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動物之聲2021年刊 】曾婉淋《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

動物倫理

撰文:台灣動物之聲編輯部


書名:《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

作者:曾琬淋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是香港動保人曾琬淋的著作,於2021年年初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台灣動物之聲》編輯部有幸收到琬淋的新書寄贈,在此跟讀者分享相關內容。

琬淋在大學內工作,專業領域是翻譯。她跟關懷生命協會的淵源始於2019年年末,編輯部陸續收到她精心翻譯的多篇文章,包括李鑑慧老師所寫的“Animals in Chinese Culture”(〈中華文化中的動物〉,收於安德魯.林基(Andrew Linzey)教授所編的The Global Guide to Animal Protection)。除了翻譯,琬淋還完全處理了版權洽事宜,更有必要在《台灣動物之聲》提及的是,2020年出版的第67期也有琬淋的貢獻,她義助了日本神奈川大學經濟學部山口拓美(Yamaguchi Takumi)教授的〈關懷生命協會的啟示〉的翻譯。這篇原始以英文寫成的文章,起於2019年9月間山口教授訪臺之際,受關懷生命協會邀請而特別為《台灣動物之聲》撰寫之內容。

回到琬淋的《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根據出版社的宣傳影片,作者自介本書是在工作之餘花了四年多時間寫成的。關於書寫動機,是起自看見動物議題近年越來越受到(香港)大眾注意,同時也引起許多疑問,因而敏銳地明白在這個時節點應該要有一個指南、一套說法,讓有心追尋解答的人們,容易接近與吸收目前動物倫理領域裡的一些既有成果;當然,內容的思考脈絡還是得自琬淋一方面梳理文獻,一方面加上自己的見解而成。

因此,《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集結了大眾常對動物議題推動者提出的質問,加上來自動物倫理學的重要問題,作為每章標題。二十個問題起自「何謂動物?」,結束於「世界如此紛亂,現在是關心動物的合適時候嗎?」。其中,許多提問相信是你我在探索動物與人關係上,也經歷過的困惑,如第五章「植物同樣是生命,吃肉或吃素有什麼區別?」、第八章「動物界中的捕食者也殘殺獵物,為什麼人類就不可以?」、第九章「為什麼吃貓狗會惹來更多道德爭議?」、第十二章「有這麼多人在受苦,為何還要顧及動物?」、第十七章「人類要對動物多好才足夠呢?」。

以問答型態來處理動物議題之推廣與教育,一向是運動者慣用的形式,譬如Animal Rights: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簡稱AR FAQ),最初便是集合了十五位學者共同合作撰寫問答,公開流通於網站上。《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的許多提問在AR FAQ上也有處理過。然而,琬淋在多處以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佐以論述,亦加入了香港的實例,使得本書內容與來自英語世界的答覆不盡相同,而不致於被意見對立者輕易批評為拾人牙慧。

而所有的問答形式似乎還存在某種為了「以理服人」的意圖,或直白地說,為了讓自身的動物意見有如銅牆鐵壁毫無破綻,以對照他人觀念瑕疵之目的。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的李鑑慧老師在推薦序寫道:「在這本看似客觀的問答形式中,作者並不置身事外……她站穩折衷主義立場……在這之中,自然存在討論與抉擇空間,不免激發讀者想要與之辯論一番……」,但是琬淋個人的特質使得本書問答並沒有要樹立一個意見權威,「一個求同存異、廣納所有人不同心性與處境的寬廣動保文化,毋寧也正是作者所求。」(頁7)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的陳嘉銘老師,在推薦序更是直指「愛的教育」之重要:「說是愛,與直覺,可能就是這種感情,或在當下被世人所遺忘、遺失,才導致我們不懂去愛,而要用不少言說,包裝一種動保論述。」(頁13)

《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參考了大量資料所寫成,相信可以滿足求知型的讀者,但是書名點題的「愛」也是作者的重點,讀者在閱讀之時也應放在心上。

 

延伸閱讀:
台灣動物之聲 第68期 2021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