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食二糧教育基地參訪

動物與展演
文/
圖/文 林欽傑

食二糧教育基地參訪

暑假剛結束,大家是否帶孩子拜訪各式各樣的農場,體驗與動物接觸?許多號稱具生命教育與環境教育意義的各種私人牧場、休閒農場或是生態農場,飼養各種動物,無不極力爭取父母帶孩子前往消費,以及爭取學校參訪的機會。不僅如此,在環境教育認證制度大力推行之際,國內漸次誕生諸多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的「生態」農場,在人們友善環境的生態想像之下,這些「生態」場域大多安排各種動物進駐,除了沿襲舊有的集約式畜牧經濟之外,圈養展示、人畜互動的規劃不一而足,其中赫然也有野生動物在列。這其中當然呈現農場業主看待動物的視角與做法,以及隨之衍生的動物照顧、人畜互動與野生動物飼養問題。

於是,「怎樣才是理想的生態農場?」,便一直縈繞在心。這一天我們來到座落於臺南仁德,食二糧友雞生活教育基地,在執行長楊環靜老師的熱情解說之下,我們似乎越來越往問題的核心靠近,除了人與動物關係的觀念探索,這兒呈現更多實驗、開發與切實踐履的軌跡。

「我們這裡是養雞場啊!」楊老師很謙虛的、也或許意有所指的說。

佔地150坪的「養雞場」裡住著25隻雞,羽白的蛋雞、有色的土雞約各有其半,在既存多年的雞蛋生產體系裡,蛋雞只能購自畜產牧場;而來自畜牧場的蛋雞,必然遭逢剪喙的命運,以避免密集飼養的雞隻互啄,招致畜產的損失。在基地這兒,沒了尖喙的雞,楊老師形容牠們幾乎喪失生命的意義:牠們不能自行理毛,導致全身雞蚤,需要基地工作人員為牠們洗澡;也短少在野外覓食、啄食小蟲子的能力。牠們連玩沙的能力都失去了。楊老師用「自暴自棄」形容這樣的雞。所以,楊老師會儘量挑剪喙程度較不嚴重的雞來基地。

雞在人類社會已有八千年的馴化歷史,與人的關係十分密切。為什麼雞選擇了人類呢?為什麼雞願意和人一起生活呢?楊老師說,雞是一種膽小的動物,原本期望和人在一起,至少活著的時候,可以被保護。想不到,現在的畜產牧場也沒能好好對待牠,雞就這麼白白犧牲自己的身體了。

從基地參訪與解說,離開畜產牧場的蛋雞需要人們悉心的照顧,基地的照顧理念是順著雞性子找尋理想的照顧方式。

雞的視力很好,可是,在晚上看不見,需要棲架、雞舍。這些設計,能提供雞隻安全感。有人曾問楊老師,臺灣這麼熱,還需要雞舍嗎?不過,現在極端氣候,之前還有零度的時候,很難講。「不過,即使那個時候,我看我的雞還是在外面趴趴走。」楊老師說。雞舍還是需要的,光是打雷、被狗追,就足以把雞嚇死。有雞舍躲藏還是重要的。

這裡還有產房。楊老師向我們介紹一隻叫「小烏」的雞,有一隻土雞很堅持抱蛋,她說,可以打開產蛋箱上蓋讓我們看一下,但是,只能看一下,因為小烏會不高興。怎麼樣代表雞生氣了呢?「她會咕咕叫,毛會豎起。」上蓋一打開,就聽到咕咕叫、看到篷篷地黑毛、頸部羽毛都豎起了。抱蛋的雞就不會一直生雞蛋了,而且,被抱的蛋水分比較少、腥味較重。所以,一般不會讓雞抱蛋。

這裡,只有母雞,沒有公雞。這裡的雞不會被淘汰宰殺,而一隻禽鳥平均壽命15年,到底現在被育種後的雞能活多久,楊老師說:「我不確定。」不過,目前養最久的咕咕,已經四年了。「我需要確定自己有能力照顧每隻雞到終老。」楊老師說。

