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狗貓豬雞,你該關心誰?─Peter Singer 教授專題演講

動物關懷
文/
主講人:Peter Singer/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中心生物倫理學教授 撰稿人:蕭業庭/專案研究員

Peter Singer 教授於2016年五月三十日,受關懷生命協會之邀,於台北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進行專題演講。

教授的著作「動物解放」在1996中譯後推廣至台灣,迄今已經廿年,「關心動物」已成為普世的價值觀,這段時間內臺灣的動保運動不斷嘗試打破人和非人動物之間的物種主義(Anthropocentric speciesism)框架,逐步改善非人動物的生存處境。

本次來台,Singer教授舉辦兩場演講,分別闡述兩個主張:一為「有效的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于玄奘大學舉辦;二為本次演講主題「貓狗豬雞你該關心誰?」----人們不只奉行人類中心的物種主義,還有另一物種主義的存在:特殊物種獲得了特別的偏愛,本文即摘要此次演講內容,說明人類為什麼必須克服這類型式的物種主義、如何克服,並將動物保護的抗爭再擴展。

 何謂平等?

「看到小狗,人們會說:『我的確很關心這些動物。』看到小貓受虐,會說:『怎麼有人忍心殘害牠們?』但當人們看見被關在籠子裡的母雞,或是即將成為桌上佳餚的豬,反應可能不會比看見被殘忍對待或凌虐的狗貓還要激烈。」Singer 教授開門見山指出「我們應該思考,對某些特定動物的直覺反映,我們是否應該修正在直覺反應出現後,所採取的行動?」

在1975年「動物解放」一書中引述「面對苦難,萬物皆平等」,概念接近佛家所說的「眾生平等」。所謂「平等」意味著什麼?並非指的是給予萬物一樣的待遇或權利,而是「平等的考量」(equal consideration of interests):一個有意識的生命,具有感覺能力,能感知喜悅和痛苦,否則就只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你能將自己置身在那個角色下,並能感受他的痛苦、喜悅,那你的所作所為,對這些生命就很重要。

應該在乎到什麼程度?

「面對有情眾生,我們理應平等對待所有生命,而不因其種族、性別,或是物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樣的原則不光只是單純給予我們在動物議題方面的一個準則,同樣的表達了我們對於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方面的反對立場。人類平等的原則,並不取決於人與人之間事實性的判斷(如智力、體能等),反而是一種道德理念 ─ 人類應該如何對待人類的規範。

但這並不是說,你必須得犧牲自己更多的利益,去成就他人的利益。我們不能簡單的劃分成,這個生命是我族類,所以可以獲得更多利益,而那個生命非我族類,所以就無法獲得利益。「但我必須承認,在有些情況下,物種間的界線,跟所謂的種族或是性別間的界線,還是有所不同。」

人類對他者的關懷,不會因為他們是何許人或生物、有什麼能力而改變,但必須追求不同物種間的「相同利益」(similar interests),如同不同人種、性別間,有不同的利益取向:黑人爭取受教權、婦女爭取投票權……,動物雖不必受教育或投票,他們要求的是另一種不同的利益─免於疼痛、免於受苦的權利。「這些跟人是一樣的,對於生活中的樂趣,或是折磨的接受度,取決於只有人類才有的認知或是心智能力,我們知道動物也能感知痛苦,所以我們也理當給予牠們,相同的待遇以及利益。」

第二種物種主義

就像種族主義、性別主義一樣,因為人們抱持著「人類中心物種主義」,相信人類利益遠大於非人類物種的利益,並合理化人類對動物的傷害,這種態度,就是動物受虐的原因。而物種主義的另外一種型態「物種偏見」,也是源自於此,某些特定的動物比其他動物具有較高的利益,這通常取決牠們有多討人類喜歡。

舉例來說,見到在籠子內的小狗,準備被宰殺,相信在場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錯的,這些狗兒所受到的對待是不人道的,大多數人都會譴責這樣的行為,但為什麼大家見到籠子裡的雞卻沒有這麼大的反應呢?

在擁擠的雞籠內,為取得生存空間,雞隻會互相攻擊,虛弱的雞往往會被啄傷甚至致死,有的飼養場主人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會把雞隻的喙殘忍切除,鳥喙上有很多神經,這個過程對雞來說是痛苦的,而雞隻必須忍受這樣的痛苦數小時之久。

若是我們譴責對狗兒的殘忍行為,同樣的我們也應該譴責對於這些下蛋母雞的虐待。不論我們是否喜歡雞、喜歡狗,在利益平等考量的原則之下,對動物的關心,不該因為喜好而有所差別,所有殘忍的行為,都該受到譴責。

 痛苦發生在哪裡?

