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心靈療癒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食物不只提供營養、能量、飽足,還擴及到文化、經濟、各種創作等,甚至有心靈療癒的作用,即使成為宗教也不讓人意外(歡迎找Google大神聊聊:飛天意麵神教,感恩麵神、讚嘆麵神~)。
關於飲食主題,有各種節目、書籍、影片等,已然成為一種文化,而且雅俗共賞。在日本這個娛樂王國當然也要來炒炒熱飯,最近的佳作當屬《深夜食堂》,從漫畫改編成電視劇、電影,述說飲食與人生的故事,充滿酸甜苦辣、悲歡離合。
《戀愛中的肉食女子》、《幸的寺廟飯》這兩齣日劇都以女主角為出發點,她們各有不同煩惱,經由飲食得到啟發,心靈被療癒了,生活中也有所進展。最大差異點則是,一個肉食,一個蔬食,各異其趣。
肉食系、草食系
肉食系、草食系男女,也是日本創造的流行語,不是愛吃肉或愛吃草的意思,肉食系表示主動積極、擅於撩人,草食系則是被動溫柔、安於平淡。讓我不禁想到,中文的「開葷」也有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意思,若要形容自己不是好欺負的,就會說「我可不是吃素的」,不同語言對於葷素的延伸意涵,倒是有相同見解。
這種分類也可放到這兩齣日劇中,《戀愛中的肉食女子》只有上下兩集,演員只有男女主角以及餐廳店長、店員。不過在兩集的劇情內,就歷經了分手、求婚、欺騙、坦承、復合等過程,可說是直來直往的肉食系故事。
《幸的寺廟飯》總共10集,演員包括女主角、寺廟三人組、工作及生活中的其他人物,每一集都有因為飲食帶來的感動小故事。但是直到大結局,男女主角仍處於曖昧狀態,完全就是草食系的典型代表啊。
吃葷、吃素、刻板印象
人類社會中,刻板印象無所不在,例如男人就是這樣、女人就是那樣,容易忽略個體的獨特性。在飲食方面也是如此,似乎愛吃肉的人就熱情如火,愛吃菜的人則是平淡如水,這不只是一種印象,有時還是一種期待。
這種現象也反映在這兩齣日劇中,愛吃肉的女主角雖然自認不是肉食系女子,基本上還是一個敢愛敢恨、衝個不停的狠角色(日劇常見橋段-在路上奔跑,追逐所愛的人,搭配煽情音樂)。《幸的寺廟飯》女主角則是運氣太差、缺乏自信,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一個好男人,因為對方是齋食大師,兩人就一起吃青菜豆腐、做心靈修行,彼此都有情意,結果還是保持朦朧之美。
這樣的戲劇作品,加深了葷食者和素食者的刻板印象,吃肉的就是要爽快,吃菜的就是要溫柔,可能觀眾也不覺得奇怪,畢竟是一個普遍的觀念。然而也正因如此,少了一點真實性與戲劇張力,無論要讚揚葷食或素食,都需要更有創意的突破。
肉神=吃肉+精神
日本人似乎日也操、眠也操,「提振精神」因此成為龐大商機,商品架上排列各種提神飲料,在日劇或日漫中也常可看到一個觀念:「吃肉就能恢復精神」。《戀愛中的肉食女子》一開始,女主角小松賴子因為跟男友分手,希望提振精神,來到一家名為「肉神」的餐廳。「肉神」兩字大概等同於「食神」,表示該餐廳在肉食方面是神級地位,我猜也有「吃肉就能恢復精神」的意思。
進入餐廳,小松賴子先欣賞櫥窗內尚未烹飪的肉塊,鏡頭突然帶到餐廳店長(名叫肉神幸生),他的頭就在兩大塊肉之間。這畫面讓小松賴子為之一驚,不過人肉也是肉,一顆人頭跟動物肉塊並列,其實也挺合理的。
小松賴子被人頭這麼一驚,還沒吃肉就提振精神了,坐下後聽店員說:「本店是依據客人的心情上肉的。」這句話也是這齣戲的精神所在,將人類的情緒與肉食做結合,並給肉食一些人為的定義,某塊肉就代表某句話,為食用者帶來鼓舞或安慰,進而開闊心胸、靈光一現,在困惑的人生中找到解答。
光是牛肉就有那麼多話?
