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淺談網路發展與動保運動之關聯

動物與生活
文/
蔡育琳

舉凡社會運動皆需發聲管道,動保運動更加需要,因為動物無法為自己發言,要靠動保人士為牠們傳達真相、爭取權利。近年來,在諸多發聲管道中,網際網路(Internet)的比例越來越重,動保人士和團體甚至主管機關都必須學習善用。

美國未來學家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其著作《第三波》(The Third Wave),列出人類社會的三波轉變,分別是農業社會、工業化社會、資訊時代。如今,隨著電腦、網路、手機的問世,我們不只進入資訊時代,也開啟了知識與創新的時代

根據行銷科技公司ClickZ於2019年5月發表的調查,在全球77億人口中,網路使用者有44億,每天平均上網6小時42分鐘。另外由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的2018台灣網路報告,全國上網人數推估為1,866萬,整體上網率達79.2%,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與南韓。面對如此龐大的對象和頻率,各種議題都少不了網路的推廣,動保運動的發展也深受影響,本文將以網路與動保的關聯性略述一二。

網路之前

在網路問世之前,動保的發聲管道以報紙、書刊為主,還有講座、記者會、實體活動、拍片發行、遊行抗議等等,若有足夠新聞性還可能上電視。當然,這些方式目前也還在進行中,只是網路的使用量大幅提升,民眾得到資訊的方式也更多元。

1992年,昭慧法師發起「反挫魚運動」,除了成功激發民意回響、讓政府取締相關業者,也促成了關懷生命協會的成立。昭慧法師經常在報上發表言論,積極投入多種社會運動,吸引民眾關注和討論。關懷生命協會成立後持續發行實體文宣,例如書籍《動物解放》中譯本、《深層素食主義》中譯本、流浪犬收容報告書《犬殤》,DVD影片「鯨鯊全紀錄」、「生命的吶喊」,以及年刊《台灣動物之聲》、手冊、教材等等。

流浪貓狗在台灣動保圈是最大主流,包括救援、絕育、收容、送養等方面,在網路尚未普及之前,實體活動就顯得特別重要。例如在台北建國花市的送養,不管是動保團體申請舉辦活動,或是愛媽自己在場外送養,在當時都可說是獨占鰲頭,送養率非常高。有些動物醫院和寵物店也會協助送養,透過口耳相傳、海報張貼等方式,讓民眾得知相關訊息,久而久之建立口碑與客源。直到目前,實體活動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雖然網路的傳播更廣更快,然而人與人的溝通、人與動物的互動,仍是科技無法取代的。

網路發展

台灣網路的發展開始於1991年12月3日,教育部電算中心(現名為資訊與科技教育司)以64Kbps數據專線將TANet(Taiwan Academic Network 台灣學術網路)連結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JVNCNET(美國的超級電腦中心之一,以數學家John von Neumann為名)。而後在1992年6月9日,TANet宣布對一般使用者開放服務,網際網路從此日漸普及,影響民眾生活各個層面。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布告欄系統)曾在各大專院校風靡一時,鄉民大本營PTT在1995年創立,至今註冊會員約150萬,有素食版和寵物相關版。當時的動保團體也開始建立網站,例如關懷生命協會於1993年成立,在其網站上可找到1994年發表的文章。此外還有網路論壇、討論區,例如流浪動物花園台灣認養地圖貓咪論壇等。2000年之後,部落格(Blog)逐漸流行,動保志工和一些團體也會以做紀錄,例如無名小站(已關閉)、痞客邦、Xuite隨意窩、PChome個人新聞台等。

網路生態轉變迅速,從撥接到寬頻和Wifi,從電腦到人手一機,進入Facebook、Line、Instagram時代,還有本土的Dcard、各大論壇,哪裡人氣高就值得開發經營。影片則是另一個傳播主流,其中最大平台YouTube成立於2005年,口號為「Broadcast Yourself」(表現你自己),每個人都可創立自己的頻道,有不少動保人向YouTuber看齊,發揮更大的傳播效應。

為了突破同溫層,以不同管道接觸到不同群眾,各動保團體可說是十八般武藝都要學會,成員內除了議題的直接執行者,也需要有網路行銷的人力,不只是兼職而是一個重要的專職。個體戶的志工也透過社交媒體找到發聲管道,特別優秀者可能成為動保圈的意見領袖(英文可稱為Influencer),他們大多創意十足、善於表達、隨時記錄,而追隨者可能學習他們的選擇,例如領養同伴動物、支持純素餐廳、無動物實驗的產品、人造皮草等,甚至一起成為動物權推廣者。