看統計數字可發現:每一年死於研究中的脊椎動物數量大約為1億隻,但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每一年死於食物工業手下的陸地脊椎動物,不包含魚類,卻有將近600億隻在食品工業被犧牲掉的動物數量!遠遠大於研究動物或流浪動物,即使只是計算未屠宰前,就已經因為飼育環境、方式、運輸而死亡的雞隻數量,數字還是流浪動物、研究動物死亡數量的五倍之多!

而在台灣,根據關懷生命協會提供的數據,得到了一些大約的數字,狗跟貓的數量(包含流浪在外與收容所內)大約在230萬,但用於食品工業的動物數量約莫1億,食品工業動物的數字要比所謂的寵物類動物還要多出50倍。

雞一般可以活七年,但肉雞和蛋雞通常在兩歲以前就被宰殺,有些肉雞死亡是因為生長得太快,牠們的骨骼無法承載身體的重量,最後因為身體過重而整個塌陷,牠們無法動彈,只能躺在地上,或是躲在陰暗處,沒有水,沒有食物,最後死於脫水或是飢餓。擁擠且高溫的運輸過程,對動物來說也是折磨。而食品工業裡的動物所承受的痛苦,要比其他領域被虐待動物還要來的多。

我們又能做出什麼樣最大的改變

在這個道德議題上,到底有何進展?事實上捐助於動物保護的金錢,絕大多數都流向貓狗的保護計畫,食品工業動物痛苦指數高,但受到的關注卻是較小的。我們必須重新分配更多的資源造福更多的動物。

「我們是可以對農場受虐動物產生影響力,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得先嘗試去做才行。」Singer 教授舉出幾個成功的例子:曾經盛行僅容許肉牛躺下和站立、無法行動的飼育方式,或是狹窄的蛋雞雞籠系統,也已經被歐盟與加州禁止,甚至大型企業如麥當勞、沃爾瑪,也禁止使用這種飼育方式生產的肉類。我們可以看見,既有的農業方式已經改變,飼育工業的態度正在鬆動,未來動物處境的改善是可以期待的。

對於肉類產量下降,憂慮食物短缺也是多慮;事實上,在美國約莫70%左右的穀類,都被拿去餵食動物了,穀類蛋白質與肉類蛋白質的交換率為6比1,等於6公斤穀類蛋白質只能產出1公斤肉類蛋白。穀物的產出,其實比肉類更有效率。

本次來台,Singer教授舉辦兩場演講,分別闡述兩個主張:一為「有效的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于玄奘大學舉辦;二為本次演講主題「貓狗豬雞你該關心誰?」----人們不只奉行人類中心的物種主義,還有另一物種主義的存在:特殊物種獲得了特別的偏愛,本文即摘要此次演講內容,說明人類為什麼必須克服這類型式的物種主義、如何克服,並將動物保護的抗爭再擴展。何謂平等?

「看到小狗,人們會說:『我的確很關心這些動物。』看到小貓受虐,會說:『怎麼有人忍心殘害牠們?』但當人們看見被關在籠子裡的母雞,或是即將成為桌上佳餚的豬,反應可能不會比看見被殘忍對待或凌虐的狗貓還要激烈。」Singer 教授開門見山指出「我們應該思考,對某些特定動物的直覺反映,我們是否應該修正在直覺反應出現後,所採取的行動?」

在1975年「動物解放」一書中引述「面對苦難,萬物皆平等」,概念接近佛家所說的「眾生平等」。所謂「平等」意味著什麼?並非指的是給予萬物一樣的待遇或權利,而是「平等的考量」(equal consideration of interests):一個有意識的生命,具有感覺能力,能感知喜悅和痛苦,否則就只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你能將自己置身在那個角色下,並能感受他的痛苦、喜悅,那你的所作所為,對這些生命就很重要。

應該在乎到什麼程度?

「面對有情眾生,我們理應平等對待所有生命,而不因其種族、性別,或是物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樣的原則不光只是單純給予我們在動物議題方面的一個準則,同樣的表達了我們對於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方面的反對立場。人類平等的原則,並不取決於人與人之間事實性的判斷(如智力、體能等),反而是一種道德理念 ─ 人類應該如何對待人類的規範,

但這並不是說,你必須得犧牲自己更多的利益,去成就他人的利益。我們不能簡單的劃分成,這個生命是我族類,所以可以獲得更多利益,而那個生命非我族類,所以就無法獲得利益。「但我必須承認,在有些情況下,物種間的界線,跟所謂的種族或是性別間的界線,還是有所不同。」