當然,這些「肉語」完全是人為想像的,別說是動物了,即使是心思複雜的人類,也很難說出自己的某塊肉有什麼意涵。更離奇的是,這家店似乎只提供牛肉,當店長解說「肉語」時,螢幕上就會出現一頭牛,從頭到尾都有畫線,顯示出各部位的肉。
人類自認為是萬物之靈,對萬物也常有一些奇妙的靈感,例如花語,光是玫瑰就有多種涵義。紅玫瑰代表熱情,白玫瑰代表純潔,粉紅玫瑰代表幸福,黃玫瑰代表不忠或道歉(因為不忠只好道歉?)。
儘管科學研究指出,植物確實有溝通的方式(請參考-植物的竊聽風暴:無聲的植物如何彼此溝通?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6899),但我們基於常理還是可以判斷,一朵正常的花不會想到什麼純潔或不忠,完全是人類自作多情。
從「花語」進展到「肉語」,是本劇的一大特點,但並非每個人都會買單。原本我以為會有不同動物,可依照動物的習性推展出不同意義,就像廣為流傳的12生肖或12星座,至少有些實際存在的動物,有各種可信或不可信的意義。
但是這家餐廳只做牛肉料理,只憑某個部位的位置、性質,甚至是知名度,就創造出神奇的「肉語」,例如:隱藏在表面的真相、毫無掩飾的真面目、啟程、無可替代的自己、頂樑柱等等。坦白說… … 有點牽強,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一點都不信。
置入性行銷不一定是件壞事,只要做得好就行,例如經典日劇《戀愛世紀》的經典行銷-水晶蘋果(透露出本阿婆的年代感了)。唯美浪漫,效果紅不讓,廠商、劇組、觀眾都樂見,可謂三贏。
容我大膽猜測,這齣戲也許是牛肉業者贊助,所以只能選用牛肉?此外,還有強調蘋果手機、蘋果手錶以及IG的使用,可能是日本某些年輕人的寫照。雖然推銷得頗為刻意,只要符合人物設定,劇情合理也就罷了。然而,光憑牛肉就能說出種種人生哲理,不管我再怎麼想融入其中,還是覺得太「強牛所難」了。
不好意思,說了半天都沒說到男主角,因為他的存在感很低,肉神店長還比較有男主角的樣子。而且在本阿婆眼中,這傢伙根本就是詐騙犯,不懂女主角為何要回頭撿渣。所以我們就跳過他(嫌棄到連名字都不想提),直接飛往下一齣戲,有個存在感很高的男主角喔!(好硬的轉折,實在沒輒了… …)
對幸福的期盼
《幸的寺廟飯》女主角臼井幸雖然名為「幸」,但從小就運氣不好,異性緣趨近於零,上班還被同事排擠、壓榨。這樣一個27歲單身女子,出門前總會看星座運勢,希望有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越得不到就越想要啊)。
經由雞排和啤酒的結緣(兩次跌倒,電視劇小說漫畫必備橋段),臼井幸認識了唐丸篤-在緣泉寺的見習和尚(喜歡唱Rap,見到年輕女性就喊老婆),也遇到了男主角源導(寺廟住持,但是沒剃光頭)、男配角小木武徳(不是和尚,來學習料理,對於食材和營養頗有研究)。
由於女主角太倒楣,寺廟三人組決定要幫幫她,煮一頓飯給她吃(這種情節只有電視劇才會發生吧),從此也成為好朋友。臼井幸原本自我嫌棄,沒有長處、不怎麼開竅、生活中各種湊合。但在廟中吃了美味的齋食,又得到源導的溫柔開示,不管她有沒有慧根,總之她就是悟了(不然這戲演不下去)。
諸如此類的小故事,在本劇中一再發生,難怪女主角會被男主角煞到。從飲食得到感動,因為感動而有所行動,改變自己也改變生活,應該就是臼井幸所期盼的幸福。
齋食與心靈大師
日本有些寺廟會以「精進料理」(佛教素食)待客,但和尚本身不一定要吃素,結婚生子也很常見,因此成為日劇男主角也不足為奇。本劇中,源導對寺廟料理的定義是:「為了不要無謂的殺生,會避免用到肉和魚。」
看似草食男的源導,其實也挺會撩妹的,初次見面就說臼井幸「吃飯的表情非常美」,這是一個正經和尚會做的事嗎?過了幾集,妹子被他撩動以後,他反而說這是身為僧人該做的事,不是特別針對女主角,簡直令人髮指!不過老觀眾都知道,為了演完10集電視劇,主角們適時的迷惘或退縮,才能讓劇情更豐富(逼得你不看完不行)。
身為本劇的「心靈大師」,源導對著大豆高湯也能說出一番大道理:「就算做事不開竅,做好力所能及的事,這就夠了。這碗大豆汁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用心地用水把大豆煮開,慢慢等待出好湯,如此而已。但是,只要有一個步驟稍微怠慢了,就達不到這個味道。」
還好,源導沒說什麼「豆語」或「菜語」,只是從食材性質、料理方法等,推展出一些跟人生結合的觀點。如果說一根蘿蔔的頂端、中間、尾端代表什麼,我可能就聽不下去了,在這方面,劇作家的想像力沒有飛得太遠,還在本阿婆可以理解的範圍內。
偽裝的料理,無辜的豆腐