管道、形式與內容

網路發展對於動保運動的影響,不只是發聲的管道更多元、速度和廣度無遠弗屆,在形式和內容上也一再突破,還可以跨界、跨議題合作,激發不一樣的火花。簡單舉例如下:

  • 管道:傳統媒體、實體行銷、社群媒體、網路行銷
  • 形式:文字、圖片、影像、動畫、藝術創作、VR虛擬實境、網路遊戲等
  • 內容:事件、理念、議題、行動、紀錄、體驗、教材等,還可與各界合作

 

當然,無論以任何管道和形式來表達,最重要的仍是內容本身。如果一個活動內容有問題,例如費用太貴、時間太長、主題太小眾,花再多的力氣做行銷,效果仍是有限。換句話說,內容是基本,行銷是加分,內容若不及格,行銷很難為此加分,如果行銷做得好,內容卻不夠好,實際體驗後反而讓人失望。

有了良好的形式與內容,必須搭配適當的行銷,包括實體與網路行銷,實體行銷能觸及的對象有限,網路行銷則是全球都有可能,自然要重視並加強。動保人即使不是科班出身也必須學習相關工具,例如受眾分析、AB測試、網站優化、廣告投放、Google Analytics數據研究等,除了坊間有許多行銷課程,政府單位和公益團體也有推出。

動保人如果剛好有行銷背景,或擅長設計、攝影、說故事等,工作肯定會更順利,如果剛好一點都沒有呢?可求助於專業的行銷人員,但要如何讓對方理解動保觀念?有可能把動保人培養成行銷人嗎?要花費多少心力和金錢,是否兩種角色都能兼顧?這是每個動保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動保人力資源

身處一個斜槓的年代,很多人都身兼數職、多才多藝,而在網路的時代,動保人除了具備動保的知識和經驗,還要會寫文章、攝影記錄、修法推廣議題、申請合作補助,也要做好社群媒體小編,跟隨時事發表貼文、與民眾互動、引領議題討論等等。

舉個例子,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徵求的行銷專員,工作內容包括:行銷發想、社群經營、文案及企劃撰寫、義賣管理、募款規劃,及少量行政庶務及前線工作參與。必須具備能力則是:有行銷相關經驗、有統整及規劃的能力、有美感者、文字表達邏輯能力佳、擅長修圖軟體,以及會操作3C產品及雲端資料庫。

另外香港海豚保育學會(Hong Kong Dolphin Conservation Society)徵求項目主任,工作內容有:統籌外展教育活動、負責行政及財政工作,包括撰寫計劃書及報告、製作教育文宣、透過網站及社交媒體進行推廣、督導兼職員工及義工。由此可知,現在的動保團體工作者不容易,除了執行基本的業務能力,行銷功力更是不得不備,才能跟上網路時代,甚至創造動保風潮。

錢從哪裡來?

合法立案的動保協會可以募款,或向政府、企業申請專案補助,但一般人呢?網路是個好出路,常有人救援動物募集醫療費,也有愛爸愛媽籌措私人收容所的經費。過去私人募款可能會被檢舉違法,但衛生福利部於2017年10月說明:「公益勸募條例係為規範公益目的之募款,非公益目的之募款行為,不適用公益勸募條例…至於其募款行為是否違法,則由各該法之主管機關依法判定。」換言之,衛服部只管理公益募款,不再干涉私人募款。

台灣的募資平台相當蓬勃,例如flyingV度度客嘖嘖貝殼放大等,動保人士或團體會在此運作,例如2019世界動物權日參與計畫落難動物的重生之路—野生動物救傷募資計畫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都吸引了許多支持者贊助。另外也有動保組織自行研發的平台,例如台灣貓狗聯合勸募平台浪浪別哭線上分店。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雖有政府補助,但因為經費逐年縮減,需要發動「認養計畫」向民眾募款。

國外的募資方式更加普遍,例如以公益團體為主的群眾集資平台Giveffect,服務內容包括捐款、募資、志工人力、資訊管理等。另外Patreon(中文為贊助者的意思)也很受歡迎,可以用每個月贊助的方式,不一定要有某個特定計畫,在網站內搜尋Vegan或是Animal,就能看到許多Vegan推廣者、動物權行動者、動物庇護所等。這些現象說明了網路帶來的可能性,只要有打動人心的內容、有說服人群的能力,人人都可用自己的方式為動物爭取權益。

