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玩的小米對餐桌上的飯菜不感興趣,即便那是小農栽植、未施農藥的美味蒸玉米,爸爸面對憂愁的小米,提出「食物從哪裡來?」的問題,並娓娓細述友善蛋雞農場如何實踐放牧飼養與循環農法,果然勾起小米的好奇心;進而也提到食物與動物利用的關係,肉食與蔬食的選擇,關乎動物倫理與愛護動物的理念。談到街邊隨處可得、孩童最愛的炸雞,爸爸說明這些熱鍋裡油炸的雞肉食材,多半來自工廠化養殖場飼養的肉雞,牠們歷經反覆育種研發,生長異常快速,一生都存活於擁擠的空間裡,只為了幫養殖場主掙取可觀的利潤,可是這些雞過得很不快樂;其他的經濟動物在來到餐桌之前,也都一樣有許許多多令人傷心的故事呢!小米反問:「牠們為什麼會來到我們的餐桌上呢?那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吃牠們呢?」
今日,提倡友善養殖、允許動物能自由奔跑的牧場,畢竟還只是少數;面對吃食這等人生大事,或許,讓我們從不浪費餐桌上的食物做起吧!
一、《小米的晚餐》
本會於2017年製作的教育動畫《小米的晚餐》,希望提醒人們從瞭解你餐桌上的食物做起,凝視食物來到餐桌之前所有辛苦與悲傷的畫面;進而懂得珍惜食物、不浪費食物;鼓勵人們在能力範圍之內,盡可能選擇友善農產品;最後,嚴肅的思考食物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倫理上做出有意識的退讓,選擇簡約的蔬食生活。
讓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友善畜產與人道認證吧!
二、友善畜產與人道認證
本段落之書寫依據,得自2017.12.12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廖震元博士(以下簡稱廖博)與本會湯秘書長之會談紀錄。
雞隻藥物注射釋疑
在製作教育動畫《小米的晚餐》時,坊間有些說法:會不會有不肖商人,希望肉雞快快長大,而施打生長激素或是控制光照呢?延長光照,讓雞隻不要睡覺,一直吃飼料,好快快增重;還是改變光週期,例如:6小時照光、6小時關燈,這樣雞會以為12小時就是一天,24小時就等於長兩天了。
廖博說明,現行的肉用雞有兩種,一種是白肉雞、一種是有色雞(俗稱土雞)。
白肉雞經人類育種成為快速生長的經濟動物,三十多天即可長成,肉質較軟嫩,適合做炸雞或加工食品。白肉雞發展至今已是非常穩定、工廠化的品種,牠的生長、習性是一致的,其種雞場、牧場維持得非常乾淨,少有疾病的問題,所以,養白肉雞,就是整批的統進統出,所有雞吃一樣的飼料、生長一樣快速,雛雞一整批的送進養殖場,飼養約三十天即送屠宰,又可以將整場清理、消毒得非常乾淨,因此白肉雞養殖場幾乎沒有疾病的問題,甚至不需要用藥,用藥反而增加成本。
白肉雞品種的特性:生長快速、不喜歡運動!飼養過程並非不讓牠運動,而是牠本身就不想動。在白肉雞人道認證項目開發的過程中,廖博曾在實驗中觀察得知:沒有雞隻願意跳上為其安設的棲架,因而確定棲架並非此種類的雞隻生活之必要設施,所以棲架的設置就不強制訂定於認證項目當中。
土雞需要飼養一百多天,肉質較韌,適合炒、煮等中式烹調,土雞養得比較久、肉質比較硬,較有雞肉鮮美的風味。然而,因為其飼養時間較長,較有罹患疾病、使用藥物的機會,如同經濟作物農藥使用,需要考量停藥期的原則,使用藥物預防或治療雞隻疾病,必須得過了停藥期之後,雞隻才能屠宰、食用。