心靈大師源導也有自己的心靈困擾,因為從小父母離異、與父親關係不佳,他對於成家這回事有所疑慮,偏偏還跑去相親,然後還拒絕人家(太渣了)!之前臼井幸也跑去跟別人聯誼,這兩人明明看對眼了卻不肯坦率一點,就像見習和尚唐丸篤所說的-偽裝料理,以假亂真,例如用豆腐取代蛋和肉(結論:豆腐才是偽裝大師?)。
對於素食者來說,黃豆確實是一位大師,各種料理、各種型態都能勝任,對於葷食者也是低熱量、高纖維的好選擇,如果吃起來像肉,更是大大加分。結論:豆腐本身是無辜的,只是人類喜歡拿它來裝神弄鬼,不對,是裝肉騙人。幸好,這種詐騙就算被揭發了,也不至於造成情感傷害,還可能覺得挺有趣。
總之,源導陷入了低潮,就換臼井幸來發揮療癒作用,她為他做了一鍋溫暖料理,依照台詞的意義,兩人互相調和(調情)了,也互相說了我喜歡你的笑容。料理果真能拯救人心,真是可喜可賀,可惜拯救不了曖昧,最後仍是月朦朧鳥朦朧(這樣大暴雷,還有人要看劇嗎?)。
肉食與草食並存,對食物的敬重
本劇中,肉食與草食的界線不明,或者該說沒有界線。臼井幸在寺廟學了齋食料理,用豆腐或麵筋取代肉,但平常也會吃肉。唐丸篤還說了句「男人的話,還是要吃肉的啊」,雖然這說法有偏頗之處,不過可以顯示出,這齣日劇推崇齋食,但也不排斥肉食,是一種溫和的立場。肉食者看了這齣戲,基本上不會有壓力,反而能自然融入,被裡面的齋食所吸引。
臼井幸有段話說得很好:「我媽說要好好吃飯,不僅要說開動了,而且要做到盤無剩菜、碗無剩飯。」這一點我非常認同,不管吃什麼,至少要好好吃完。源導他們在做菜時,連蔬菜皮、豆皮邊緣也會留下,切碎了做為食材,物盡其用。
反觀在《戀愛中的肉食女子》中,最後兩道肉食,男主角只吃一塊就跑了,女主角也只吃一塊就跑了,兩人各自剩下一大盤肉,實在是不良示範啊。雖然為了劇情發展,必須你追我跑衝衝衝,看在節儉的蔡阿婆眼中,還是深覺可惜,也因此就出戲了,無法好好融入。
動物、植物、雜物
人類對於動植物都有一番想像,其實對雜物也有擬人化的現象,例如日本作家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暢銷書中有不少章節,把物品當成了有知覺的對象。相關章節有:整理就是「透過物品與自己對話」、對丟不下手的東西說謝謝、愈愛惜物品,它們就愈會「與你同一陣線」、你有和你的家打招呼嗎、你擁有的物品,想幫助你更幸福。(怎麼越看越覺得有點毛毛的XD)
依照這本書的建議,丟棄一件雜物,要先說謝謝、好好告別,才能徹底放手,進而得到幸福,由此可見人類是多麼感性啊(?)。感性的我們似乎很容易幻想,每種物品都是有感受、有知覺的,然而動物確實有感受、有知覺,我們卻很容易視而不見。
《戀愛中的肉食女子》一劇中,肉神店長說:「品嘗肉相當於品嘗生命。」確實,動物是生命,我們吃肉就是吃掉生命。不過店長的意思,可能偏向於體會人生、珍惜人生,一種精神式的說法。如果是現實性的說法,吃肉就是在吃生命,烹煮之前先觀看這個生命的一生,從動物出生、長大到宰殺,可能就讓人沒胃口了。
把一件名貴大衣擺在衣櫥十年不穿,它會寂寞嗎?會悲傷嗎?想像中,可能會吧,所以人們開始斷捨離,讓它重見天日,找個好去處。
把一隻野生動物關在動物園直到老死,牠會憂鬱嗎?會想家嗎?不用想像,這是理所當然,但面對真正的生命,我們卻無能為力,甚至不願面對。
得到與付出,思考與改變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飲食不只是吃飽喝足,還有心靈療癒的作用。看了這兩齣日劇,我們從肉食和齋食得到許多啟發,不管觀眾信不信,總之劇本是這樣寫,主角們也因此邁向幸福人生。
然而反過來說,我們又為這世界做了什麼?每一頓飲食、每一次購物、每一個生活選擇,都會對地球萬物造成影響。更進一步的飲食觀念,可能包括道德的反思、生命的關懷,因此純素主義成為新流行,無論是為了健康、環境、動物等等。
近年來,人們的消費型態、生活方式都有所改變,以往消費大多是我需要什麼、想要什麼?現在則可能會思考一下,這包裝是否太多了?國外進口的東西,要耗費許多能源吧?選擇公平交易的產品,會不會讓世界更美好一點?其實不需要動物皮草,人工皮草不只仁慈,還更好清洗、保存。
生活方式也是如此,例如不一定要開車,大眾運輸也很方便,為了北極熊少開冷氣,到海邊不再撿貝殼回家,甚至參加淨灘活動,做個不塑之客,攜帶餐具和購物袋。諸如此類微小的改變,已漸漸成為主流觀念,我們不再以欲望為依歸,因為我們有思考和改變的能力。
你今天有好好吃飯嗎?是否恢復了精神?感受到幸福?各種食材讓我們的身心得到滋養,而食材來自大地上的各種生命,在得到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能對這世界有所付出?懷抱著珍惜與感謝,總有一些小事是我們能回報的,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