目前基地裡預計會建蓋五種不同的功能性雞舍,目前已建構三種雞舍。五種雞舍包括:生態雞——建置雞、魚、菜共生池;循環雞——規劃數區草地,讓雞逐區移動,養草、養地、種作物;鋤草雞——設計可移動之雞舍,運用雞隻爪扒之天性,一區一區除草;廚餘雞——雞的消化功能沒有這麼好,需要吃熟食,老師在這部分花了很久的時間說明廚餘處理與雞隻營養的問題;最後是快樂雞——放養,再加上大雞舍。籠舍設計需要考量蛇、鼠、狗入侵;以及防小黑蚊等蟲害;不僅如此,合適的墊料可以保持環境清潔,讓我們在現場,沒有蒼蠅、也沒有臭味。墊料使用包括了木屑、木屑粉、稻殼及麩皮,和著雞糞,一段時間,老師就鏟出,作為肥料種植物。這裡的設備多是資材再利用,所以,需要時間收集材料。材料收集齊了,就開始建雞舍。預防總是勝於治療的,等到獸醫端,就來不及了。

「我不是為了賣雞蛋做這件事(養雞),是為了改變這件事(不友善的養雞)而賣蛋。」老師說。在這個基地,照顧雞的人有2位:她和爸爸。其他建雞舍等的工作,會招募志工一起做。她從自己退休的爸爸養雞、蹓雞的經驗,發現老人家因飼養母雞的改變。雞會認人、與人互動,母雞讓老人有事情做,和家人也多了話題,雞還會生蛋,能讓老人自給自足。

老師希望能邀請年輕人共同參與,幫忙老年人養雞,還可以活化閒置空間,讓土地肥沃。這樣的飼養方式,能有效減少大規模飼養,改善母雞處境。

為了獲取人類更高的利潤,發展了大規模而緊迫的飼養方式,往往會誘發雞隻各種疾病。有關近來討論的荷蘭毒蛋事件,就是不當除蟲(雞身上的寄生蟲)所致。如果,我們的雞隻飼養密度沒那麼高,不用剪喙,雞隻自然可以為自己清理羽毛及身上的蟲子;放牧、讓雞隻有曬太陽及沙浴的機會;採用自然一點的除蟲資材為雞隻洗澡,但這種做法很費工,一般高密度籠式或是平飼的,很難這樣處理。

楊老師從同情格子籠蛋雞的慘況,找尋替代的雞蛋來源,進而親身飼養蛋雞、觀察蛋雞行為,思索如何改善蛋雞的處境,最後開創符合友善環境理念,並串連雞與人類老年化社會。這是一段極為典型的生命探險,從開放心胸體認雞作為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並充分理解彼此存在的意義與相互依存的特質,認知在現今這一時點上,人類社會的進程與其對雞的生命控制現況,思索如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這當中牽涉到楊老師如何看待動物:她近距離觀察雞的行為,了解牠的性情,並貼合著牠的性情,建構雞的生活環境;進而,想像順著雞性子,創造雞與人多樣的相處模式,找尋雞與人類社會的最佳連結。

相信這會是一項無止盡的作業,目前站在改善畜產牧場的蛋雞、肉雞處境的基點上,將雞帶入家庭,雞陪伴老人,也獲得老人的照顧與保護,並滿足家庭基本的雞蛋需求。雖然以動物權的觀點,這樣的改變仍然無法擺脫利用非人類動物的控訴;但是,這樣巨大的工程是無法一蹴可幾的,跨出第一步,一點一滴的改變,才能一寸一尺的接近人與動物關係的理想境界。

更多資訊:

食二糧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makegoodlifewithtravelerandhen/?fref=ts

食二糧友雞生活蛋鋪 http://henandtraveler.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