雞的一生僅於雛雞階段需要打疫苗,之後,若需要用藥,以加藥在飲水或飼料的方式為之,不會打針。試想整場幾十萬隻雞,要如何一隻一隻的打針呢?雛雞易於控制其活動,可將牠們裝載在籃子裡,以自動化的打針設備施打疫苗;而且有些疫苗是以整廠噴灑、或將藥水點在雞隻眼睛,並非一定要以注射筒打針的方式施打疫苗。
此外,可能遭受詬病的光照控制,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家禽的生理極易受光照的影響,所以照光要適度。延長照光時間,雞隻的生長與產蛋量會一直攀高,但是高到一定程度對牠是有害的,反而造成最後的收益不佳,所以業者不會任令過度照光的情形發生,但延長照光是可能的。例如:在日落天黑的時段加多一小時的照光,但不能無限度的延長,那會造成雞隻頻繁下蛋,雞「兩下就壞掉了」,健康狀況大受影響;肉雞亦然,過度光照會使雞隻的生長大亂,光線是控制雞隻生長的信號,過度給予生長信號的刺激,但其他身體的狀況趕不上,一定會影響後續農民的收益。例如:光照促使其生長快速,但若其骨骼未能有相應的成長,雞可能會因負荷不了自身的體重而跛腳。
如此商業化的經濟動物,已經被人類研究透徹,如何控制其生理,已十分了然。延長一小時的光照時間,有可能讓雞隻多進食一些,但調節雞隻的生理,才是延長光照的主要目的,就如同某些植物只會在長日照的季節開花結果。所以,其實不能一昧大量餵食、讓雞多吃飼料,使其快快長大;而是需要以光線調節雞隻的生理,影響其腦下垂體的下視丘,將雞隻的生長最大化。
人道、友善畜產認證的內涵
遵照動物福利五大自由的要求,飼養場必須滿足雞隻生存的基本條件,諸如健康、營養、疾病、傷病醫療等等,而這些僅是最基本、堪稱及格的條件。例如:在傷病醫療方面,如果飼育管理不佳,常會造成雞隻產生啄羽、啄肛等相互傷害的行為;土雞農場眾多的公雞接連踏上母雞背脊,以利爪扒壓、強行騎乘,母雞因此不得休息而身衰體弱。
台灣農業標準學會所倡行的人道認證是在這些基本條件之上,再行提供更好的環境,也就是在慣行飼養的環境,增加符合動物習性、促進動物福利的設施與做法。 例如:提供比一般慣行飼養更大而豐富化的空間,創造更多的社交機會,給予諸如棲架、沙浴池、產蛋箱等符合動物習性的快樂元素,其實,不給牠這些設施並不危及牠的生命,但這些是雞願意花時間與氣力去享受快樂的環境空間。
另外,友善飼養不做強迫換羽;而且,密閉通風的飼養場不會進行強迫換羽,因為換羽掉落的羽毛會塞住通風口。
理論上,認證需要聚焦,人道認證便須針對宣稱的人道項目做好管控;可是,人道認證會將食品安全與產銷履歷追溯也一併進行管控,因為總不能讓消費者吃了人道雞蛋卻拉肚子吧!嚴格說來,食品安全應屬於其他認證的標榜,與人道認證的訴求無關,但基於品牌的經營,這還是會被視為基本條件加以的。例如:飼養的動物罹患疾病,人道認證牧場會投藥給予治療,並管控停藥期,不能讓藥物殘留的肉、蛋製品流入消費市場。而生產履歷追溯可協助我們找出食品安全的問題點,並適當予以排除,以杜絕此問題點後續發生的可能性;另外也提供消費者相關的生產資訊,避免莫名加入履歷以外的飼養元素,或遭人濫用,為產品確實來自人道認證牧場定義的生產系統的事實,提出保證。
