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養狗的起點與旅程 電影《柴公園》觀後感

動物與生活
文/
文字:蔡育琳 照片來源:可樂電影Cola films

柴公園》是一部奇特的電影,看到最後,觀眾仍不知道幾位角色的名字,但應該都記得幾隻狗的名字。這些飼主自認是狗的爸媽,彼此之間也如此稱呼,例如阿中爸爸(男主角)、波奇媽媽(女主角),配角的稱呼也以此推展,例如阿中爸爸的爸爸、波奇媽媽的弟弟。

現代社會中,隨著少子化、高齡化、單身人口增加,貓狗不只是寵物,更是撫慰人心的同伴動物。根據TrendSight 時勢公司的調查:「日本早在2003年犬貓數就超過15歲以下的孩童人口,時勢研究追蹤推測,台灣將步日本後塵,預估於2020下半年出現黃金交叉,全台犬貓隻數將首度超過15歲以下孩童數,寵物經濟時勢所趨。」

《柴公園》除了劇情發展,也探討了人與狗的相關現象:人們為何養狗?養狗之後,一切都變好了嗎?除了跟狗兒作伴,還有其他快樂的可能嗎?面對人生種種難題,是否因為養了狗而有勇氣去突破?還是有狗萬事足,其他都無所謂?

為什麼養狗?

若是愛狗人士來看《柴公園》,肯定有許多會心一笑的時刻,因為電影中飼主愛狗成痴的行為,完全就是狗奴的日常寫照。細心照顧毛小孩,手機懸掛狗兒吊飾,看的雜誌也是寵物雜誌,在家裝設監視器,用手機觀看狗的一舉一動,忘了身旁還有真人可以交流。有時想想,活在人狗之間的世界是一種滿足,但似乎也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

男主角是年近40的單身學者,研究不引人注目的苔癬,3年前搬到一處社區大樓,某天路過一家寵物店,他看到一隻已經一歲半的柴犬(在寵物店算高齡、滯銷),還有一個大特價的標示。柴犬的眼神征服了男主角,給自己找到了家,而對觀眾來說,男主角從此有了名字,因為柴犬被取名阿中,男主角就成為阿中爸爸。

阿中爸爸認為,這個世界上充滿各種如果,有好的如果、壞的如果,而他只相信壞的如果,以悲觀的角度做好準備,相對而言,狗何其幸福,牠們只活在當下。阿中爸爸常會想到:「如果明天我就死了」,因此研究寵物信託(可交代遺產讓人照顧狗),甚至為了能有人幫忙照顧狗,開始思考是否娶個老婆。

阿中爸爸對感情壓抑,但跟狗在一起就很活潑,完全展現依賴與被依賴的需求。阿中爸爸常在公園跟兩位狗友見面:幸子爸爸、阿爺爸爸,目測也是中年男子,但影片中並未呈現他們的個人生活,主要作用還是促進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阿中爸爸的爸爸(可以叫他阿中爺爺)認為,兒子養狗是為了排遣寂寞,但狗兒無法取代親人,希望兒子能找到結婚對象。

幸會,我叫做……

狗貓都是常見的同伴動物,但狗跟貓有所不同,大部分的狗都喜歡也需要外出,飼主必須走出家門,因此有更多邂逅、探索的機會。阿中爸爸因為養狗而有改變,路人會停下來跟阿中打招呼,表面看來似乎很不錯,但他跟狗友們每天見面聊天,卻不知道對方的真名、工作和家庭狀況。

養狗的人之間雖有共同話題,其實不曾深交,男主角也滿足於這種狀態,直到他在某個瞬間對女主角感到動心,但狗兒能幫他的有限,真正的戀愛和相處,還是得靠自己主動。男女主角的交往像是一種倒敘,從心動之後就詢問要不要在一起,其實仍不知彼此的姓名,在一次次的原地踏步、試探退縮之後,終於有個契機找到出路,也正式向彼此介紹:「幸會,我叫做……」

電影角色中有兩位繭居族,也都有養狗,對於不願出門的繭居族,為了狗而走出家門,也是一種自我挑戰。根據一則2019年3月的報導,日本內閣府統計全國的「繭居族」人數,發現40至64歲的繭居族高達61.3萬人,且年齡層明顯升高。

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說出自己叫什麼名字、放下手機感受彼此的存在,似乎是理所當然、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然而在忙碌、高壓的社會中,有些人已逐漸喪失這樣的能力。同伴動物的純真讓人們放下心防,可以展現真正的自我,電影中,人和狗的相處沒有問題,儘管人和狗沒有共同語言,但人和人有共同語言卻不一定能溝通。

負評暴雷區

以下有負評與暴雷,敬請小心服用,如果想帶著愉悅心情去看電影,最好就到此為止,謝謝收看。

 

 

汪汪,開始走進危險地區囉!

