似可更為簡扼的處理衝突,作為公共政策制定實務的參考。[7]假若真有必要妥協的話。



[1]本段落「由偏狹而全面」關於動物在倫理學道德地位的演變,主要參酌學者錢永祥的專文。錢永祥,〈動物的生命:《動物解放》40週年反思〉,《思想29:動物與社會》(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5.10)。頁201-221。

[2]引用自鄭麗榕老師於動物與人類社會課堂上,針對動物研究發展背景的分析。

[3]王萱茹,〈論納斯邦(Martha C. Nussbaum)的動物正義論:動物倫理爭議的解決〉,(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4.07),頁5、17。

[4]風傳媒網站,德國之聲,〈是水土不服還是根本不該圈養?中國送德國的大貓熊出現「行為異常」〉,2017.10.01,http://www.storm.mg/article/3387952017.10.01。瀏覽日期:2017.10.04。

[5]得自鄭麗榕老師動物與人類社會課堂的教授內容,鄭老師於2011年5月26日對陳德和先生的進行訪問,但此稿未刊行,故特此註明出處。

[6]蘋果日報網站,〈長頸鹿「宵久」運送猝死,原定到六福村聯姻 北市動物園喜事變喪事〉,2016.08.11,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0811/37343522/。瀏覽日期:2017.10.05。

[7]錢永祥,〈動物的生命:《動物解放》40週年反思〉,《思想29:動物與社會》(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5.10)。頁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