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小說作者到動保記者-蔡育琳心得分享

動物與生活
文/
蔡育琳

有些動保夥伴可能看過「蔡阿婆」所做的報導,也許會覺得好奇,到底這個阿婆是哪裡來的?其實就是我本人蔡育琳,因為滿頭白髮,外號叫蔡阿婆,有時也拿來當筆名。目前我在關懷生命協會兼任兩份工作:台灣動物之聲特約記者、流浪動物認養志工隊FB小編,有時也擔任宣導講師去學校開講。

我的動保經歷不算特別豐富,就是從流浪貓狗志工到關心更多動物、從成為素食者到關心地球環境。雖然沒做成什麼大事,細水長流也有20年了,在此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也祝福大家身心安康,一起繼續為動物發聲、為動物付出。

從貓狗開始

1974年,我在新北三重出生,父母來自雲林,我們常在兩地往返,都市和鄉村的生活都有所體驗。大約10歲時,我在雲林老家看到有人殺雞,慢慢的放血,做成雞血糕,從此我不敢吃雞肉、動物血製品,連帶各種禽鳥類也不吃了。此外,每當在菜市場看到賣肉的攤商,總讓我感到害怕甚至發冷,所以我不太喜歡吃肉。不過這只是一顆種子埋入心中,我真正吃素卻是要等到多年之後。

我們在雲林養過狗,狗來了就餵,搬家就不管,記得有次我好心讓狗多吃點,結果反而害狗拉肚子,那是我完全無知的年代。18歲高中畢業,我在路上撿到一隻小貓,雖然我們全家都很喜歡牠,卻沒有打預防針、結紮等觀念,養到貓咪長大了,發情離家出走,怎麼也找不回來。22歲大學畢業,我上網領養一隻小貓,這時總算有點基本常識,不久後家人也養了狗,於是我開始學習照顧貓狗、跟貓狗相處。

慢慢的,我注意到流浪貓狗的處境,有時會撿貓狗做送養,認識了一些志工和愛媽,更進一步做救援和絕育,也曾協助募款和募集資源,記錄在我的Blog裡面。我曾到德國5次,除了幫忙台灣的流浪狗找家,對我來說也是打開一個新視野,親眼看到德國的動保有多先進,不知台灣何時才能跟得上。總之,從自家的貓狗開始,讓我關心外面的貓狗、不同國家的貓狗,也試著去做自己能做的事,算是我在動保路上的起點。

從吃素開始

除了貓狗,我也想為其他動物做點什麼,2002年,我從網路看到關懷生命協會在徵求志工,其中有一項工作是打字志工,因為協會的文件需要數位化。我報名了這項工作,收到協會的資料就開始打字,有些文章談到畜牧業、農場動物、工廠化養殖的內容,讓我認識肉食背後的真相,一邊打字一邊打進我的心,然後我就決定要吃素了。

本來我就不愛吃肉,轉為吃素不算困難,偶而遇到別人的質疑,我就是盡量一笑帶過。一開始我吃蛋奶素,後來慢慢減少蛋奶,現在也不算是100分的Vegan,自己買菜煮飯是純素,在外面可能吃方便素,生活中能做就盡量做,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

從吃素開始,就像一個圓心點往外擴張,我得到的啟發越來越多,不買有動物成分的衣物、有動物實驗的產品,也拒絕把動物當成娛樂工具。另外就是環保議題,我相信保護環境對動物和大自然都有幫助,於是我開始減塑、減廢、減低物慾,讓生活變得簡單,又省錢又減少煩惱,對我來說,是現實與心靈的雙贏。

換言之,我不再只為自己而活,願意為了動物、地球而多做考量,也許未來還會有轉變,就讓一切順其自然。其實不管是動保和環保,我的啟蒙都有點晚,實行上不算完美,就依照自己的速度慢慢來。因為早在2001年,精神科醫師就診斷了我的病情:「你是典型的憂鬱症。」我確實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很容易就身心俱疲,什麼事都不想做,因此需要多一些放空的空間。

幫助動物雖然是我心之所向,卻也不免帶來一些情緒壓力,尤其是當第一線志工的時候,面對真實生命該如何做決定,再強壯的人也可能感到脆弱。經過多年來的體驗和省思,我算是可以跟憂鬱症和平相處了,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避免同時有太多壓力來源,才能繼續為動物做點小事。