論及人道認證管理的流程:首先,制定人道飼養規範,定義飼養作業的相關規格;其次,派遣專家親臨農牧場,輔導農民達成規範的要求,事實上,人道飼養堪稱是一門學問,並非單方面聲稱想做即可達成。例如:不剪喙,如果牧場的雞隻全都不剪喙,那麼必須要提出有效的配套辦法,避免啄羽造成雞隻的嚴重外傷,這便是專家展現專業,輔導牧場革新飼養方式的重點。再則,定期查核確認日常運作是否符合規範;最後建立可資有效追蹤的產銷履歷,確認產品源自符合動物福利的飼養單位。
禽流感與人道飼養
截至目前為止,經由學會認證的蛋雞場都沒有爆發禽流感疫情,推測這些人道飼養的雞隻比較健康、抵抗力好,就算感染禽流感病毒也不致發病,但牠們可能受感染而帶原;然而,目前政府的既定政策是消滅禽流感,只要感染帶原、即使不發病也不許可,也就是在雞隻身上檢驗出禽流感的抗原或抗體,都是不允許的狀況。
以地狹人稠的海島台灣而言,牧場周邊五公里的範圍內,鮮少有杳無人煙或沒有公路鋪設的區域,以開放式的放牧飼養場而言,類似禽流感等傳染性病毒,便可能藉由風力飄散至牧場周邊,甚至其他的鳥類也有機會接觸放牧飼養場的病毒,進而往外傳播;所以,未來台灣的雞隻飼養勢必會走向以密閉式的室內飼養為主,而台灣很有條件推動室內的豐富化籠飼,因為這樣才有可能在最小的土地上飼養最多的雞,而室內得以空調系統過濾空氣,這對疾病防治甚為重要。
此外,雞隻的人道飼養並非放任牠在野外自由亂跑。以蛋雞為例,除了放牧之外,平飼(室內飼養、活動自由)與豐富化的籠飼(飼養籠的活動空間與高度夠大、合理的飼養密度、設有產蛋箱等福利設施)都是世界公認、可接受的人道飼養方式;而對雞隻的生活品質而言,野外放牧飼養未必比室內的人道飼養舒服。
近來,國外發展的放牧飼養場也開始構築屋頂、圍欄,避免與野生鳥類交互感染;台灣也有某些室內的平飼農場,增設符合放牧的空間要求、且加蓋屋頂的「運動場」,並定時開放讓雞隻進場活動筋骨,但此「運動場」僅設置供雞隻玩耍的設施,不擺放其他生活必需的設備與物品。
疾病控制與人道飼養
環境豐富化的福利籠會在籠內鋪置塑膠草料,其間散放些許飼料,讓雞隻滿足抓扒、覓食的習性;但是,此設計的問題在雞屎會殘留於草料當中,某些業者或管理者因此擔心球蟲疾病傳染的問題。然而,球蟲基本上是從雞場外部傳入,而且傳染需要有土壤或帶原者為媒介,所以防疫、人員進出管制極為重要;其次是雛雞來源的管控,務必確認不帶有病原;再則,球蟲病的症狀與後續的治療極為複雜,故而一般雞場多極力避免,尤其是已使用昂貴福利籠設施的蛋雞場。
疫病與撲殺
經濟動物患有高傷害性的傳染疾病時,身體健康必然耗損,如豬隻罹患口蹄疫,其病不足以致死,但會使牠口部、蹄頭部發生水泡、潰爛等症狀,造成豬隻的食慾大減,體重下降,需要長時間的療程才能恢復健康;而豬隻患病期間農場的水電、飼料、人工等日常運作花費依舊,但豬隻可能因病錯過了重要的生長期,對產業營運與獲利造成巨大的影響。故對於類似口蹄疫、禽流感等傳染病,業者均期待儘速撲滅疾病,如此也才得以銷售至國外。
官方對於因疫病撲殺經濟動物有其相關的規定與做法:業者發現疫病,主動通報主管機關,經審視其疾病種類與疫情程度,決定撲殺與否,而撲殺需將該業者周邊一定範圍內的農場一併處置,以避免疫情擴散,所以一旦下達撲殺指令,即便健康的動物也得殺害。
官方規定撲殺的流程與步驟,其中確有規定人道處理的模式,但在疫病現場的實地操作,或許有失序、野蠻的情形。本會秘書長便提到,禽流感爆發頻傳時,傳聞有的地區因獸醫人力不足,曾有將密閉式的室內雞場斷水、斷電,將病雞活活熱死的案例。自己的親人患病,我們花再多錢也願意醫治他;但是對經濟動物而言,人類社會其實並不願意花費高額的醫療成本,拯救這些罹患傳染病的動物,所以只能走向撲殺一途。