 

 

 

男主角曾被以為是同性戀,旁人的反應是還算尊重但非常恐懼,做父親的擔心兒子沒有下一代,做朋友的擔心男主角看上他們。我不太了解同性戀者在日本的處境,只覺得這種恐同的表現有點誇張,若有LGBT的觀眾看到可能會受到冒犯。

女主角有駕照,但10年沒開車,受到刺激想突破自我,就決定要開車也真的開車了,當時車上共有4人和5狗,這實在是非常糟糕的示範。導演或編劇想給女主角一個新的開始,也不用設計這樣的橋段,觀眾無論是不是愛狗人士,看到這段應該都會很焦慮。

《柴公園》從片名看來,重點應是柴犬與公園,柴犬深受日本人喜愛,片尾也放了一些真實的影片(應該是各地的飼主提供),讓大家看到柴犬的種種可愛之處。不過電影著重於討論人心問題,並沒有針對柴犬做什麼深入探索,所以我認為,電影就算改個名字,不是柴犬也可以,換成米克斯或許更有意義(不在乎品種,Mix一樣可愛)。

另外,大家經常聚會的公園要被拆除了,三位狗友只是詢問施工人員,當場表示不滿,之後就沒有任何行動。所以觀眾不用想像反土地徵收、陳情抗議、死守不退等劇情,對於劇情簡介的這幾句話,基本上不用當真:「他們該如何拯救這平凡生活裡的微小確幸?往後又該帶這些萌柴們往何處遛達?拯救柴公園的大冒險刻不容緩地即將展開。」

給牠一個家

平心而論,《柴公園》從漫畫改編電視劇再改編電影,可見有足夠的架構和吸引力,在電影版本中,反映了社會部分現況、人與動物關係、人際疏離與交流等主題。養狗的人看了之後,可以想想自己為何養狗?狗兒是情感的寄託、家人的替代品嗎?是否還有些事情無法逃避、需要自己面對?沒養狗的人可以看看這群愛狗人在想什麼、做什麼,在變化迅速的現代社會中,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感缺失?

同伴動物讓我們感到被需要、被重視,但如果只為了空虛寂寞而養動物,當有別的情感對象出現(例如戀愛結婚生子),動物是否就淪落冷宮、不再重要?有動物做伴雖然非常溫暖,人生卻不一定就此圓滿,就像戀愛了、結婚了也不能保證幸福,內心的空洞之處,仍需自己去彌補。

電影中提到,每個人、每個家有不同的味道,其實狗身上也有味道,因此吸引不同的飼主。認知到個體的差異,就是對生命尊重的一個起點,別人養的狗看起來好像都很可愛,然而每隻狗都不一樣,帶來的感受也不一樣。有些狗並不是那麼親人,若曾經受虐,甚至會封閉自我,如果飼主只想把狗當成歡樂的來源,恐怕是過度的要求和幻想。狗並沒有義務成為人類的療癒工具,牠們只是單純地做自己、做一隻狗,就讓人類學到許多被遺落的能力,例如活在當下、感受彼此。

最後免不了要提到養狗的問題,《柴公園》電影中的柴犬看來都年輕健康,不吵不鬧,沒有異常行為,有些觀眾可能會因此想養柴犬。過去也曾有電影引發品種犬的購買風潮,然後就是收容所出現棄養風潮,真正養狗需要大量的時間、精神、金錢,以及不離不棄的決心,實際情況並不像電影中如此美好。希望大家能慎重考慮、做好準備才養狗,或是先從動保志工做起,然後以領養取代買賣,給流浪動物一個家,也給自己一個愛和付出的機會。

 

推薦閱讀:

領養故事:咖啡不加糖,加愛最甜美

想為動物盡份心力嗎?一起來做志工吧!

「2019關懷動物生活」勸募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