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酷兒理論與動物議題如何連結:簡介三種思考「酷兒動物性」(Queer Animality)的路線

動物與生活
文/
台灣動物之聲論壇 編譯

編輯室:以下內容編譯自動物與社會研究所(Animals & Society Institute)於2018813日發佈的影片Defining Queer Animalia with Joshua Russell - ASI's Defining Human-Animal Studies 21 而附圖是經由「台灣動物之聲論壇」編輯後的加入。講者提及一些對多數人來說可能相對陌生的人名與著作名,希望讀者可以體諒這是基於尊重原作不希望那些意見被閱聽人誤以為是講者創見之用意。其實影片部分內容已經在其他中文文章裡多多少少被介紹或論述過,我們透過附圖的方式提供給讀者參考。

動物與社會研究所(Animals & Society Institute)是位於美國密西根州的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改善並推廣人與動物關係的知識,目標在於促成更安全、更有同情心的社會。他們推出了一系列定義人與動物研究的影片,其中一部就是本篇,介紹了「酷兒動物性」(Queer Animality)的定義。

講者約書亞·羅素(Joshua Russell)是凱尼修斯學院(Canisius College,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助理教授,研究動物行為、生態、保育、人與動物關係。

我在這裡為大家簡單介紹什麼是酷兒理論(Queer Theory)和酷兒動物性(Queer Animality)。

你也許已經從大眾媒體中得知一些同性戀動物的例子,例如企鵝巴迪(Buddy)和佩特羅(Pedro),或是賽隆(Silo)和羅伊(Roy)。可能你聽說過在肯亞有一對同性戀公獅子。可能你在野生動物紀錄片看過倭黑猩猩(Bonobo)社會中常有雙性戀行為的介紹。不過這只是思考酷兒動物性的方法之一。

這類的故事可以拉起一個重要連結,連結人類的LGBTQ+多元族群,以及來自非人類動物的例子。動物行為學(Ethology)的硏究成果已經告訴我們不少十分美妙的動物行為,像是Joan Roughgarden的著作《演化的彩虹》(Evolution’s Rainbow)、Bruce Bagemihl的著作《生物的豐富》(Biological Exuberance),讓我們認識到例如哺乳類動物、鳥類、爬蟲類、魚類,甚至是無脊椎動物,關乎同性關係和行為的詳情。

(編譯註:LGBTQ+ 包括lesbian女同性戀、gay男同性戀、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Question/Queer疑惑者或酷兒、+更多類型。)

此外,還有關於性徵多樣性的報導,例如某些種類的魚或兩棲動物,身體可以轉變性別。還有來自個體的例子,有些鳥展示出的行為跟牠們生物上的性別不一致。就像珍妮佛泰瑞教授(Jennifer Terry)所指出的,這類的研究和報導以多種方式、藉著來自生物學或動物行為的例子,要讓人類的性別與性向多元變得正常化,可是文化上和社會上不是一直接受人類性別與性向是多元的。

第二個對於酷兒動物性的回應,可以連結到1990年代出現許多對於社會如何建構了性別和性傾向的研究關注,而酷兒理論也是從這裡生發的。酷兒理論來自於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女性研究,開始對於異性戀和僵化的男女兩性的二元論進行分析,關注異性戀與男女二分的觀念,如何在社會中不論是以明目張膽的方式或是隱而不宣的不同方式,被正常化、特權化,而犧牲了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的個體。

這種論述路線下,學者曾將動物與酷兒理論作出了幾種連結。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生態女性主義者,例如格雷塔·加爾德(Greta Gaard)、卡特里奧娜·桑迪蘭(Catriona Sandilands)的作品中,清楚表達了對於異性戀關係,異性戀和父權的特權,不只壓迫人類中的女性和lgbtq+的個體,也壓迫大自然中的非人類動物。

生態女性主義路線的著作表達了動物、女性、性慾、情感與自然等等,如何在歷史上被視為控制、馴服的事物。因此那些沒有表達既定性別認同的人以及同性戀者,遭受收管監禁、虐待甚至殺害,就像毀滅那些生活在大自然的動物一樣。