從小說到報導

我生長在基層的平民生活中,又喜歡看故事書、漫畫、小說等,受到大眾通俗文化的影響很深,包括思考邏輯和表達方式。青春期的我常幻想一些風花雪月、愛恨情仇,上課時就偷偷在筆記本上寫小說。1994年,我的第一本小說出版,一直寫到2014年,共有122本小說出版,都是以愛情為主題,可稱之羅曼史或言情小說

由於現實生活的經歷,我在小說裡寫過動物醫生、流浪貓狗、志工等,也會在後記中提到我跟貓狗的相處,得到一些讀者的正面回響。在這20年的小說寫作中,唯一一次開天窗的紀錄,是因為我家的貓過世了,當時太過傷心無法寫完,因此延誤了出版時程。

不過當我步入中年,似乎愛情的賀爾蒙都用完了,我的寫作速度變慢,直到完全寫不出來,就一邊休息、學習,也一邊尋找新方向。我去上公民記者的課程,學習並製作影像,開始有一些採訪報導的機會,尤其是關於動保主題,因為是我長期關注的領域,更讓我想為此做點什麼。

坦白說,我寫不出什麼嚴肅深刻的文字,平常也只會看有故事的內容,充分展現「You are what you read」以及「You are what you write」這兩件事。雖然已有45歲「高齡」,我對於公文、論文、複雜文字,仍然是有看沒有懂,而我自己不管寫什麼內容,總希望達到言之有物、簡潔易懂的目標。

在我做的報導中,會加入一點想法、一點感情,希望這些人事物不只是被平實描述,而是有立體的面貌、真實的感覺。嚴格說來,我不算是專業的記者,而是一個被感動的紀錄者吧!還好在網路時代,報導也可多元變化,讓我這個業餘的記者有些發揮空間,未來只期待自己能持續記錄,好好地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動平會與我

2013年6月,林憶珊和萬宸禎創立了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我跟林憶珊認識10多年,很自然的我也成為會員之一。其實,當時我還不太了解動物平權是什麼,只是想幫忙支持一下,沒想到反而是自己收穫良多。

動平會成立後,我有時會幫忙寫點文章,2015年初我成為兼職人員,直到2019年6月離職,做過各方面不同的工作。這幾年的經歷讓我認識很多人、學到很多事,尤其是發覺參加活動有多輕鬆、辦理活動有多辛苦,要做個專業的動保人,真的要付出無數心力。

除了動保知識,我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行銷,包括聽老師講課、自己主動研究、跟相關人才交流等。行銷與寫作有共同性質,都是一種表達和傳遞的學問,我希望動保人能對此多研究,不管過去有多少經驗累積,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有必要不斷進化,才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與大眾溝通。當然,站穩自己的立場並有持續的行動,仍是最重要的基礎,畢竟這些才是行銷的主要內容。

動保界跟所有業界一樣有分分合合,離開動平會的原因,主要是我覺得自己遇到瓶頸,希望換個地方重新開始。雖然離開仍是祝福彼此,希望所有動保人都越來越好,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都是為動物而努力。

關懷與我

前面已經提到,我曾幫關懷生命協會做打字志工,受到文章內容影響,讓我決定吃素,不過當初並沒有想到,繞來繞去我又回到關懷的懷抱。2018年7月在「台灣動保青年論壇-2018寫手營」,我跟龔玉玲重逢,才知道她擔任台灣動物之聲的主編,其實我們多年前就已認識,曾經一起擺攤義賣、送養貓狗。受到玉玲的邀請,我開始寫文章做報導,每個月都會有幾篇發表,這篇自我介紹文也是玉玲的建議。

更巧的是,我跟關懷還有另外一個緣分,10多年前,我曾在建國花市陪愛媽送狗,那時還沒有合法申請,看到警察就要落跑。沒想到10多年後我又來到建國花市,因為關懷生命協會流浪動物志工隊長周瑾珊的邀請,2019年開始由我擔任志工隊FB小編,因此我也要到花市拍照取材。志工隊FB是一個溫馨的小天地,我可以自由發揮但沒有很大壓力,慢慢經營、緩緩提升,是我目前最適合的步調。

