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物保護教育策略-同伴動物(犬及貓)

動物與陪伴
文/
王順美撰 農委會 2008動物保護教育和宣導策略計畫 計畫團隊:梁明煌老師、王順美老師、任孟淵、紀慧玲、綺砡、吳柏毅、許志明、詹心懿

壹、背景

依照人們使用動物的方式,可分為同伴動物、農場動物、實驗動物和野生動物。隨著時代改變,人與動物的關係也會轉變,例如:過去犬隻可能作為工具使用,幫忙看守、拖拉交通工具;現在逐漸納入成為寵物或同伴動物,因著牠們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不同,人們與犬隻的互動關係改變,對於犬隻的觀點也有不同。然而這個觀點轉變因人而異,其中年齡、城鄉,會影響人們的態度。這也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人們在對待動物時,有時候主要以人的利益為考量,有時以動物的利益為考量,「可不可以使用動物?」這個問題的答案,呈現出光譜,從動物使用角度來看,人可以按著人們的需要來使用動物,較少關切動物的感受或利益;以動物福利的角度看,則認為人們可以使用動物,但是要顧慮到動物的福利,減少動物覺得不舒服,甚至受虐,有所謂的五大自由。但動物權的角度,則是反對動物的使用,基本上承認動物有其權益。每個人對待各類動物的態度及行為各異,彼此間若沒有適度的彼此溝通及尊重,可能產生衝突。

犬貓在台灣社會逐漸變為寵物,甚至稱為人們的同伴動物。在少子化、都市化的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飼養犬貓當作寵物,以致於犬貓與人們的互動更為緊密,可能不當的對待犬貓,造成犬貓福利相關的議題。更嚴重者,因種種原因,如:飼主的環境或經濟改變、犬貓的成長改變、飼主不知如何管理寵物等,犬貓常被棄養,不但嚴重傷害犬貓的動物福利,甚至流浪犬貓造成社會的環境問題、安全及衛生問題,引起大眾的反感。由於人們之間對待動物的態度不同,甚至因著犬貓或犬貓飼養或處理流浪犬貓的看法不同,也造成飼主與非飼主之間的衝突,愛犬貓人士與懼怕犬貓者的衝突,愛犬貓人士或組織對政府的動物保護機構的種種指責等。

追究整個犬貓議題的發生,乃在於整個社會人們與犬貓的接觸機會變多且互動關係變近,但整體社會對於犬貓的認知是否提升?是否對待犬貓的態度更加關愛?能夠意識到犬貓的動物福利?能否瞭解自己對於動物抱著什麼樣的倫理觀?甚至可以尊重他人不同的動物倫理觀?和參與動物保護的行列?而這有賴於動物保護教育、動物福利教育、人道教育、人與動物連結教育。在此處採用較廣義的「動物保護教育」定義,涵蓋上述的所有動物相關的教育。並且針對整體的犬貓議題,提出全面的同伴動物保護教育策略的建議。而非單一個議題,如:虐待問題、流浪狗問題…….
 

貳、教育策略的理念及架構

下列的動物保護教育策略的架構如下:

一、動物相關的內容:動物倫理(是個光譜,從虐待動物、使用動物、動物福利、到動物權,價值澄清教學)、動物福利(對動物的了解、五大自由探討)、動物與人(與動物連結、友善動物的行動)、動物與社會(文化、歷史、社會系統與規約)。

二、對象:學校教育(環境教育、生命教育)、一般大眾教育

三、此教育策略要提供給誰?

(一)農委會:動物保護(福利)教育,因動物保護法的要求,除了法律面著手,還要從教育面著手,站在農委會立場,更明確的說是動物福利教育。

(二)教育部:這四個面向都要包括,即動物倫理、動物福利、動物與人、動物與社會。

四、動物保護教育的實施場域:

台灣雖有動物保護立法,但社會跟不上此法。政府推動動物保護教育,以公家提供的經費、人力而言,可以在學校及各地方收容所進行,學校是受教育者,而收容所可以扮演著教育者。收容所應改變角色,不再只是做管末的處理,收拾善後,而是進行教育,預防問題的發生。在學校及收容所都應當提供友善動物的環境、操作規範及動物保護教學(或學習機會)在各地方,透過正規教育,學校進行動物保護教育,並且影響家庭、社區。在整個大社會,透過非正規機構(如:收容所),或媒體,結合民間團體,推動一般大眾的動物保護教育。

