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疫情防治談我們與野生動物的距離

動物與保育
文/
關懷生命協會秘書處

圖/取自「霧鎖青山隱獸跡-東暖閣傳奇之2018」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許多人開始省思人類與動物、環境的關係,也認為不宜食用野生動物,以避免共通疾病。1980年代,台灣盛行吃野味及盜獵野生動物,受到國際保育組織的壓力,於1989年制訂《野生動物保育法》加強查緝。如今雖有改善但並未根除,2020年林務局推出快篩技術,檢測肉品是否為野生動物及其種類,可見非法野味依然存在。

目前只有原住民族可合法狩獵,原本是依循傳統文化祭儀,最近立法院一讀審查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增加原住民族可「非營利自用」進行狩獵,並由核准制改為備查制。原本規範不得使用的七種獵捕方法,若原住民族使用傳統獵具者,不在此限。大法官也於5月7日做出釋字第803號解釋,對於野生動物保育、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發表定論。

雖然動保與原住民的支持者有不同見解,其實我們都一樣面臨病毒威脅,應該有全民防疫的新思維。本會並非反對狩獵文化,而是希望大家多重視疫情防治,因為狩獵而接觸野生動物的風險,不只會影響原住民族,也可能影響全國民眾,如今各種病毒帶來的災難,你我都不可輕忽。

人與動物共通疾病

隨著時空變化、交通發達,原住民族從部落走向城鎮,與社會大眾有密切交流,若三讀通過擴大狩獵行為,加上進步的工具及設備,可獵捕並儲存更多獵物,其他人也有機會食用。之前就有人向原住民購買野味的新聞,無論是對原住民族、食用野味的民眾,都有健康風險。

根據報導,「屏東科技大學指出,感染人類的1,400多種病原中,人畜共通傳染病佔了其中的61%,人類新興傳染病則有超過70%是接觸野生動物所導致。高山動物身上的硬蜱、病毒也曾有傳播萊姆病、恙蟲病給登山客的案例,悠遊山林時,人們須清楚劃出和野生動物的界線。」

台灣地小人稠、高度開發,山林與平地的距離並不遠,一旦有疫情爆發,所有人都可能受波及。新冠病毒至今造成300多萬人死亡,也有許多動物因感染被撲殺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資訊,冠狀病毒常見感染於人類及動物,少數冠狀病毒株屬於人畜共通病原體,可在動物與人類之間傳播。

OIE也說明,有數種動物對新冠病毒具感受性,並會傳播給其他動物,例如貂感染貂,貂感染貓。若病毒入侵新的動物物種,可能會加速其變異;若病毒入侵瀕危動物族群,也可能破壞保育工作,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

我們與野生動物的距離

如何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本會採訪了中研院院士賴明詔,被台灣學界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院士表示:「SARS傳染途徑是由蝙蝠的體液、糞便、尿液等傳到其他野生動物,例如果子貍(麝香)、駱駝或其他動物,這些動物作為中間的宿主,而進一步傳給人類。這種人和中間宿主最容易接觸的地方就是傳統市場,各種活的野生動物和人接觸的結果,就把病毒傳染給人了。所以控制SARS的最好的方式是切斷感染的源頭,即關閉傳統市場。

除了SARS之外,野生動物(如候鳥)還有野狗、老鼠(帶有跳蚤、蚊子等)都可能傳染各色各樣的傳染病,避免和這些動物接觸是防止這些傳染病最好的方法,至於Covid-19,其傳染鏈還不完全確定是否經由市場的穿山甲,有待進一步確認。總而言之,避免到傳統市場,減少和活體野生動物接觸的機會是預防這種傳染病的最佳方法。」

世界各國有許多市場販售活體動物,世衛組織最近呼籲:「有關國家應訂定更嚴格的規範,停止在公開市場買賣各種活體動物,以免造成既有的疫情惡化,或是又出現新的未知的傳染病。」台灣的傳統市場沒有這方面問題,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後消除野味市場,2013年禁止傳統市場現宰活禽買賣,剩下少數山產店違法販售野味,主要應關注的就是因狩獵而接觸野生動物的風險。

「減少和活體野生動物接觸」賴明詔院士這個善意的建議,應該請主張狩獵野生動物的人多加省思。不只病毒專家如此認為,動物專家也有同樣想法,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呼籲民眾:「不要和野生動物互動,動物身上帶著人類沒有抗體的病毒或病原體,相對地,人類身上的病毒也可能對動物造成危害。」

過去,原住民族需要打獵獲取肉類蛋白質,現在已不需冒險,有更安全充足的來源,吃野味反而有危險。屏科大學獸醫系教授蔡宜倫表示:「不要接觸野生動物、不要餵食野生動物是避免人畜共通疾病感染的最高指導原則,像愛吃山產、野味的人,在處理動物屍體時,病源很容易藉由接觸或呼吸傳染,變成人的疾病。」

防衛一體,全民一體

人類與動物都是生態圈的成員,若有病變可能互相影響,根據報導,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防疫的概念應趨向「防衛一體」(One Health),人類、動物、生態環境三者缺一不可。」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指出:「正因為開發、破壞了大自然的環境,讓人有機會跟森林裡面微生物、病毒有接觸,才會發生感染,加上又會人傳人,才會發生新興傳染疾病的問題。」

經過新冠疫情的震撼教育,現在一般民眾也能了解,病毒有潛伏期、隨時會變異,而防治工作需要跨部會合作,正是因為病毒無孔不入。立法院在此時修法,擴大原住民族狩獵的工具及行為,完全是反其道而行,罔顧全民的健康權益。

有生態學者說透過狩獵可達到生態平衡,也有人說物競天擇,某些動物過量反而有害。然而站在疫情防治的立場,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歷史也已經反覆證明,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有許多風險,尤其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任何病毒都可能引發世界危機。

政府有責任保護民眾健康、積極採取預防措施,並非限制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而是防範接觸野生動物的風險,對山產店加強管理,也防堵私人販售。同理,原住民族委員會、立法院等單位也應該向前看,雖然傳統文化需要尊重,但為了全民的健康及安全,真正與時俱進的觀念,就是讓所有人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

 

延伸閱讀:

釋字第803號【原住民狩獵案】
針對司法院大法官審理原住民狩獵相關(會台12860號)聲請釋憲案問答Q&A
針對司法院大法官審理原住民狩獵相關(會台12860號)聲請釋憲案
動物保護組織聯合聲明 「狩獵文化」絕不等於「狩獵權」
抗議22日野保法修法對「狩獵行為」的過度擴張
呼籲立法院謹慎面對所可能造成的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