慣行飼養主要飼雞於格子籠內,密度較高,但雞隻患病、死亡,也非農民所樂見,所以農民會考量營運的經濟平衡,也就是動物或許生活的不快樂,但基本的健康條件還得以維持的飼養模式。但是,經認證的雞場的主要差異在於:學會以第三公正單位的身分,定期到場確認要求的項目是否切實執行,協助消費者檢證該農產品確實符合人道飼養的規範。
而人道飼養的動物,會因為比較健康,抵抗力較好,能避免感染疫病、發病,而面臨大撲殺的命運。
畜產從業人員的榮譽感
以消費者觀看畜產業者而言,消費者不重視畜產專業的問題,需要從教育、甚或是食農教育著手;食物生產者其實是一位達人、藝術家、也是技術人員。類似《銀之匙》介紹正確畜產知識的食農科普教材,是否足以扭轉民眾的認知,一直是個問題;社會一般大眾似乎已內化成刻板的行為模式,打從心裡看輕畜牧從業者,導致畜牧業者日益生厭,亟欲轉業。近來,某些生物科技人員積極投入畜產行業,他們起初不與畜牧專家合作,造成動物養得不好、長不大,甚至賠了大筆的金錢,繞了一大圈之後,才回頭找畜牧專家。究其原因,他們不認為飼養動物有何困難,畜牧不被視為一項專業知識。
而在畜產業者方面,業者須捫心自問,你怕不怕他人知道自己從事畜產業?如果你反駁外界的質疑,聲稱自己做得很好,那麼,當你在屠宰、運送經濟動物的時候,你怕人從旁觀看嗎?如果你怕,那麼你所做的還達不到你心中那把尺的標準。如果畜產業者敢於讓你的子女、孫子,帶著老師、同學來參觀自己的牧場,就能充分展現從業人員對畜產行業的尊重與榮譽感。
廖博提到,曾在某一年的環境教育年會活動,帶領與會人員參觀肉品市場、屠宰場與牧場,參觀者原本對畜產業的狀況毫無所悉,參觀之後,他們很驚訝看到:豬隻住在空調的房舍;工作人員以顯微鏡觀察精蟲,為豬隻執行人工授精;參觀肉品市場時,作業人員身著制服,執行毛豬調配的過程。畜產業者有必要讓社會大眾知道這是個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術的產業,而且是最有愛心、愛動物的人,才會選擇這個行業。然而,今日畜產業者動輒被批評成殘忍、髒臭、汙染、沒愛心;但是,如果這不是事實,畜產從業人員便須自我要求,提升產業專業形象,敢於讓你的男(或女)朋友知道你在做什麼。
而廖博也肯定地說,加入人道認證的牧場,其畜產從業人員的榮譽感是提升的,相信自己愛護動物。
人道認證與市場供需原則
歐美社會考量經濟動物的福利問題,最初源自於冀望產出好吃、高品質的農產品,而且消費者也願意付出高額的花費,購買優質的食材。另一方面,飼養人員發現動物在空間大、有社交、玩耍機會的環境,讓動物可以活得快樂的福利條件之下,動物的肉質、農產品的品質都會相形提升,這是讓品質加分的實質做法;而動物在運送、屠宰過程,遭受虐待、碰撞瘀青、失重、暴斃,或因此造成水漾肉等劣質肉品,故而發展出人道運送、屠宰的方式,否則無法維持高品質至最終成品。
然而,台灣人道飼養的原動力,並非來自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的需求。一般而言,台灣社會對肉質要求的水準不如歐美,所以,缺少因品質要求進而要求提升動物福利的動能。所以,台灣的法律對經濟動物福利的管制重點,應該從何處著手呢?簡言之,因為某動物福利項目的疏漏而導致農產品的品質折損,而且該項品質不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也不造成業者明顯的收益損失,那麼此動物福利項目便是我們應該立法管制的重點。例如:屠宰動物未執行電擊制昏,而是將牠活活敲死、或以尖刀刺死,如此殘忍對肉品品質並不會造成影響,甚至某方面還會使肉質提升,所以為了顧及動物受苦,需要介入人道的概念,將電擊制昏納入法律管制。
