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農委會已於8月1日正式升格為農業部,獨立於畜牧體系的「動物保護司」隨之成立,由於組織改造也是個檢視並重整現有規範的好機會,關懷生命協會也推出一系列文章《動保司大家談》,訪談民間團體、地方執法人員對現行中央及地方動保政策推行的看法,以及對未來動保司的期待、推動議題優先順序等,彙整並傳達各方聲音。
世界愛犬聯盟:「過去動保科、寵管科已經對動團和外界做過很多政策的允諾,現在動保司變成與畜牧司平行的機構,不再只是附屬於畜牧處的單位,雖然實際的人員擴編有限,可能無法要求太高,或是短期間內就期望它展現多大的作用,但我會希望它把過去該做到而沒做到的,或是曾經允諾該去實現的,在未來幾年內,能夠逐一實現。」
世界愛犬聯盟(World Dog Alliance)成立於2014年,在台灣、香港、美國、法國及日本等地設有辦事處,長期向全球推動立法禁食犬貓、環境永續等議題,其《禁食犬貓國際公約》至今已獲得美國、英國、日本、挪威、瑞典、法國等200多位國會議員聯署支持。2019年,創辦人玄陵另創「動物友善網」,報導全球動保議題,主編由呂幼綸擔任,她同時也是世界愛犬聯盟的台灣總代表。
呂幼綸長期參與動團行動,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經常參與動保政策相關的討論與會議,熟稔台灣動保歷史脈絡與現況。問及對動保司成立的想法,她首先指出,目前雖然新增「動物福利科」,可是科長是由副司長兼任,底下人手則是由既有的寵管科、動保科各調派一名人員,人力可謂相當吃緊,雖然這可能只是過渡階段,但在台灣少子化、眾多行業缺工的大趨勢下,未來就算預算到位,員額也可能補不滿;因此,她對動保司的成立沒有過多的期待,但也不悲觀,針對現階段最需要處理的幾個議題提出建議。
與獸醫體系合作,落實寵物登記
近年遊蕩犬議題越演越烈,源頭管理成為一大重點,而其中最重要的事項,莫過於寵物登記。1998年《動物保護法》三讀通過,條文裡面就已經包含了「寵物登記」,然而經過25年,就算目前未幫犬隻植入晶片可處新台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卻因為動檢員人力不足、難以主動出擊而無法落實。只要寵物登記無法落實,政府就無法掌握確切的家犬數量、絕育與否,也沒辦法有效避免棄養。
呂幼綸說明:「以往都是中央制定和規劃政策,交由地方執行。在只有動保科的時代,會覺得寫入《動保法》、有了相關政策後,接下來就是各縣市動保處或防疫所的工作了。事實上,城鄉差距等種種現實因素,讓不少縣市往往無法承擔、執行不了,而這正是動保司應該更積極去應對和協助的。」
她提出一個可能的方向,建議動保司與主管獸醫師體系的防檢署(前身為防檢局)合作,比照寵登系統和狂犬病注射系統的整合方式,納入全台動物醫院的電子病歷,病歷表中的晶片號碼欄不可是空白,並由獸醫師提醒主人須讓寵物植入晶片,可以訂定緩衝期,如果未如期完成登錄,系統就自動通報動保行政機關,不需要勞煩開業醫師,也解除他們的心理障礙。
「政府的橫向合作一直不足,但如果還跟以前一樣,問題就會繼續存在,很難有所突破。」呂幼綸指出,寵物登記、防疫這些業務曾經各自獨立,電腦系統無法連結,但終於整合成功,因此有機會再擴充和提升功能。過去很多獸醫師自認「天職」是防疫,如果能把動物保護——或至少是動物福祉——的觀念放入獸醫教育,並在《獸醫師法》中明文規定相關責任,或許能更有效執行寵物登記,強化源頭管理。
而她的期待是,「未來動物醫院不論規模大小,共用一套電子病歷系統,其中晶片號碼欄不可或缺。」把政策融入日常業務,獸醫師不需要擔心與飼主互動會為難,可以單純詢問、提醒。這套系統未來亦可以擴及到其他動物,包含貓、兔子、鼠類、鳥類,讓所有同伴動物從生到死都可以被追蹤。
源頭管理上的另一重點,則是各動團不斷倡議的寵物飼養「黑白灰名單」。這幾年家庭寵物越來越多樣,出現許多不是台灣原生種,有威脅生態、農作物風險的異域寵物。到底哪些物種可以養、哪些不行養,以及該怎麼養,乃至於訂定各種動物的飼養指南,這些都是動保司承諾已久、必須優先去處理的議題。同時,動保司也需要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在貿易商申請引進異寵時,嚴格把關。