上網就可做動保

網路讓一般人也能隨手做動保,發現流浪動物可上網尋求幫助,雖然有些人只是求援而沒有行動,讓志工和救援組織更增加負擔,至少仍是一種關心的表現、觀念的提升。網路有助於動保的普及化,民眾看到有動物被虐可通報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有動物死亡可通報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發現獸鋏可通報台灣獸災地圖。在農委會設置的動物保護資訊網,則有領養資訊、法令宣導、動保課程等。

公民社會中,動保議題未必要由動保協會提出,2019年6月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就有個提案:「獸醫得合法使用人藥醫治動物,動物之醫療應由獸醫專業把關」,成功得到5700多人附議。再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主持協作會議,邀集衛福部、農委會、獸醫師公會、藥師公會、動保團體等,討論動物可否合法使用人藥、修法的必要性、相關配套措施等。(2019-08-25 聯合晚報:寵物用人藥協調有解初步認定未牴觸藥事法

此外,分享訊息也是每個人都隨手能做的,有些內容比較殘忍,例如屠宰場、實驗動物的真相,有些內容比較溫和,例如素食美食、動物溫馨故事,各有不同推廣效果。甚至淨灘活動、環保減塑等觀念,都可藉由網路傳播出去,對於動物處境也有幫助。當然,網路上難免有對立的情況,例如動保與野保、素食與葷食、人犬衝突的爭論,這些都需要動保人充實內容、學習溝通,才能真正突破同溫層,達到更大的推廣效果。

網路也讓本地與世界連結,其他國家的動保進展、動物相關新聞,台灣的動保人都能很快得知,不只翻譯介紹給一般民眾,也從中得到啟發或參與連署活動。一些國際性的組織和行動例如:The Earthlings ExperienceAnonymous for the VoicelessThe Save Movement,在台灣都已經有人展開活動,其他國家的推廣者來到台灣,也能找到相關組織一起投入。

動保人或行銷人?

網路發展對於公益活動也有極大影響,在台灣有NPOST公益交流站TechSoup Taiwan科技濃湯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等,都提供了相當多資源和課程,有助於各公益團體的交流和提升,動保團體自然也在其中。動保團體也發覺到網路行銷的重要性,因此有多方合作的2018年動保寫手營2019年動保行銷營,目標就在於讓動保人更加強大。

身處網路時代,動保人該如何運用,卻又不隨波逐流?其實無論是個人或團體,持續的耕耘才是最重要的基礎。身為個人,如果每周末上街頭做純素推廣,或是多年來都在救援流浪動物,即使只用一兩種社群媒體,只用文字照片做紀錄,仍會受到支持和肯定。身為團體,若能持續促進修法、教育演講、調查研究、倡導議題等,有實際作為就是最好的口碑。

當然,有了具體行動再加上良好的表達方式、行銷管道,能得到的迴響一定更多,然而動保人的終極目標不是成為行銷人,如果每種網路風潮都要跟上,只會疲於奔命、捨本逐末。面對網路工具的多變和複雜,動保人難免會有茫然之感,建議還是先打好基礎,也就是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同時也持續學習,向專家請益或是跨界合作,了解年輕一代及社會脈動,更能發揮創意和新火花,而不是用老招式不斷重複。

網路的能量強大,可正向也可反撲,一時爆紅或許只靠運氣,真正認同卻要長久經營。在資訊爆炸的戰場上,如何突出動保議題、吸引民眾注意?找名人代言是一個方法,但是否會模糊焦點,最後只求效益最大化?在網紅效應和從眾心理的潮流中,還有多少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每個動保人和團體都能成為自媒體,結果就是數據第一、流量為王?甚至迷失在行銷得失中,忘了為動物發聲的初衷?

網路是一個縮小的社會,也是放大的人性空間,常有是非黑白紛擾,而且會留下公開紀錄。平心而論,網路發展對於動保運動是有幫助的,我們若能善用工具突破現況,就有機會促成實際改變。科技變化再快,有些本質不會變,願所有動保人在網海中站穩立場,找到行動與行銷的平衡點,持續為動物爭取權益,一起將動保運動推向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