除此之外,其他的動物福利項目,便都需要有消費者願意付出相應的費用,業者才會加諸成本,進而推動該項動物福利。多年前,台灣適時出現某些消費族群與畜產業者,供應與需求的雙方,同樣重視此項精神,人道認證方可應運而生,也才能長期持續推動;這與官方由上而下的訂定標準與法令,其推行的效力是不太一樣的。
在如此自發性、由下而上、遵行市場供需原則所發展的人道認證系統,經認證的畜產業從業人員,絕大部分都具備產業專業者的榮譽感,他們深知自己能落實動物福利,成功運作人道、友善的畜牧模式,而這是其他業者做不到的;也有人看到飼養的動物活得快樂,自己也覺得快樂,而不像從前倚賴動物受苦而牟利;其中更重要的是:人道、友善的畜牧模式也能獲致業者應得的收益。
「三贏」策略
人道、友善畜牧認證的策略是「三贏」,也就是消費者、農民與動物三方,同時獲得認證落實的好處。
首先,在消費者心目中,認證是有價碼的,如果超過那個價碼,認證或認證所主張的特點便不再重要。經市場分析指出:標榜食品安全認證的產品,一般消費者願意增額付出的價碼,不高於原價格的百分之五;而經人道認證的產品,一般的消費者可接受價格加多8%至15%。而目前實際購買人道認證產品者仍屬與於小眾族群,故售價約在2至20倍的範圍。所以,在消費與生產之間,認證產品的精神必須為消費者認可、而且價格設定在他願意付錢購買的範圍之內;而這個範圍也足以讓農民願意增加人道飼養的成本,進而產生農民可接受的合理收益。
其次,對動物而言,消費者與生產者分配後的剩餘利益,便分享為動物福利的施設與做法,如此運作之下,經濟動物的福利也同時獲得改善。如果單方面把動物福利的標準訂得太高,其實動物是享受不到那些福利的,因為沒有人能夠支應並維持那套標準。政府單位制定各種辦法規範生產者,但是生產者的投入無法讓消費者買單,因為產品的售價已經高過消費者所願意付出的價碼,消費者不買,高標準的動物福利無法嵌入上述消費與生產的平衡關係,動物也就無法享受那些高標準的福利了。
所以學會倡導人道認證的「三贏」策略,其所制定的動物福利標準,是要能同時落在消費者、農民與動物三方所能允可的範圍之內,任何一方失衡,便無法促成人道或友善畜牧的農產品問市。日後,再定期依據供需與動物的發展狀況,循序考量此三方的平衡關係,逐步提升動物福利的標準。
蔬食與人道認證
提倡蔬食生活固然得以讓農民飼養的經濟動物數量下降,減少動物受苦或動物死亡的數量;但是只要還有吃肉、吃動物的人口存在,那些飼養的動物便依然存在,依然得面對可能的受苦與死亡。所以,還是要從吃食的消費者著手,消費者有要求,生產者才會改善;但是消費者的要求不能只是空口白話、說說了事的,必須要付出相對的價碼或金錢,生產者才能秉此改善動物福利。
廖博提到,在公開的演講場合,經常詢問並調查與會者吃素的比例,發現吃素人口的成長十分緩慢,深感如果要以吃素來救動物實在緩不濟急。如果消費者願意購買具備產銷履歷、或達到一定程度的衛生或設施要求的畜產品,動物福利便得以改善。進一步如果願意購買人道認證的產品,當然,可直接促成動物福利的提升;但是退一步想,如果消費者購買宣稱人道、可是不具備認證的產品,如此還是可以炒熱市場氣氛,一旦購買的量多了,政府單位便得介入管理與促成。例如:市面上有宣稱「快樂豬」的產品,讓豬隻在音樂的環境下生長,且不管音樂與動物福利的相關性如何,但是消費者會因此瞭解動物需要活得快樂的觀念,對於促進動物福利也是好事一樁。