協助地方設置人道處置規範
從生命談至死亡,另一個與獸醫師非常相關的議題,是人道處置。以前還有所謂「12夜」制度的時候,人道處置被認為是「結束一隻動物的生命」的行為,要不要人道處置的評估無關動物健康與否。然而在「零撲殺」的現在,面對遊蕩犬相關衝突攀升、收容所長期爆籠的狀況,呂幼綸認為是時候重新定義人道處置——「結束動物的痛苦」,唯有如此,執行的獸醫師才能免除心理上的痛苦與糾葛。
人道處置雖然是由地方的動物之家、收容所執行,動保司卻應是關鍵角色。呂幼綸認為,中央必須了解地方執行上的困難,並視各縣市的不同需求給予協助。目前中央並沒有針對人道處置訂定相關評估指標及執行規範,全權交給地方決定,然而各縣市政府資源和經驗落差極大,並非每個縣市都能完善進行,況且由於人道處置容易引起民意反彈,絕不是所有縣市都願意主動面對。
然而,終結動物痛苦的人道處置恐怕是無法避免的議題,爆籠收容所裡面的弱勢犬隻每天被咬、渾身是傷,如果沒有完善的人道處置評估機制及執行辦法,反而可能被咬死或是衰竭而亡,根本無法善終。
「有些縣市人力本來就很少,我覺得動保司應該幫忙,因為動保司可以取得已訂立的評估指標和作業流程,彙整制定出合宜的範本,供各縣市參酌採用。甚至如果地方沒有執行人力,動保司可以規畫與受過培訓的獸醫師合作,定期巡迴幫助各縣市執行,我的建議就是,至少比現在更主動一些、投入一些。」呂幼綸表示。
雖然縣市狀況不一,的確需要因地制宜,不過中央可以針對資源相對缺乏的縣市,多給予些協助,另一種做法是讓做得好的縣市,例如台中動保處,去協助人力物力相對窘迫的鄰近縣市,尤其台中周邊的南投、苗栗,都有屬於生態敏感核心區的鄉鎮,即將面臨遊蕩犬移置和收容所超量的問題。
公私協力解決人力不足困境
接續縣市資源落差的狀況,呂幼綸點出,未來少子化、高齡化引發的缺工問題都會一一浮現,無論是民間還是公務單位都將遇到人力不足的窘境,這在動保行政單位將會格外明顯,因為開業獸醫師的收入、工作福利,都勝過公務獸醫,缺額補不滿將會是未來常態。
呂幼綸因此建議動保司應及早建立良好的公私協力機制,「有很多動保團體其實是很強的,不管是募款能力還是工作人員的素質及人數,以前APA(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的編制近二十人,就曾是最大的動團,但現在台灣之心、相信動物都是三、四十人的規模,台灣動物緊急救援推廣協會(原名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 也是募款和行動力突出的團體之一。」
呂幼綸認為,估計全台目前約有130個動保團體,未來公務人力如果不足,部分業務可以委託民間辦理,而且應有更多樣化的公私協力模式,包含動物救援和收容、動物之家的經營等,都可以考慮由優質的民間團體承辦,一方面填補政府缺乏的人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民間團體更趨茁壯。而過去民間團體大多習於對政府提出批判,要求政府改善,但在新的時代趨勢下,民間團體也需要思考轉型,以利能在某些議題上與政府分進合擊。
呂幼綸以世界愛犬聯盟為例,由於聯盟的使命是在全球推動禁食貓狗,2017年4月11日台灣正式立法禁食犬貓後,創始人因為了解動保機關事務繁忙,很難有餘力長期布線去抓地下化經營的狗肉館,因此曾經委託台灣的動保團體,花兩年多的時間,扮演類似民間動保警察的角色,協助查緝狗肉交易。
「每個動團的屬性、任務都不太一樣,但如果都是規模小、分散的團體,能做的實在有限。現在部分動團開始針對特定的議題或目標形成聯盟,結合力量,但還不是很成熟,我希望將來運作更成熟時,團體間可以互信互利,截長補短,更緊密地朝向提升動物福祉的大目標邁進。」呂幼綸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