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物保護教育推廣策略—經濟動物

動物與消費
文/
作者: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助理教授任孟淵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順美

當前經濟動物保護的困難在於產業界是否願意改善經濟動物處境,產業界由於受限於成本與銷售的壓力,即使生產者有意願,能做的仍十分有限,因此關鍵仍在於消費者對於濟動物福祉的態度為何。本文解析當前經濟動物福祉教育推動的困難。

一、推動教育的困難

當前經濟動物保護的困難在於產業界是否願意改善經濟動物處境,產業界由於受限於成本與銷售的壓力,即使生產者有意願,能做的仍十分有限,因此關鍵仍在於消費者對於濟動物福祉的態度為何。然而,我國的消費者對於畜產品生產過程的認知相當薄弱,因此對於經濟動物所處情況所知相當有限,即便關注經濟動物福祉,也偏重理念支持而不瞭解實務上該如何具體運作。因此,消費者對經濟動物福祉的關注必然與其對畜牧生產過程與對畜產品瞭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經濟動物的福祉又取決於消費者具體的消費行為,因此如何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決定也需要一併考慮。

由於過去缺乏相關教育,社會大眾對於畜產品的生產流程與經濟動物的處境所知甚少,再加上習慣於傳統市場中購買肉品與蛋品,對於畜產品的認識常常是一知半解、以訛傳訛。如此情況下,社會大眾將無法分辨畜產品的良劣與否,價格成為主要考慮因素,

對於經濟動物福祉的訴求受動保團體影響過大,缺乏畜產界的動物福祉觀點,使得經濟動物福祉在落實上缺乏在地性,而且標準過高、與產業現況不符合,應發展符合台灣本土的經濟動物福祉準則,並且依產業現況規劃進程,提升經濟動物的福祉。

cow 677720 960 720 748f0

現行的畜產品生產流程,產品來源追縱不易(豬的拍賣制度),無法對於產品進行有效分級。民眾習於透過傳統市場購買,傳統市場的產品往往無標示或標示不清,使得消費者無法得到足夠差異的訊息。在資訊無法有效流通情況下,唯一衡量標準將是價格,因此造成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得畜產品的品質與經濟效益不升反降。

提升資訊流通為首要目標,而消費者同樣必須提升對資訊的解讀能力,傳統上消費者對於畜產品優劣都是以傳統方式判斷—如肉的顏色、柔軟度、魚鰓、魚眼、雞的毛色等等,雖然不是完全沒道理,但有些可能是誤解(例如豬肉紅比較新鮮,結果可能是受虐豬;或是溫體豬較新鮮所以較安全;豬肉冷凍的保存期間等),應將傳統的判別方式正確與錯誤的部分列出作比較,讓民眾瞭解某些錯誤的判斷標準,教育並鼓勵民眾以科學的資訊(如檢驗報告)作判斷標準。

長期以來,我國消費者對於本土產品較不重視,而崇尚國外產品。而政府對民生物資的價格控制,特別是食品類,使消費者對於物美價廉的食物習以為常,而忽視本土產品的優點與價值,習慣以便宜的價格購買本土產品,用昂貴的價格購買國外產品。

對消費者教育的部分,應讓消費者明瞭台灣畜產品的優點與價值,例如台灣的豬肉口感與風味均較歐美為佳、曾經是有大量的豬肉外銷等,同時輔導農民生產出具有特色的本地畜產品,搭配活動、餐廳與媒體宣傳,提升消費者對本地產品的信心。而且,應當使消費者明瞭購買本地產品為當今世界潮流,如「社區支持農業」、「百里食物運動」等,無論從降低對進口的依賴,保護國家食物生產安全的重要性,還是從食物安全、環境健康、維繫地方文化等角度,購買本地產品均是世界的趨勢,提升消費者對本地產品的情感與責任感。

我國消費者對於自身的權益與消費者力量所知有限,長期以來,處於被動接受市場提供的產品,而缺乏主動發聲、提出要求,以行動表現意願。因為如此,致力於提升產品品質與動物福祉的生產者較難感到消費者的支持,無論是經濟上或情感上,也使得其他生產者對於產業升級的投資躊躇不前。