我常在關懷的網站探索,深覺這是一座寶山,留有許多動保運動的紀錄,還能找到1993年的資料。正因為有這些前人的努力,才累積了今天的進步成果,當我一邊回顧一邊吸收,也更想為此刻留下紀錄。至於未來會停留多久,我想順其自然就好,無論我在哪裡、跟誰共事、以何種形式,動物都會是我不變的關懷。

動保大眾化

我本人是又宅又懶的個性,過去做流浪貓狗志工,讓我有所成長和體驗,現在做動保新聞報導,則讓我走出自己的小圈圈,發現許多有愛的人、有意義的事。可以說是動物豐富了我的生命,不管是精神上或是實際上,動物不只讓我與世界產生連結,也讓我找到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

在網路與資訊蓬勃的時代,有些年輕人很早就接觸動保議題,他們不只得到啟發更知行合一,用各種創意方式進行推廣。每次看到他們不求回報的付出,我除了感動和敬佩,也更堅定要虛心學習,畢竟隨著年紀增長,智慧與勇氣卻不一定隨之提升,因此在做報導的同時,也是我省思和整理自己的機會。

我給自己設定的讀者是社會大眾,他們可能不了解動保運動,我希望能引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更進一步思考動保議題。「突破同溫層」是許多動保人期待的目標,因此我認為應該走向「動保大眾化」,首先要讓民眾願意看、看得懂,並提供一些做得到的建議,有了基礎再逐漸深化。

對於動保觀念的推廣,我認為要努力的方向是,增加人們受到啟發的機會、進而改變的速度,但不能要求過高或太快,以免揠苗助長。不可否認,人性中有自私甚至冷漠的一面,若以高道德或高標準做號召,大概只有竹籃打水的效果。即使吸收了動保觀念、願意有所行動,每個人的能力限度不同,先求有再求好,從無到有就已是重大突破。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感想,動保領域本該多元發展,有各種訴求和方向,才是應有的自由呈現。我也期待更多創意激發,讓社會大眾正視並接納,才有機會改善動物處境。

大小事都重要

就像其他的社會運動一樣,動保圈內並非一片愛與和平,也有理念不合的爭論不休,畢竟每個人的啟發和經歷不同,而不同的種子需要的發芽時間也不一樣。到底誰做得多、誰做得少,誰才有大愛、誰只有小愛,其實不是那麼重要,與其內鬥不如向外擴張,爭取更普遍的支持。

當我只關心貓狗的時候,如果被嚴格批評,只會覺得困惑委屈,不會想了解整個動保界。當我認識更多動物議題,也想盡一份心力支持,但是沒有成為積極的行動者,如果被要求做到一百分,只會覺得壓力太大,不會想成為團結的一份子。因此,當我回顧自己的動保歷程,突然覺得很幸運,一切的發生不是強求,而是點點滴滴的累積,水到渠成所以細水長流。

有些全職的動保人以全心全力投入,把動保當成終生志業,有些兼職的動保人則是另有工作,空閒時才能參與支持。在我看來,全職和兼職的動保人都很好,沒有誰比誰更重要,因為大小事都重要。若能邀請大眾一起做些小事,結合四面八方的力量,動保將會更廣泛而長久。

舉例來說,若有一位愛心媽媽收容一百隻狗,是一件偉大的事,卻讓她身心俱疲、背負債務,也因為狗兒太多,人力和空間不足,造成人和狗的生活品質低落。如果經由動保的推廣,讓一百位民眾各自領養一隻流浪狗,並妥善照顧、盡到飼主責任,每個人做一件小事,不也是一件偉大的事嗎?

有時我會想,動保人也需要人道關懷、福利權利等,儘管相對於動物的苦難,我們的苦難不值一提,卻又不得不承認我們只是凡人,也會感到脆弱、疲乏甚至茫然。若要成為動物的發聲者、動保的行動者,還是得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和生活,才能為這個瘋狂剝削動物的世界找回一點清醒和良知。所以對自己溫柔一點,也對夥伴寬容一點,我們互相扶持會走得更堅定。

以上是我的個人心得,希望提供夥伴們參考,在動保這條路上,每個人看到的風景不一樣,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跑步或散步都很好,沒電了就停下來充電,放個長假也不用愧疚。最後仍盼望與大家繼續同行,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努力,讓動保成為社會主流觀念,人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推薦閱讀:

為動物送行,讓自己清醒

理想與現實-人海中的行動者

2019動物權遊行 集結熱情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