五、學校及收容所可以加強的動物保護教育的概念架構及策略

(一)學校: 課程融入、議題教學(環境教育、生命教育的一部份)、宣導和機會教育(時事、節慶、飼養校犬)、校犬社團。

  1. 動物的價值意義:人類長久以來與動物互動,動物對人類生活、社會文化及生態上有其重要性與價值,而人類對動物所持的價值觀點會影響個人或整個社會對待動物的方式。這些價值雖然存在人類的生物本性中,卻受經驗、學習、文化等塑造力所影響,所以會以多樣的形貌呈現。
  • 欣賞貓狗的特質與藝術之美(藝術人文、中年級)
  • 藉由接近貓狗,進而關懷生命(社會,低年級)
  • 瞭解及尊重家中的貓狗,將其視為家人,瞭解家庭發展過程可能面對的問題及調適,以建立與同伴動物和諧關係,避免棄養,做個負責任的飼主(家庭,中高年級)

*現有的課本,語文領域、藝術人文等領域,在成語、寓言、戲劇中,常有對動物擬人化的描述,甚至對於動物有刻板印象的敘述,應予以討論。

1.對動物的了解:人對動物生理形態與自然行為等的基本認知,能幫助了解動物的個別需求。

2.福利狀況的評估:運用五大自由的概念瞭解動物的需求並評估其福利狀態。

  • 探討同伴動物(貓、狗)的生理、心理及展現自然行為的需求,介紹動物福利的五大自由。(環境教育,高年級、國中)
  • 透過觀察或飼養貓狗過程,知道貓狗的出生、成長、老化及死亡階段及特徵,和生長需求,給予尊重及照護(生活、健康教育、自然,低年級)
  • 觀察貓、狗的行為的共通性及特殊性,瞭解他們如何保持體溫、覓食、生殖、社會性行為,探索如何善待及陪伴貓、狗及營造合適的生活環境。(自然,高年級)

3.人和動物間的問題:由於人與動物在空間上過於緊密的生活,彼此相互干擾所造成的問題。

  • 覺察生活環境中被棄養的流浪貓狗,對於環境及人身可能造成的影響,探討流浪貓狗的來源及原因,討論負責任飼主的行為及控制族群的方式,如:節育。
  • 瞭解貓狗的行為,克服對貓狗的恐懼心理,演練減少被攻擊的機會及保護自身的方法。(健康、綜合,中年級)

4.社會系統與規約、動物友善的行動:人類的社會系統與規約(如市場系統、動物相關法律規約、教育、技術科學及動物保護組織)直接或間接對動物福利造成影響,透過個人或集體方式參與或改變這些社會系統與規約,具體改善動物福利。

         消費

  • 以認養代替購買貓狗,如:至收容所認養、社區共同認養等。

    社會服務、法律、技術
  • 參與關懷動物的社會服務活動、機構,並分享服務的心得(綜合、社會,中高年級)
  • 政府制訂動物保護法,去阻止社會中虐待動物的行為。(社會,高年級)
  • 科學及技術的發展,對於同伴動物、經濟動物的福祉可能帶來改變。(社會,中年級)

(二)公立動物收容所:

透過參觀手冊,運用收容所的設施,如:大廳、犬舍、貓屋、診療室、教學區等,及收容所的人員,讓學生學習:

  • 認識貓狗的品種、年齡、各階段成長特色
  • 貓狗的基本需求及五大自由,如:飲食、生活環境、運動、玩具等
  • 診療室獸醫院的裝備及貓狗常碰到的疾病,及預防
  • 認識貓狗飼養者的負責任作法
  • 知道推動關懷動物、尊重生命的海報、刊物或組織
  • 收容所設施及照顧活動,及能夠收容的數量、開支
  • 流浪動物為什麼會被送過來或過度繁殖
  • 流浪動物可能面臨的危險,如:飢餓、生病、凍死等
  • 控制貓狗族群及提升動物福利的方式,如:植入晶片、結紮或安樂死
  • 動物保護法
  • 認養貓狗,所需花費的金錢及時間
  • 收容所獸醫師、一般工作人員及志工,他們的角色工作
     

參、教育宣導策略

        基於上述的教育策略理念及架構,整體的犬貓的動物保護教育宣導策略,如表一。教育宣導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及一般大眾。學生又分為國小至高中,大專兩個部分。

表一  台灣地區犬貓的動物保護教育宣導策略

對象 教育宣導策略

學生

(國小~大專)