在讓消費者明瞭畜牧產業特性、畜產品的資訊、對本地產品的信心後,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瞭解個人的責任,瞭解到個人的消費選擇將影響產品的生產,同時也將影響到未來在市場上可以看到的產品,這是消費者的責任,而非政府或生產者。讓消費者瞭解個人選擇對於生產品和市場產品的影響,鼓勵消費者發出聲音,要求高品質的產品。

二、教育策略

1. 提供足夠資訊,創造區隔化的產品

政府主管單位應在原本一體適用式的分級制度,如優良牧場、CAS等,增加具有差異化的產品分級,例如自由放牧/欄舍圈養、人道運輸/飼養、小農/全自動、快速育成/慢熟等等,這類的分級沒有好壞的區隔,但能讓消費者能夠從產品中分辨差異,使願意採取高成本生產、注重動物福祉與產品品質的生產者用心能得到相對的回報。

主管機關同時應檢視原本的產品標章,如CAS、生產履歷等,對消費者的意義為何,是否達到該標章原本設計的效果,或是造成錯誤認知。例如,生產履歷的用意是強調產品追溯,但消費者是否需要從網路資料庫得到每一種使用資材,如此設計是否反而對造成消費者的混亂,則需要進一步檢驗。

2. 提升消費者畜產品正確知識

由於學校中缺乏畜牧相關的教育,在一般媒體中也缺少畜牧的消費,社會大眾對於畜產品的生產流程與經濟動物的處境所知甚少,對於畜產品的認識更常常是以訛傳訛。因此,必須結合學校、社區、通路(零售店與超市等)與大眾媒體,增加消費者相關的正確知識。畜產相關知識又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對畜牧生產過程,瞭解畜牧生產、畜產品品質與經濟動物福祉間的關聯,讓消費者瞭解什麼是好的生產方式?此生產方式為什麼重要,對健康、環境與動物的好處為何?二是對於畜產品資訊的解讀能力,如何判斷好的畜產品、包括營養、衛生、產地與生產方式等等。

除畜牧生產過程與畜產品資訊外,另外可透過時事相關的議題作為推廣主題,如在毒奶事件期間強調本土奶製品的生產與優勢,或由肉鬆生產的過程帶入動物福利的議題,將使消費者有更切身之感,並更加重視動物福祉與優良畜產品的選擇。

除有正確知識外,消費者的體驗與情感也是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重要因素,透過生產者的分享、紀錄片或直接至產地拜訪,將使消費者對於畜牧生產經過及經濟動物的處境有深刻的認識,有助於鼓勵消費者支持品質優良且注重動物福利的畜產品。例如:對於豬的拍賣系統,1.可要求銷售者同時需標示購買來源,以鼓勵銷售者傾向購買少數生產來源;2.或可要求每隻豬身上需標示生產者名稱。

3. 透過多重管道,結合各類利害關係人推廣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的主要對象為消費者,然而在生產消費過程中的利害關係人可分為直接與間接兩類,直接相關的包括零售店頭、連鎖通路與餐飲業者,間接相關則包括生產、屠宰、運輸等各從業人員。除此之外,各地農會、產銷班、協會也是相關之利害團體。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推動應協同直接與間接利害關係人共同進行,如資訊的提供可透過在零售店頭、連鎖通路與餐飲業者提供文宣品與海報,並由協會與消費者團體舉辦畜產品系列講座,在公共場所與學校中進行推廣教育。地方上各可結合各地農會、產銷班,搭配地方觀光共同推動,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之產品。平面電視與網路媒體除可透過節目傳達正確觀念外,更可以主動補助美食節目與本土節目,將優良且有特色的地方畜產品介紹給社會大眾,提升民眾對於本土產品的信心。

表一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之困難與目標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的困難
  1. 社會大眾對於畜產品的生產流程與經濟動物的處境所知甚少
  2. 對於畜產品的認識常常是一知半解、以訛傳訛
  3. 經濟動物福祉的訴求受動保團體單一觀點影響過大
  4. 產品來源追縱不易,產品資訊不足,缺乏有效產品區隔,造成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
  5. 消費者缺乏對畜產品資訊的解讀能力,以傳統方式判斷畜產品優劣
  6. 消費者對本地產品信心不足
  7. 消費者不瞭解身為消費者的責任與力量
經濟動物保護教育目標
  1. 讓消費者簡單瞭解畜產品的生產過程
  2. 讓消費者瞭解畜產品的生產過程、產品品質與動物福利間的依存關係
  3. 讓消費者瞭解本土畜產品的優點與缺點,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4. 讓消費者瞭解支持本土畜產品的重要性(食物安全、食物里程)
  5. 讓消費者瞭解傳統的生產方式與優質的生產方式(科技管理、人道飼養)間不同
  6. 讓消費者學習如何辨識不同生產方式的畜產品(標章、產品說明)
  7. 提升消費者對本土產品的信心、情感與責任感
  8. 讓消費者瞭解消費者力量如何協助生產者提升品質(消費支持、農場參觀座談、共同購買、加入會員、要求通路)
  9.  