人類對他者的關懷,不會因為他們是何許人或生物、有什麼能力而改變,但必須追求不同物種間的「相同利益」(similar interests),如同不同人種、性別間,有不同的利益取向:黑人爭取受教權、婦女爭取投票權……,動物雖不必受教育或投票,他們要求的是另一種不同的利益─免於疼痛、免於受苦的權利。「這些跟人是一樣的,對於生活中的樂趣,或是折磨的接受度,取決於只有人類才有的認知或是心智能力,我們知道動物也能感知痛苦,所以我們也理當給予牠們,相同的待遇以及利益。」

第二種物種主義

就像種族主義、性別主義一樣,因為人們抱持著「人類中心物種主義」,相信人類利益遠大於非人類物種的利益,並合理化人類對動物的傷害,這種態度,就是動物受虐的原因。而物種主義的另外一種型態「物種偏見」,也是源自於此,某些特定的動物比其他動物具有較高的利益,這通常取決牠們有多討人類喜歡。

舉例來說,見到在籠子內的小狗,準備被宰殺,相信在場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錯的,這些狗兒所受到的對待是不人道的,大多數人都會譴責這樣的行為,但為什麼大家見到籠子裡的雞卻沒有這麼大的反應呢?

在擁擠的雞籠內,為取得生存空間,雞隻會互相攻擊,虛弱的雞往往會被啄傷甚至致死,有的飼養場主人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會把雞隻的喙殘忍切除,鳥喙上有很多神經,這個過程對雞來說是痛苦的,而雞隻必須忍受這樣的痛苦數小時之久。

若是我們譴責對狗兒的殘忍行為,同樣的我們也應該譴責對於這些下蛋母雞的虐待。不論我們是否喜歡雞、喜歡狗,在利益平等考量的原則之下,對動物的關心,不該因為喜好而有所差別,所有殘忍的行為,都該受到譴責。

 痛苦發生在哪裡?

看統計數字可發現:每一年死於研究中的脊椎動物數量大約為1億隻,但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每一年死於食物工業手下的陸地脊椎動物,不包含魚類,卻有將近600億隻在食品工業被犧牲掉的動物數量!遠遠大於研究動物或流浪動物,即使只是計算未屠宰前,就已經因為飼育環境、方式、運輸而死亡的雞隻數量,數字還是流浪動物、研究動物死亡數量的五倍之多!

而在台灣,根據關懷生命協會提供的數據,得到了一些大約的數字,狗跟貓的數量(包含流浪在外與收容所內)大約在230萬,但用於食品工業的動物數量約莫1億,食品工業動物的數字要比所謂的寵物類動物還要多出50倍。

雞一般可以活七年,但肉雞和蛋雞通常在兩歲以前就被宰殺,有些肉雞死亡是因為生長得太快,牠們的骨骼無法承載身體的重量,最後因為身體過重而整個塌陷,牠們無法動彈,只能躺在地上,或是躲在陰暗處,沒有水,沒有食物,最後死於脫水或是飢餓。擁擠且高溫的運輸過程,對動物來說也是折磨。而食品工業裡的動物所承受的痛苦,要比其他領域被虐待動物還要來的多。

我們又能做出什麼樣最大的改變

在這個道德議題上,到底有何進展?事實上捐助於動物保護的金錢,絕大多數都流向貓狗的保護計畫,食品工業動物痛苦指數高,但受到的關注卻是較小的。我們必須重新分配更多的資源造福更多的動物。

「我們是可以對農場受虐動物產生影響力,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得先嘗試去做才行。」Singer 教授舉出幾個成功的例子:曾經盛行僅容許肉牛躺下和站立、無法行動的飼育方式,或是狹窄的蛋雞雞籠系統,也已經被歐盟與加州禁止,甚至大型企業如麥當勞、沃爾瑪,也禁止使用這種飼育方式生產的肉類。我們可以看見,既有的農業方式已經改變,飼育工業的態度正在鬆動,未來動物處境的改善是可以期待的。

對於肉類產量下降,憂慮食物短缺也是多慮;事實上,在美國約莫70%左右的穀類,都被拿去餵食動物了,穀類蛋白質與肉類蛋白質的交換率為6比1,等於6公斤穀類蛋白質只能產出1公斤肉類蛋白。穀物的產出,其實比肉類更有效率。

前景可期

教授也發現到欣喜的變化,因為新思維的興起、健康觀念帶動之下,美國在近年來肉類需求下降,即使中國等開發中國家需求向上攀升,教授對此仍保持樂觀,他在純素(vegan)主義興起,而不少年輕人對動保議題越來越關心,未來各國的交流能讓農場動物的處境更多的關注,減少這種對於動物的非人道的對待,創造出更大的影響力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