一、教育方式

「生活及設施」

  1. 推動動物友善校園,師生共同建立規範準則。
  2. 校園內的各種措施和設施,都應考量對動物福利的影響。

「教材、課程」、「營造尊重生命的氛圍」

*國小至高中

  1. 購買及發展動物保護教育的教材(單獨的教材或與課程搭配的融入式教材)。
  2. 取得認同,校內飼養同伴動物,符合動物福利,以身作則,並進行動物保護教育和機會教育。
  3. 學校連結家庭與社區,加強宣導適切與同伴動物互動的觀念,減少對動物的刻板印象或偏見,及因動物造成的衝突。

*  大專

  1. 開設生命教育/動物福利相關通識課程。
  2. 支持動物保護社團的運作,鼓勵師生參與照顧同伴動物,並發揮同儕間的影響力,協助宣導,亦尊重懼怕動物者的權益。
  3. 學校網站報導學校或附近社區出沒的校犬或社區犬,引導學生合適的互動方式,減少人與犬隻受傷害。

「連結外部資源」及「專業成長」

  1. 連結動物保護團體或縣市動檢局,協助推動動物保護教育。
  2. 加強社團間的交流與經驗分享,可與民間組織或收容所合作,舉辦各類活動,例如研習營或研討會,以建立相互支持的關係,協助社團的經營,提供相關的專業知識與資訊。
  3. 舉辦教師及社團的研習(與同伴動的互動,動物保護教育的教材教法、使用動物進行教學的引導),提升其動物保護知識及動物保護教學、溝通的技能。

二、教育內容:

「倫理」

1.動物福利的倫理:動物福利乃是以倫理光譜為出發點,其中包括動物權、動物福利和動物使用,以及生命與生態等不同倫理價值之爭。雖有不同的倫理價值,但動物福利是立基於效益主義之利益極大觀念,正因為「動物有感知和需求」,即便動物沒有理性思考,仍須考量動物的利益,此為動物福利的理性基礎。在理性基礎之上,以「關懷、同理」作為動物福利教育之根本訴求,「五大自由」與「成本效益考量」則是評估動物福利的依據。

2.同伴動物的需求及福利狀況的評估技能

3.動物保護議題教學、價值澄清教學

「人與動物關係與互動」

4.人與同伴動物個體的關係: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與對人身心的影響

5.人道對待:對動物的仁慈、同理、尊重生命、負責任、批判性思考。避免虐待動物,並能善待動物

「人和動物間的問題」

6.傳染病及防疫

7.族群過剩的原因及造成的問題及解決方式(減少棄養、晶片、結紮、認養、安樂死)

「認識動物生物特性及行為」

8.對動物生理形態與自然行為等的基本認知

9.認識動物的需求和行為、克服恐懼偏見

「動物與文化」

10.動物對人類生活、社會文化及生態上有其重要性與價值:神話傳說、媒體、藝術、宗教、歷史中的印象與事實,檢視是否有刻板印象。

「個人與社會的行動」

11.負責任的飼主:飼養同伴動物應有的態度和作法:

(飼養前的考量:種類、性別、品種、個別動物)

(飼養後的照顧:健康照護、性格、教養訓練)

12.動物的棲息地與家,營造符合動物福利的環境,社區及學校認養。

13.社會系統與規約、動物友善的行動:動保組織、志工、法令、機構、動保檢查員

一般大眾

「對象」

飼養者:包括一般自家飼養者及社區愛心人士

非飼養者

「訊息傳播管道」

  1. 一般飼養者的資訊和知識來自獸醫院、公私立收容單位或民間團體、認養活動、動物相關書籍雜誌或折頁、寵物店及寵物食品用品店或媒體,故可以透過這些管道,加強飼主教育。近年來亦有狗學校、狗旅館、狗美容,特別在狗學校有訓練,使狗有教養。

「學習策略」

  1. 飼主及犬貓接受訓練
  2. 飼主請教專家、參與相關的座談研習。
  3. 閱讀書籍、折頁、上網查尋資料及討論或認養付出行動。
  4. 協助動物保護團體,擔任志工,從做中學,並且在團體中受激勵及彼此相互學習成長。
  5. 社區愛同伴動物者組成社區組織,相互經驗分享,成立守望相助巡守隊,甚至共同認養照顧社區犬貓,訂定社區規範,對於流浪動物採取行動妥適處,減少有飼主的犬貓或流浪犬貓對人及環境造成傷害、干擾或污染,也減少飼主與非飼主之間的衝突,並進行社區宣導。