總之,讓要求動物福利的消費需求抬頭,是現階段的重點;而友善畜牧、人道認證與提倡蔬食生活是並行不悖的。
乳牛人道飼養的認證開發
除了雞的認證之外,學會目前正積極開發乳牛人道飼養的輔導與認證。一般而言,因為人道認證並無全球一致的標準,除了歐盟或大企業訂定的規範之外,人道認證均由民間機構執行,而彼此之間的動物福利標準不盡相同,但乳牛牧場的人道認證輔導標準,一定會高於國家法令的要求與現行農場的現況。
關於乳牛的動物福利,首先提供好的牛床,避免牛因碩大的身軀直接躺臥硬質水泥地面產生的疼痛,一般的牛床以厚塑膠墊製成;其次,乳牛腳蹄、乳房炎等健康照護;平日的餵食,在飼料之外適度加以草料,提供乳牛咀嚼的快樂;設置牛背刷,讓牛可以享受抓癢的快樂;最後在小牛的照顧方面,因為小牛天生沒有飽足感,而牛一胎只生產一隻,育種乳牛的產乳量又遠高於小牛的食量,若不將小牛與母牛分離,小牛將有飽脹撐死的危險,所以關於小牛的分離飼育,需要另外以人工的方式準備初乳餵養小牛,提供小牛的較寬廣、舒適的生長空間。
三、蛋雞與雞蛋
閹雞
「這是閹雞ㄟ,肉質肥嫩,很貴喔,快點吃吧!」餐桌上,你可能會聽到媽媽這麼說。閹雞是傳統的雞隻飼養方法,飼養者認為摘除生殖器官的公雞,性情穩定,容易飼養成肥大多肉的產品。然而,人們可知道閹雞的過程,是對雞隻活體直接以器械穿刺、伸入、抽拉、移除雞隻的睪丸嗎?整個過程沒有麻醉,傷口也不縫合。技術高超的師傅或許成功機率高,但技術不佳的學徒常會有拉斷周邊血管,導致大出血的情形發生。據一位畜牧科系的學生坦言:操作失敗的時候,你只能抱著雞,看著雞血汩汩的流洩,這隻雞只有死路一條。如果穿刺的傷口太大,便以文具用訂書機直接釘定「縫合」,現任虎尾農工的陳瑞楠老師這麼說。
友善飼養、快樂雞蛋
「食二糧友雞生活教育基地」執行長楊環靜老師,曾經有一段深刻的閹雞經驗,驚嚇之餘,她的人生進路為之改變。有一年,她參與家衛所辦理的雞隻飼育課程,親眼目睹閹雞的過程,循著楊老師的目光望去,受制於刑檯上待閹的雞隻,或許因為驚嚇過度,全程聽不到牠吱吱咯咯的叫聲,牠似乎全然失去掙扎的氣力,呆若木雞的承受那粗暴的「手術」。她因此開始反思人對吃的態度,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口腹之慾嗎?「人類太自私了!」她說:「如果沒有那段經歷,我想……我還在旅行吧!」目睹動物受苦的景況,更堅定楊老師為動物付出,全心推動「友雞生活」的理念。
今日台灣95%的食用雞蛋來自工廠化農場,運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理則,將蛋雞視為專做生產雞蛋的「裝置」:「種雞場」是蛋雞生涯的第一站,場主自國外進口品種蛋雞的蛋,孵化後便送往第二站的「中雞場」,蛋雞7日齡即需剪喙,並受打疫苗;雞齡2~3月便送至第三站的「養殖場」,配置在密密麻麻的格子籠裡, 長成至4~8月大的產蛋能力最強,8~12個月大時,便需視情況斷絕雞隻飲食、強迫換羽,希望可回復其產蛋能力,可讓牠們再繼續生產3~4個月;之後產蛋能力便逐月下降,一般的蛋雞多半在飼養2年之後離開格子籠,送往終點站屠宰場做特定的食肉用途。
