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已於8月1日正式升格為農業部,獨立於畜牧體系的「動物保護司」隨之成立,由於組織改造也是個檢視並重整現有規範的好機會,關懷生命協會也推出一系列文章《動保司大家談》,訪談民間團體、地方執法人員對現行中央及地方動保政策推行的看法,以及對未來動保司的期待、推動議題優先順序等,彙整並傳達各方聲音。
「目前動保政策都是發生問題之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理想的做法是,農業部或動物保護司設置,從願景、策略到行動計畫都是透過公民參與機制去運作,舉辦相關研討會、論壇、座談會或意見收集,這樣才有認同與向心力。」
2011年倡議畜產與動保分家,呼籲成立動保司運動如火如荼展開,隔年1月,關懷生命協會邀集學者、公民及宗教團體組成「動物保護行政監督委員會」,也就是現在的「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後稱「動督盟」)」前身,與其他團體一同督促政府成立獨立動物保護機關。
動督盟秘書長何宗勳是資深社運工作者,在參與動保行政倡議之前,從事乾淨選舉、社區營造、教改、環保、國會監督等社會運動近三十年。長期站在監督政府的位置上,他對動保司有什麼樣的想法?
匯集專家學者意見,形成長期動保政策願景
「在成立動保司的過程中,動保團體直到現在,能掌握的資訊都非常有限,跟一般社會大眾一樣,只能透過媒體或是農委會主委臉書才能知道——這代表這個組織再造的過程是相當不透明的,也缺少公民團體、相關專家的意見跟參與。」面對在8月1日成立的動保司,何宗勳直截了當地評論。
何宗勳認為,這樣形成的組織缺乏願景,對於動物相關議題的未來也缺乏想像。他以2019年出版的《動物福利白皮書》為例,當時就是透過公民參與的模式,集結不同人對於動物福利的想法,才能訂定出「扎根教育鏈」、「完善規範制度」、「鼓勵創新科學研究」三大目標、七大策略方向,作為未來5到10年法律之外,推動、執行動物福利的指引。
何宗勳指出,動保司成立後,需要明確指出未來政策及管理的方向,例如在寵物管理上,目前無論是寵物美容、旅館還是買賣,目前都是用《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來規範,然而這三者業務,走向專業還是有很大差異,應該要制定更因地制宜的相關評鑑指標。此外,動保司也該提出整體產業的藍圖,讓業者有一個努力的方面與目標。舉例來說,假設幾年後要限制不適合臺灣氣候,或是不考量動物遺傳病史、外型至上的配種的寵物繁殖及買賣,就應該要有一個政策指引,業者才會有對未來的投資想像。
遊蕩犬移置需建立完整流程及配套措施
近年遊蕩犬造成野生動物傷亡的問題開始被重視,農委會幾度邀集動保、野保團體討論遊蕩犬移置的相關措施,野、動保雙方幾度隔空交火,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成立動保司後,勢必也依然要面對這個議題。何宗勳認為,動保司面對當前最棘手遊蕩犬問題,應該不迴避、勇敢面對徹底解決。
何宗勳認為,目前政府都是誰的聲音大,政策就靠到那邊去,導致很多政策沒有深思熟慮就匆忙上路,可能會產生很多後遺症。以遊蕩犬移置為例,如果沒有配套措施,例如異地移置的地點、全面家戶普查與後續源頭絕育等,只會造成無謂的衝突與資源浪費,永遠抓不完,也沒辦法真正長遠解決問題。
「假設政策是生態敏感區要全數移置遊蕩犬,那應該先以石虎與遊蕩犬常出現的區域作為示範,從試辦地點的選定、家戶普查作法,到後續犬隻絕育、打晶片,都需要討論。而目前,最困難的無主遊蕩犬異地移置,不管是土地、管理等後續問題,還是試辦要花多久時間、生態敏感區確切要如何界定,都沒有清晰的藍圖與時程表。」何宗勳說道。
何宗勳認為回歸原點,最重要的依然是一個願景,以動督盟監督政府的政策為例,當年推動「反對公立動物收容所無差別撲殺(安樂)政策」,前後花了五年積極推動;而修法過後,部分縣市出現資源匱乏、觀念未跟上等狀況,就需要更長期的追蹤與監督。動保司未來針對相關遊蕩犬等相關政策,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短、中、長期想像。
配合鄉里長,進行源頭家戶普查
在遊蕩犬議題中,何宗勳表示,源頭的部分還是要先解決,而在動督盟的經驗裡,家戶的普查是最根本的——不只是針對犬貓,而是所有動物的普查。而在這項工作裡,他認為關鍵是村里長。
「家戶的普查制度需要挨家挨戶拜訪,了解每一戶人家有沒有養動物、有沒有絕育,絕對不可能只靠中央或地方政府、動保團體,一定要結合村里長。」,何宗勳指出,每個社區地理、文化與政治錯綜複雜,只有村里長才最能掌握,也才有機會在普查後,繼續推動後續行動與追蹤。
「你要讓村里長覺得這是他的業務或責任,由中央到地方政府建立一套行政資源系統,而動保團體則可以作為專業顧問。如果村里長沒空,也至少要讓村里的社區發展協會、民間團體、愛爸、愛媽動起來。」何宗勳說。
早年從社區營造的何宗勳相當清楚社區動能的可觀,他表示,地方動保團體行政量能不足,單單救援就已經消耗許多,各縣市動物保護檢查員人力也一直處於不足的狀態;可是村里長只要願意做,就可以找到一批人,無論是長照、托育、環境清潔、治安,甚至是動保,都有可能整合出民間的力量。
何宗勳點出,如果村里內的遊蕩犬數目較少,就有機會靠社區處理,協助絕育、送養、移置,如果是特別多遊蕩犬的區域,一次有幾百隻,則可以另做專案應對。
「動保機關的橫向聯繫很差」,因此,何宗勳建議政府要提供獎勵跟誘因,把工作下放給社區。動督盟就有定期頒發友善動物傑出村里長,2021年獲獎者宜蘭市進士里陳正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從2014年起就在社區內推動尊重生命教育課程、絕育計畫、救援工作等,讓不同年齡層的里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動保議題。
另一個好的合作例子,則是今年動督盟與高雄三協里里長合作,針對馬頭山生態熱點進行家戶犬隻、遊蕩犬及野生動物調查。最終他們成功盤點十個遊蕩犬點的隻數、結紮比例、餵食狀況,也調查出家犬有近六成未結紮,可能需要進一步宣導,甚至能清楚盤點哪些住戶放養犬隻,可能造成追人、追車的危險。社區也同意,以後政府如果找到國有地要暫時安置犬隻,會配合找志工幫忙。
「把動物放進社區營造的理念裡,有民間響應,政策才能永續。」何宗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