「目標與內容」

  1. 協助社區愛犬貓人士站出來,不要躲藏,恢復自尊、教導他們一些餵養方式及TNR方式,妥善照顧犬貓、維持環境整潔,成為社區的解說員,協助在社區宣導。
  2. 減少棄養:飼養前應考量:種類、性別、品種、個別動物。(寵物買賣糾紛的減少,保障優良合法業者販賣健康寵物??)
  3. 飼主責任的態度及技能培養:學習如何與犬貓相處,飼養後的照顧,如:確實地健康照護(適當的食物、充足的飲水、預防注射、身體保健即營養補充劑、口腔衛生、寄生蟲預防)、正確認識犬貓的性格並協助其性格發展、教養訓練犬貓(排泄習慣訓練、基本服從訓練、沒有不負代價的事),減少犬貓的行為問題,如:攻擊行為、不當排泄、分離躁鬱症、強迫症候群。
  4. 覺察與行動:覺察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與動物福利相關事宜,實踐善待動物的行為,反思行動的意義,形成個人主張。
  5. 調整對於貓犬的偏見及恐懼:飼養者(為愛護動物人士)從旁協助怕犬貓者,對犬貓的習性及行為的認識,協助回到被咬或干擾的現場或迷思之處,瞭解受害情景或迷思帶來的負面影響,並予以理解,以減少恐懼的情緒,修改其偏見或負面的行為;甚至逐步與犬貓接近。

教育者:

「民間動物保護團體」

  1. 介紹動物保護團體,如:興趣(宗旨,保護對象)、專業(成員組成)、立場(價值觀,訴求)、願景與政策、動物保護團體在教育宣導訓練,遊說立法,實際保護行動(收容,解救),諮詢輔導,予以分享。清楚表達民眾可投入參與的部分,如:經費(募款捐款),人力(志工),參與活動支持等。
  2. 將民間團體所遇到的感人救援故事、動物勇敢事蹟、福利議題,以故事方式呈現,於報章雜誌專欄、書籍或網站上播放,讓閱聽者透過故事或個案研究方式,更進一步學習。
  3. 經營可雙向溝通的網站或留言版,設計兒童網站,傳播易懂的訊息。動保組織及動物愛好人士連結成網路社群,共同分享飼養、收容、急救等經驗,甚至將分享結構地形成一個資料庫。
  4. 舉辦動物保護相關競賽,如:寵物的禮儀;辦理認養活動、募款活動;宣導飼主責任、推廣TNR;主動拜訪學校,進行動物保護推廣工作;協助空間展示,宣導動物福利的觀念。
  5. 策略聯盟動物保護團體,加強團體之間彼此欣賞和經驗交流分享,以及與政府單位、學校的交流合作。
  6. 建立動物收容的工作規範。協助社區愛護犬貓人士走出來,協助飼主知道如何照顧及帶領自己的寵物,減少棄養的情形。

「新聞媒體」

  1. 對於與動物相關之議題(例如虐犬、流浪動物)進行深入報導,探討其根本原因,並提出個人及集體行動的策略。以建立民眾正確觀念,以及遭遇類似事件可採取的措施。
  2. 對於與動物相關之一般報導(例如寵物秀、靈犬靈貓),建議提醒民眾回歸動物本質思考,尊重其自由,不要加諸不切實際的期待,或當作炫耀利用的工具。
  3. 報導成功案例、失敗案例,並剖析其中的原因,以提供閱聽者參考。
  4. 邀集媒體記者參加動物保護相關講座或活動或實地參訪,提醒其應加強對此類議題的關切。
  5. 寵物電影放影時,即時呼籲民眾不要一時衝動購買飼養,加強飼養前的考量,及一時衝動所產生飼主困擾、流浪動物的悲情、社會所附的環境、安全的代價。
  6. 民間團體或一般大眾可藉由對報導或節目的投書和回應,刺激作者/製作人對相關議題的思考,以及引起社會討論。
  7. 政府與民間團體加強監督出現動物表演的節目。

「公私立收容所」

  1. 提供愛護動物人士陪伴動物、或學生服務犬貓環境打掃或陪伴的機會。
  2. 運用收容所的空間、海報、影片、收容的動物、收容及認養過程,進行動物福利的教學,如:動物的需求、生存的環境、飼主責任、與犬貓互動方式。藉由收容所的醫護室,進行犬貓的健康照顧、結紮控制族群介紹獸醫的職業。
  3. 到學校進行動物保護教育,全校、全年級或班級。

「社群網站」

部落格、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