自然生長的雞隻在陽光下沙浴,振翅鼓動溫熱的沙子流竄於毛羽之間,藉以驅走病原;或以尖喙梳理毛羽,避免結成毛球、滋生雞蚤等外寄生蟲。然而,蛋雞的飼養過程並不允許雞隻運作這些與生俱來的能力、展現其正常的動物行為,養殖場為節約土地成本、極大化雞隻的生產效率,密集飼養於室內的封閉空間,並嚴密控制飼養場的光照時間;為避免雞隻打鬥互啄,毀壞生產雞蛋的「裝置」,出生不久即須剪喙。取而代之的疾病控制法則,除了在「中雞場」施打疫苗之外,在「養殖場」餵養的飼料裡投藥、或整場噴灑消毒劑、殺菌劑,便成為飼養的標準作業程序。近日的芬普尼「毒蛋」,便是肇因於工廠化飼養、殺蚤藥殘留於雞蛋的食安事件。
與「食二糧」合作的農場,便沒有產出「毒蛋」的疑慮,首先,他們採行開放空間、低密度的放牧飼養,雞隻享有沐浴陽光的美妙時光;其次是不定期幫雞隻洗澡,楊老師引進獨特的做法,將雞隻的砂浴池攙混適量的硫磺粉等天然驅蟲材料,雖然味道不好聞,但重點是讓雞有足夠的空間洗硫磺浴;或者飼養人員可以讓雞一隻隻的泡硫磺浴澡,就像人泡硫磺溫泉一樣,這種做法很費工,一般高密度格子籠或是平飼的養殖場,很難這樣處理。
在「食二糧友雞生活教育基地」裡生活的雞,活得就像一隻雞,不但活得健康、而且很快樂;牠們平日自然產蛋,快樂的生活,而且楊老師會飼養牠們至終老,不會因為產蛋量下降便淘汰牠們。
楊老師本身茹素,僅吃自己飼養的快樂雞蛋。昔日,她同情格子籠蛋雞的慘況,希望找尋友善飼養的雞蛋產品,過程中方知友善農產品來源有限、得之不易;進而起心動念、親身飼養蛋雞,觀察蛋雞的行為模式,思索如何改善蛋雞的處境,企圖創造快樂雞的美好生活。進而她導入循環農法,以雞的排泄物製作有機肥料,實踐友善環境的理念;此外,積極推廣老年人養雞、生產自己吃食的雞蛋,一方面引介健康、友善的飲食,也同時排遣老年歲暮生活的寂寥,串連蛋雞與人類老年化社會,並期待獲致「雞生」與人生的雙贏局面。
四、乳牛與牛乳
情感豐富的乳牛
服務於國立虎尾農工、擔任畜產保健科科主任的陳瑞楠老師,大學畜牧學系畢業之後,進入醫學研究所深造,贏得碩士與博士學位,專長為肝病治療;為了醫療研究,平日操作許許多多的動物實驗,自是不在話下。幾年下來,老師自覺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毅然放棄深耕多年的學術生涯,落腳雲林、投身畜牧相關的教學工作。外表看起來非常年輕的老師,其實茹素已歷十多年的時光!素食生活與畜牧教學,兩者看來衝突性極強,這當中想必有十分令人動容的故事!
陳老師大學時代曾在乳牛牧場實習,親身目睹乳牛遭遇淘汰的過程:每當乳牛的泌乳量不符合畜牧經濟利益要求的時候,該乳牛便被劃歸為「淘汰牛」,強行拖至欄舍的另外一個角落,等待輸運貨車載送至屠宰場,製成一塊塊的肉。貨車到來之前的等待時刻,同一欄舍的乳牛同伴,不約而同地往這幾隻「淘汰牛」靠近,十分親暱的圍繞在牠們身邊,彷彿進行某種肅然的生命儀式,細心的舔拭那即將「淘汰」的巨大身軀,牠們似乎知道所謂「淘汰」的意義與命運,牠們知道此番登上貨車之後,便永遠不再回來!
陳老師看到那「淘汰牛」眼角流下淚水,牠哭了;青澀的學生時代,目睹此情此景,也許刻意為動物與自己做出區隔,也許強自鎮定、不以為意;十數年後回想起來,陳老師坦言心情十分沉重與難過。
乳牛很喜歡被擠奶嗎?
場景移至滿佈開闊草原、風光宜人的觀光牧場一角,在成排的半自動榨乳機前方,帥氣的牧場工作人員面帶微笑,說明機器如何以正確、且兼具衛生與效率的動作榨取乳汁,最後他也提到:「乳牛很喜歡被擠奶哦!牠們脹乳的時候,都會自己走近榨乳機……」
乳牛真的喜歡住在人類經營的牧場裡,接受榨乳機擠奶嗎?
