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為了孩子 停止餵食小馬

動物與生活
文/
台灣動物之聲 王叡謙

近日(1/3)有一歲多的男童於國內知名遊樂園餵食馬而遭馬咬傷的事故發生,園方正在了解為何溫馴的小馬會咬人,並暫停小馬餵食區的活動。這並不是國內第一起餵食馬隻而遭馬咬傷的事故,去年三月,在另一娛樂農場也有馬隻在餵食時咬斷一歲半兒童手指的紀錄。[1]

馬為什麼會咬人?

根據獸醫與行為研究家Dr. Bonnie Beaver所列的清單,馬會咬人的可能原因有:恐懼、疼痛、煩躁、支配地位、雄性間互動、繁殖、玩樂、保護、懷孕、錯誤的制約反應、透過學習(或經驗)、自殘等。[2]在狹小的空間內生存,沒有足夠的社交學習和情感互動的馬隻也容易出現這樣的行為;有時是馬隻想要玩樂,然而牠並沒有判斷人類是否能夠承擔這種咬合力的能力,再加上上列兩個例子都是嬰孩,即使馬兒是想要輕咬也可能導致傷害。

建立正確的生命教育概念

為了避免再發生這樣的事故,就必需檢視這個行為背後的目的,然後採取更好的作法。如果是單純娛樂,那實在不必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剝奪其他動物的自由上;如果是為了孩童的生命教育,那要了解一種動物,不必然是要拿著他的食物餵食,也不必然要觸摸他。當我們拿著牧草餵著小馬時,我們真的了解這個物種的豐富演化史嗎?真的能了解牠和人類長久的淵源嗎?誠然,小馬是為了人類玩賞或是特殊功能而培育出來的,與一般馬匹有所差異,在國外也有導盲用途,但在台灣看到小馬時,不是被關在獸欄裡,就是上了馬鞍等待載著一位又一位的孩童。這樣的經驗,能夠讓孩童們了解什麼,學習什麼呢?

而生命教育的不足,就容易產生物種間的衝突,若是讓小孩(以及家長)藉由被咬來知道「馬可能是會咬人的」,便會產生誤解,以為馬是可怕的動物。要是認識馬兒的途徑是由一部精彩的影片或是有趣的圖畫書而來,可以了解馬的習性、馬的歷史,進而學會尊重不同的物種在這個世界的生存自由,或許有教育意義的多。更棒的是,這一切不用透過把一隻動物監禁起來才能執行,當然也不會讓孩子受傷了。

停止營利性或娛樂性的動物展演

由於現今動保法並未禁止馬場展演動物的餵食,導致許多業者仍以「近距離接觸動物」為主打吸引遊客上門,卻往往缺乏適當的配套措施。此外,小朋友近距離與動物互動,也許會過於興奮,家長更應隨時在旁注意孩童的行為與安全。但任何的餵食與互動,都可能釀成意外,因此,近距離與動物互動仍應避免,如此才能避免「馬咬傷人」事件再度發生。而動物展演的行為更應該適當規範,禁止營利性或娛樂性的展演。