三、各類利害關係人之教育策略

對象 教育宣導策略
學校
  • 教育方式:融入既有各領域的課程(如下);參觀學校附近的養豬場和養雞場、拍賣場或肉品加工廠;學校飼養數隻家禽或家畜供學生觀察及體驗飼養;檢視學校營養午餐肉品及蛋品來源及飼養、運送和屠宰狀況;播放豬或雞相關的影片。
     
  • 內容:

1.動物的價值意義:人類長久以來與動物互動,動物對人類生活、社會文化及生態上有其重要性與價值,而人類對動物所持的價值觀點會影響個人或整個社會對待動物的方式。這些價值雖然存在人類的生物本性中,卻受經驗、學習、文化等塑造力所影響,所以會以多樣的形貌呈現。

*現有的課本,語文領域、藝術人文等領域,在成語、寓言、戲劇中,常有對動物擬人化的描述,甚至對於動物有刻板印象的敘述,應予以討論。如:豬頭豬腦。

2.對動物的了解:人對動物生理形態與自然行為等的基本認知,能幫助了解動物的個別需求。

3.福利狀況的評估:運用五大自由的概念瞭解動物的需求並評估其福利狀態。

*探討同伴動物(貓、狗)、農場動物(豬、雞)的生理、心理及展現自然行為的需求,介紹動物福利的五大自由。(環境教育、社會,高年級、國中)

*家鄉的產業,農業-家禽家畜,應多討論到飼養方式,及哪種方式在哪些地方式不符合五大自由。

4.人和動物間的問題:由於人與動物在空間上過於緊密的生活,彼此相互干擾所造成的問題。

*覺察畜牧業動物的排泄物若沒有妥善的處理亦會造成環境污染。(健康、綜合,中年級)

5.社會系統與規約、動物友善的行動:人類的社會系統與規約(如市場系統、動物相關法律規約、教育、技術科學及動物保護組織)直接或間接對動物福利造成影響,透過個人或集體方式參與或改變這些社會系統與規約,具體改善動物福利。

食品消費

*瞭解消費者的權利、義務,檢視個人的消費行為是否考量動物福利,並且改善個人及家庭的消費方式。(家政,高年級)

*運用食品標示訊息,選擇符合動物福利、安全、營養的肉類、蛋類食物。(健康,中高年級)

*以動物福利的觀點,評估家庭、學校、餐廳、商店所販售肉類、蛋類餐點的合適性,並提出改善方法。(健康,國中)

瞭解豬、雞的飼養、運輸、屠宰、儲藏,瞭解其蛋類及肉類產品的安全衛生、健康及生產過程的動物福利狀況,做明智的選擇。(健康、綜合、家政,國中)

社會服務、法律、技術、經濟

*參與關懷動物的社會服務活動、機構,並分享服務的心得(綜合、社會,中高年級)

*政府制訂動物保護法,去阻止社會中虐待動物的行為。(社會,高年級)

*瞭解歐盟有關於畜牧動物飼養、運送及屠宰的規定,以調節進出口是否符合畜牧動物的福利。(社會,國中)

*科學及技術的發展,對於同伴動物、經濟動物的福祉可能帶來改變。(社會,中年級)

*瞭解農業時代的科技和工業時代的科技對對於動物的福利的影響。(自然,高年級)

*畜產的飼養、運輸、屠宰宜考慮動物的福利問題,不只是經濟的考量。(社會,國中)

消費者(外食族群)
  • 教育方式:宣傳折頁、出版品、影音媒體、教案、網站、座談會、研習講座、活動、農場參觀
     
  • 教育內容:
  1. 瞭解畜產品的生產過程、產品品質、動物福利與個人健康間的關係
  2. 瞭解支持本土畜產品的重要性(食物安全、食物里程),提升消費者對本土畜產品的信心、情感與責任感。
  3. 瞭解消費者力量如何協助生產者,例如:詢問餐廳食材來源、生產方式,要求提供優質且符合動物福利的餐食,分享鼓勵良好商家等。
消費者(家庭)
  • 教育方式:宣傳折頁、出版品、影音媒體、教案、網站、座談會、研習講座、活動、農場參觀
     