首先,能住進牧場的乳牛,是經過人類數十年來精心育種,產乳量、產乳週期、乳脂率等都得符合人類期待的品種;而乳牛不是生來就可以大量生產乳汁,如同一般哺乳動物,那是母牛懷孕生產小牛之後,為了供養小牛才分泌乳汁、儲存在那脹大乳房裡。但是,工廠化牧場並不允許母牛哺育小牛,16個月大的母牛經由人工授精的方式懷孕,經過約9個月孕期誕下小牛,小牛吸取數日初乳之後,受迫與媽媽分開,便於牧場的均一化管理;之後長達10個月左右,母牛便得逡巡於榨乳機周圍,耐受著脹乳、榨乳的循環;短暫2個月休息後,再度進行人工授精,進入下一個循環的乳汁生產程序。如此歷經7至8個週期,或有統計數據顯示約莫在乳牛4至5歲左右,便因產乳的質與量下降,遭致淘汰、宰殺的命運。
因為育種使產乳量暴增,故而產生脹奶的痛感,自然希望尋求榨乳機來排解。牠真的喜歡被擠奶嗎?其實,乳牛遭人類貪婪的榨取,幾乎已異化為生產機器,失去發揮其生命能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所有可能。
喝牛乳的迷思
從營養學的角度,牛奶具備營養成份,必須置入我們飲食列表當中,而且有諸多科學數據說明其具足糖質、脂質、高生物價蛋白質、維生素、鈣磷等礦物質,並可促生益菌,極富營養價值,因此養成全民飲用牛乳、食用乳製品的風潮。然而,人們因乳糖不耐(Lactose intolerance)而常有喝牛乳引發腹瀉的經驗,這是因為牛乳中富含乳糖,而只有幼兒的腸道可分泌乳糖酶,消化乳糖;四歲以後,90%的東亞人便失去製造乳糖酶的能力,即便某些歐洲人因染色體突變,仍可於成年後消化乳糖,但整體而言,約有65%以上的成年人,斷奶之後便失去消化乳糖的能力。
如此高比例的發生率,也許應該視為人體的自然現象,再有營養的食物,無法吸收、腹瀉鬧肚子,大半的營養成份也都得跟著排泄而出;但是另一方面,為何仍有振振有辭的科學報告,鼓勵大家多喝牛乳呢?學者田松認為這是科學「巫術」(科學主義)作祟,人們習慣片面相信科學社群提出的數據,這些數據泰半遠離個人的親身經驗與歷史記憶,以尊崇科學為進步與時尚的表徵。其實,這些科學數據多半在有意識的實驗設計之下證成,用以回應乳品製造商拓展市場的訴求,甚至迴避某些已知的科學事實所致。
喝牛乳的倫理考量
哺乳動物當中,僅有人類在斷奶之後,仍然大量飲用乳品;回顧歷史,台灣的成年人,原本沒有飲用乳品的生活習慣,但是,循著日治時期的西化思想、戰後資本家鼓動科學主義的歷史脈絡,帶動一波追求營養、時尚的飲食風潮,即便鬧肚子也要戲稱排毒,勇往直前的吞嚥而下。然而,這竟是以活生生、情感豐富的乳牛生命所換來的嗎? 如果,眼前擺著一杯香濃的鮮乳,有選擇權的你、我,應能作出適切的倫理判斷,改喝豆漿吧!
五、減少飲食造成的傷害
想想2歲大的蛋雞與5歲大的乳牛,在牠們生產力下降,不符蛋、乳生產的經濟效益之後,仍得擠出牠最後的經濟價值,將剩餘的肉身製成相關的肉製品;更不用說專為生產肉品的其他經濟動物,因為人類喜愛其細嫩的肉質,牠們都在極為年輕的階段便遭屠戮,成為人們吃食的肉品。我們回頭審視彼得•辛格於《動物解放》書中的倡議:「瞭解你吃的肉、蛋的出處與來源」,「不吃受苦的動物」;那麼,我們該如何因應、從何開始呢?
錢永祥老師曾為《深層素食主義》一書寫作中譯本的導讀文章,以「不吃死亡」為題,當中提及素食主義者常遭指責不夠徹底一貫,因為在肉食文化的社會裡,全然茹素、並完全不使用動物利用的製品,常會造成當事人的負擔與不便;但錢老師強調,「素食主義要求『效果』,而不要求『德性』;他的重點在於減少肉食所造成的具體傷害,而不是塑造全心吃素的聖人。」
認識我們餐桌上的食物,讓我們知道肉、蛋、奶等食物的生產並非天經地義的,當中有多少繁複、殘忍的過程;在我們仍然不能全然革除吃食肉、蛋、奶的飲食習慣之前,先從不浪費食物做起吧!進而,思忖個人與環境的狀況,適度選擇替代食品或友善農畜產品;最後,再朝往簡約的蔬食生活邁進。
▲《牛》
作者:蔡孟閶
創作理念:
自從自己也豢養動物後,體驗到動物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若你說這只是人類自身的浪漫想像,我不反對;人類對於其他動物的態度,卻已經超過「作為維繫生命必須」的程度太多太多,不只大規模的飼養,以及選擇性的殺食……這些想法,盤據已久。無法三言兩語跟身邊的人說明,不求說服他人一起思考/反省人類吃食動物的慣性,只希望別用「你這樣營養不均衡」強迫他人放棄從飲食習慣改變。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必須得到應有的尊重,而不只是滿足人類的慾望與歡愉。我相信這世上依然有人悉心照料一頭牛。
(圖片來源:設藝之間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