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尊重生命從杜絕戲虐生命開始

動物與展演
文/
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 釋傳法

  日前桃園縣觀音鄉某幼稚園為了讓小朋友留下一個難忘的童年,特地在校園水溝放進泥鰍與鱔魚,讓小朋友與老師們親手體驗抓泥鰍等「樂趣」。幼稚園張姓業者表示,面對田間泥鰍等已不復見,為了讓大家在發展經濟之餘,也要兼顧維護生態,否則將來小朋友恐無法見到泥鰍等物為何物,故爾此活動也有「寓教於樂」的意義。

  早期農業社會,田邊溝渠泥鰍、鱔魚經常出沒,為了民生大計,因此常常成為家中餐桌上的佳餚,這是還不富裕的農業社會「取之自然」的常態,但是時至今日,由於環境、河川的污染,泥鰍等早已逐漸消失,社會富裕、食物變化萬千,泥鰍也早就從餐桌上剔除,此時,「抓泥鰍」不再是「常態」,而是「特地」向魚販購買來舉辦的「娛樂」活動。

  以前抓泥鰍,是在泥鰍生長的河川溪流,泥鰍還有躲避逃生的空間,人魚之間公平競爭搏鬥;而現在的抓泥鰍,是特地買來放在封起的「競技場」,泥鰍無處可躲、無處可逃,不是被活抓、就是被折磨得翻肚皮,所有泥鰍無一倖免於難。這不是公平的競賽,而是以強凌弱的「暴力」。

  生態環境的被破壞,就是因為人類無止盡的貪欲,無限制地擴張、侵損其他生物的生活空間,大多數人類心中,絲毫沒有存念這些「地球夥伴」的生存與生活,不把牠們當作活生生的、也有苦樂感受的「生命」。如果今天我們教育孩子的,是無知於、無視於生命的苦難,甚至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牠們的痛苦之上,又怎能奢望明日的他們能做好環境的守護者呢?孩子可以無知,而身為成人的我們,又要如何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

  不禁懷疑,「抓泥鰍」到底有多少教育意義?縱容幼稚園小朋友「把生命當玩物」,這樣的心態,與保育何干?難道,所謂的「生態保育」,是要讓更多的生命受到不必要的殘虐與殺害?除了抓泥鰍,難道沒有其他更好的教育下一代的方式?

  從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該幼稚園的業主,從歡樂雀躍的無知小兒身上,對於台灣生態的未來,令人不禁深深地憂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