也有像是像米拉·J·赫爾德(Myra J. Hird)這般的論者,利用酷兒理論來探索社會文化規範如何將性行為或性別認同以說不通的矛盾方式,設法與動物行為牽連。例如,同性戀的關係或自我性別認同和出生性別不一致的人,經常被指為是像野獸一樣濫交不知廉恥的(animalistic)以及不自然(unnatural),如此來佐證異性戀是如何地符合所謂的「自然」。

酷兒動物研究的領域也檢視文化生產,探究文學、電影、野生動物紀錄片,如何利用動物作為象徵,來維護性別的社會刻板印象,或異性戀的性傾向與慾望。

關於思考酷兒動物性的第二種路線,最後還要提及的是「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特別可見種族、性別、階級、失/能、族群等議題與酷兒理論交織的狀況。

第三種應對酷兒動物性的學術路線,來自新物質主義(New Materialism)和科學與科技研究,其中一個重要面向是採取了物質取向(matter approaches )來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這個路線的酷兒動物性重視物質與關係性(matter and relationships),其層次甚至達DNA和量子,相關論述可以在女性主義的量子物理學者凱倫·巴拉德(Karen Barad)的著作中看到。這種路線不只把人類和非人動物給酷兒化,也用酷兒視角看待植物,菌類植物、細菌、病毒,甚至是像閃電這種無生命之物,著重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各種物質性關係,強調事物有其無法預測的方式產生關聯。而這種無法預測的酷兒動物性,可見於酷兒理論學者梅爾·Y·陳(Mel Y. Chen)所提出的「非遵照上下直系發展的不對勁關聯」(improper affiliations)概念,也可以在後人類主義的著作,例如唐娜·哈樂崴(Donna Haraway)的作品中被看到。

不過酷兒物質主義者的學術成就,也被來自原住民研究的學者批評:酷兒物質主義者自詡為「新」路線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實早就存在於許多原住民文化傳統中(卻遭到殖民者的摧殘)。

在此快速做個結論:1. 酷兒理論和動物研究有互相重疊的部分。2. 對酷兒動物性的思考,顯然不止於尋找動物王國中lgbtq +行為或身份認同的證據。3. 酷兒動物性可以是指在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向上,去審視人類和非人動物身體和生命的活力和多樣性,去闡明人與動物的身體與關係如何被侵犯、控制或毀滅,同時也闡明人與動物的身體與關係,如何能演變出或創造出不同於既有主流想法的生命觀念之可能。

謝謝大家的收看。

講者約書亞·羅素(Joshua Russell)教授在youtube影片下方,留言提供了這段「酷兒動物性」簡介涉及的參考文獻(但不一定在影片中被明確提到):

Bagemihl, B. (1999). Biological exuberance: Animal homosexuality and natural diversity. Macmillan.
Barad, K. (2011). Nature's queer performativity. Qui Parle: Critic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9(2), 121-158.
Chen, M. Y. (2012). Animacies: Biopolitics, racial mattering, and queer affect. Duke University Press.
Gaard, G. (1997). Toward a queer ecofeminism. Hypatia, 12(1), 114-137..
Haraway, D. (2008). Companion species, mis-recognition, and queer worlding. Queering the non/human.
Hird, M. J. (2000). Gender's nature: Intersexuality, transsexualism and the ‘sex’/’gender’binary. Feminist theory, 1(3), 347-364.
MacLure, M. (2015). The ‘new materialisms’: a thorn in the flesh of critical qualitative inquiry?. In G. Cannella, M.S. Perez & P. Pasque (eds) Critical Qualitative Inquiry: Foundations and Futures. California: Left Coast Press.
Roughgarden, J. (2013). Evolution's rainbow: Diversity,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nature and people.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Sandilands, C. (2001). Desiring nature, queering ethics. Environmental Ethics, 23(2), 169-188.
Tallbear, K. (2013, November). Beyond life/not life: A feminist-indigenous reading of cryopreservation, interspecies thinking,and the new materialisms. Lecture presented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men, Life (Un)Ltd Lecture Series, Los Angeles, CA. Retrieved fro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UeHCUrQ6E
Terry, J. (2000). " Unnatural Acts" in Nature: The Scientific Fascination with Queer Animals. GLQ: A Journal of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6(2), 151-193.
Tuck, E., & McKenzie, M. (2014). Place in research: Theory, methodology, and methods.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