  • 教育內容:
  1. 瞭解畜產品的生產過程、產品品質、動物福利與個人健康間的關係
  2. 瞭解支持本土畜產品的重要性(食物安全、食物里程),提升消費者對本土畜產品的信心、情感與責任感。
  3. 瞭解傳統與優質的生產方式間不同,學習辨識不同生產方式的畜產品(標章、產品說明、檢驗報告)
  4. 瞭解消費者力量如何協助生產者,例如:詢問肉販食材來源與生產方式,分享鼓勵良好商家、以消費行動支持、農場參觀座談、共同購買、加入會員等。
供應鏈
  1. 生產者
  • 教育方式:座談會、研討會、經驗分享、非正式交流(例如:不同地區產銷班或農會之拜訪交流)、出國參訪觀摩
     
  • 教育內容:
  1. 農場中動物福利良寙不僅關乎動物之生活品質,也成為大眾關注之焦點,影響農場形象
  2. 動物福利對農場形象之影響與重要性
  3. 動物福利教育在農場內整體性之規劃策略
  4. 動物福利教育是世界畜牧業漸重視的議題
  5. 運輸業者
  • 教育方式:教育訓練、專題演講、專業證照制度
  • 教育內容:
  1. 動物福利之國際趨勢與產業提升
  2. 運輸相關之動物福利知能與法令
  3. 提升動物福利措施之經驗分享
  4. 拍賣場與屠宰業者
  • 教育方式:員工教育訓練、專題演講、專業證照制度
  • 教育內容:
  1. 動物福利之國際趨勢與產業提升
  2. 屠宰相關之動物福利知能與法令
  3. 提升動物福利措施之經驗分享
  4. 肉品加工業
  • 教育方式:專題演講、座談會、研討會、經驗分享、聯合行銷活動
  • 教育內容:
  1. 動物福利之國際趨勢與產業提升
  2. 消費者意識與產品標示
  3. 零售業者
  • 教育方式:宣傳折頁、出版品、專題演講、座談會、研討會、經驗分享、聯合行銷活動
  • 教育內容:
  1. 動物福利之國際趨勢與產業提升
  2. 消費者意識與產品標示
民間團體
  1. 生產者輔導團體(產銷班、肉品市場協會等)
  • 教育方式:座談會、研討會、經驗分享、聯合行銷活動
  • 教育內容:
  1. 動物福利之國際趨勢與產業提升
  2. 消費者意識與產品標示
  3. 動物福利相關措施經驗分享
  4. 消費者團體
  • 教育方式:專題演講、工作坊、座談會、研討會
  • 教育內容:
  1. 動物福利之國際趨勢與產業提升
  2. 提升消費者意識
  3. 促進消費者集體行動
  4. 動保團體
  • 教育方式:座談會、研討會
  • 教育內容:
  1. 討論符合台灣本土之動物福利相關規範
政府部門
  • 教育方式:法律規範、政策、產業發展方向、種子人員培訓
  • 教育內容:
  1. 擬訂經濟動物相關法律規範與行政命令
  2. 制定有利產業升級之相關政策
  3. 提供產業人員專業證照之教育培訓
  4. 訂定優質生產標準,創造市場區隔
  5. 補助影音媒體、文宣品與教材製作,建立社會大眾對於經濟動物福利之正確認識
  6. 教科書課程綱領加入經濟動物內容,描述動物福利情況之重要性
媒體
  • 教育方式:研討會、座談會、專題演講、大學傳播學系課程設計和內容
  • 教育內容:
  1. 對於動物之報導內容,應尊重動物之生命價值與動物福利,不可任意貾毀、戲謔,應宣導正面對待動物之態度,而對於不當對待動物之內容和作為,應給予嚴厲之批評和指正
  2. 當報導動物福利與人類活動衝突,而必須犧牲動物福利之時,應說明原委,用字遣詞需對於動物予以尊重,不可貶低或視之理所當然
  3. 增加對於經濟動物之報導,應從生命觀點與動物福利角度進行平衡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